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視頻 >

【日本大地震啟示錄】第三集:核能之鑒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23日 23:2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2 d754d0dc8fca4e57abd4aa0a762c9d5a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日本地震現場:

    這是怎麼了?怎麼會這樣?

    日本首相菅直人:福島第一核電站當前的狀況並不樂觀。

    在已經過去的一個多月裏,人們不難發現,福島核泄漏危機之所以從一開始就超出日本政府的災難管理能力,成為一場全球化的災難,原因是人類在現階段對自己的技術可能引發的風險估計不足。

    記者:

    日本的核電站,它的標準我相信是高的,在這樣一個國家,它的核電站出現這種情況的話,大家真的會去懷疑:人類是否真的已經能夠駕馭核能了?

    馮毅(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研究員)

    核電是一種人造自然,就是現代工業文明一個重要的標誌之一。

    馮毅,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研究員。

    馮毅(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研究員)

    它是一個超級的複雜的系統工程,我們可以保證把這個機器做得非常安全,但是環境這一塊,我們只能預期或者預測,但是我們嚴格上講難以掌握。

    在地震、海嘯發生一個月之後,先後有25個國家地區禁止從日本進口農産品,福島核電站的災難無疑已經全球化,人類造就的核技術成為恐懼的根源。

    尹稚(北京清華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

    核技術從它誕生那天起就是把雙刃劍。


  尹稚,北京清華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

    記者:

    所以説會不會改變人們對知識的發展,包括對技術的進步這種理解
  尹稚(北京清華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

    但是人類這種發展慾望,經常會好了傷疤忘了疼。另外一面,人類相信,甚至可以用另外一個詞叫“迷信”,科技的進步一定能夠最大限度甚至是完全能夠抵禦自然災害。

    在核泄漏被最終制止之前,國際社會對福島的恐慌無疑還將繼續。而福島核物質泄漏的後續影響,也將伴隨著核物質的半衰期長久地延續。

    2011年3月11日,9級大地震之後所發生的一切,正在讓人類思考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技術的利益和技術的風險,一個核反思的時期到來了。

    松野豐(野村綜合研究所首席諮詢顧問):

    對世界各地的人們來説都是衝擊。超越"日本好可憐"這樣的問題,都在當成自己的問題反思。

    風險本身並不是災難,而只是災難的可能性。在全球化的世界裏,風險在轉變成災難之前,往往是隱形的。現代風險與科學技術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絡,當人們享受技術所帶來的便利的時候,技術可能帶來的後果,也變得越來越難以預測與控制。這種不確定性,一直都是現代社會風險的重要根源,對不確定性的控制,也成為100年來人類文明的進步的推動力。

    向松祚(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

    我們也得承認一個事實,人類不是萬能的。有很多的風險,無論是自然界的風險,還是人類自然社會的系統性的風險,人類不能完全把握它,所以人類始終處在一個不斷地進步,但是這個進步始終是處在風險之中。例如人類有很多自然的風險,你怎麼能夠推測?今天的科學還沒有達到這種程度,説我能夠預測到海嘯、地震。準確的,做不到。並不是科學家無能,人類的知識到現在還只有這個階段。

    這是99年前的1912年4月10日,"永不沉沒"的泰坦尼克號準備開往美國的紐約。它的排水量達到了規模空前的66000噸,這艘世界上最大的遊船開始了它的第一次,也是惟一的一次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