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切爾諾貝利25年噩夢未醒 記憶被遺忘被隱瞞(圖)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24日 04:2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被“石棺”封蓋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4號反應堆。

爆炸後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4號機組。(資料圖片)

  切爾諾貝利核災難禍及眾多無辜少年兒童,18歲的烏克蘭少女蒂娜就是受害者之一。(資料圖片)

圖為當年的災難搶救現場。(資料圖片)

  倘若不是日本福島核危機,切爾諾貝利或許早已被許多人淡忘了。而倘若不是25年前的那場災難,許多人或許也永遠不會記起這座烏克蘭小城。

  1986年4月26日,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4號機組反應堆發生爆炸並引起大火。30人當場死亡,逾8噸強輻射物泄漏。此次核泄漏事故使核電站周圍6萬多平方公里土地受到直接污染,320多萬人受到核輻射侵害,造成人類和平利用核能史上最大一次災難。

  今年4月26日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核事故發生25週年的日子,一系列的紀念會議從19日就已經開始展開。而當年隨風飄散的污染物至今仍遺留在世界各地,其放射危險性仍將持續很多年。對於那些正遭受病痛折磨的受害者來説,切爾諾貝利核事故或許是“一場終生都無法撲滅的大火”。

  文/趙海建

  黑色的記憶:

  被遺忘、被隱瞞與被傷害

  在烏克蘭首都基輔的切爾諾貝利博物館裏,如今還懸挂著在切爾諾貝利核事故中奮勇滅火的消防員肖像。維克托比爾貢就是其中一員。

  1986年4月26日淩晨1時左右,比爾貢和妻子正沉浸在夢鄉之中。這時電話突然響了起來,接著又傳來了急促的敲門聲。由於換班時間是在早晨8時,比爾貢立即意識到有緊急情況。幾分鐘之後,比爾貢坐著車出了城,從很遠的地方就看到了籠罩在核電站上空的不祥之光。

  60萬“英雄”被遺忘

  作為第一批抵達現場的消防隊員,比爾貢和戰友在毫無防護的情況下投入了撲救。在一次加水過程中,比爾貢發現一根大鐵棒卡在車輪上。他當時心想:“這個樣子把車交給下一班可不好。”於是伸出沒來得及戴手套的手把鐵棒弄了出來。

  大約20分鐘後,比爾貢突然感到一陣噁心,接著就是每30秒一次的間歇性嘔吐、眩暈無力,直至不能站立。比爾貢最終被送進了醫院,他變成了“輻射人”。此後25年,他每半年就得接受一次身體檢查,還經常受到劇烈頭痛、頭暈、痙攣等病痛的折磨。

  當年和比爾貢一樣幾乎是“赤手空拳”進行搶救的“英雄”超過60萬人,他們終身受到輻射的折磨,但現在大都被遺忘。比爾貢現在居住在莫斯科,靠每月3500盧布的退休金生活。由於需要自費購買治病所需的昂貴藥品以及各種蔬菜、水果,這點錢根本就是杯水車薪。

  民眾曾圍觀核事故

  爆炸發生後,全普裏皮亞季的居民們都被告知,核事故的級別是最小的,他們的居住環境是安全的。他們並不知道,此次爆炸所釋放出的輻射線劑量,相當於在廣島多投放500多顆原子彈。

  爆炸伊始,還有大批市民們聚集在城鎮的鐵路橋上,觀看事故。目擊者後來聲稱,自己看到了一股美麗的彩虹般的火焰。尼古拉在那時只是一名普通的市民,他回憶道,當時反應堆起火了,很多人都在大喊“反應堆有奇怪的味道”,“確實,那味道奇怪得難以置信。”他説。事後,很多目擊者都死亡了,因為他們所遭受的輻射的強度之高足以讓任何一個生物喪命。

  當地居民通過國外新聞媒體才得知發生了核泄漏事故。普裏皮亞季的居民花了整整3天的時間,才從切爾諾貝利及周邊污染地區徹底撤離。他們被告知,不能攜帶任何隨身物品。

  直到5月6日,《真理報》才刊登了第一份有關這一事故的詳細報道。但是這份報道沒有説出大火所産生的放射量以及傷亡人數。5月14日,前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第一次公開談到了切爾諾貝利核災難。他向國人宣佈了事態的嚴重:“核能脫離了人類的控制。”

  不散的陰影:

  200噸核廢料躍躍欲出

  在英國廣播公司記者尼克索普最初的印象中,切爾諾貝利隔離區就是一道令人心動的美景:在清晨的薄霧中,一抹晨光穿透茂密的森林;銀色的白樺樹亭亭玉立,樹葉正漸漸變成金黃;一排排松樹鬱鬱蔥蔥,那應是採蘑菇的人流連忘返的天堂;純凈透明的藍天上點綴著朵朵白雲,守護著這片世外桃源般的風景。

  一座“死亡之城”

  但索普隨即發現,叢林中隨處可見紅色的小三角和黃色的輻射標誌,提醒著人們這個地方的過去。遠處,豎著大煙囪的核反應堆像停泊在船塢的笨重汽船,毫無生機;市政大院游泳池上時鐘的指針在1986年4月26日淩晨1時23分凝固了;廢墟上時不時能看到生銹的鐵牌,上面“為了下一代保護環境”的字樣還清晰可見。

  普裏皮亞季距離切爾諾貝利核電廠只有3公里,曾是大多數核電廠工人的聚居地,如今,街道上多年沒有出現過人影,只是偶爾會有野狼或者野狗嗖地穿過。這裡早已成為一座“死亡之城”。

  自1986年核事故發生後,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方圓30公里以內的地區被劃為隔離區。不過,對於那些“善後”的工作人員而言,隔離區是他們不得不踏足的工作場所。謝爾蓋A克拉西科夫就是其中一員。每個月裏有12天,他都要搭乘火車穿過這片“鬼域”、抵達上班地點——被用“石棺”整體封閉的看似廢墟卻暗藏危險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4號反應堆。

  克拉西科夫的任務是確保掩埋在“石棺”內的反應堆“安全無恙”,他必須將那些下雨天滲入反應堆的放射性污水抽取出來。這項任務很重要:反應堆內深埋著200噸左右核燃料和核廢料,必須保持乾燥。這堆核廢料如今靜靜地躺在“石棺”內,卻並不真是“廢物”。數年前,當科學家們設法在反應堆內置入輻射計量儀器時,發現其輻射劑量達到每小時100希沃特,相當於核工業工作人員每年可承受最高輻射劑量的200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