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黨報:法國外交常以"特立獨行"為特徵 現在又有新變化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19日 08:2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法國時常被看作一個持有二等車廂車票卻坐著頭等車廂的國家。這意味著,它時常需要在國際上有“超實力發揮”的表現,包括偶爾還會有一些“過激”、“驚人”的舉動。

  從愛麗舍宮隆重歡迎卡扎菲訪問到率先承認利比亞反對派、成為第一個對利比亞實施空中打擊的國家,法國的表現的確有點“驚人”。竭力推動國際社會支持干預、促成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1973號決議、在巴黎做出打與不打以及如何打的決定等等,一場利比亞危機讓法國瞬間成了世界舞臺上一個中心角色。法國為此給出的理由是利比亞正在發生或將要發生重大“人道主義危機”,國際社會有責任進行阻止。

  然而,真正的原因比所謂“人道主義干預説”要複雜得多。來自美國的一份分析認為,法國之所以這麼“挑頭”,一方面因為利比亞是一個重要的能源出口國和軍火消費國;另一方面則與其國內政治和歐盟內部利益自保有重要關係。從法國國內政治看具有兩大動機,一是對其當初錯誤應對所謂的阿拉伯世界高漲的民主浪潮進行補償,二是薩科齊希望借咄咄逼人的外交行動來贏得或保持其在國內的支持率。而在歐盟內部,法國希望扭轉自國際金融危機,特別是歐債危機以來德國在歐盟內一家獨大的局面,借此向歐洲尤其是德國表明,法國仍然主導著歐洲大陸的外交和軍事事務。如果歐洲想作為一個強大實體被全球認真對待的話,那麼它就需要法國的軍力支持。

  1956年,法國與英國共同發動了具有重大影響的蘇伊士運河戰爭。然而這場失敗的戰爭極大削弱了法國聲音,重振法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力就成為歷屆政府的要務。戴高樂曾直言,法國不偉大,就不是法國。至今很多法國人仍將此信條視為對法國的定位。為了保持“偉大”,在諸多國際事務中我們屢次看到顯著特色的“法國現象”。眼下法國同時捲入利比亞、科特迪瓦、阿富汗三場戰爭,就是“法國現象”的一次集中反映。

  法國外交常常以“特立獨行”為特徵,尤其是二戰後世界出現的美蘇對峙局面,為法國提供了寶貴的活動空間。冷戰結束後法國外交一度消沉,因為可供法國“單挑”的機會少了很多。法國日益認識到,“獨行”要有資本,“法國現象”需要歐盟作依託。於是,法國在國際舞臺上常常呈現“兩張面孔”:一個是仍想抓住一切機會“單打獨鬥”的法國,另一個則是極力推動歐盟建設的法國。多年來,法國在歐洲一體化,尤其是“政治歐洲”、“防務歐洲”的建設方面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2008年法國以歐盟輪值主席國身份成功調解俄格衝突,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法國背後有全體歐盟成員國的支持。在這次對利比亞實施的軍事打擊中,法國在拉住英國的同時,還説動美國,組成了西方多國聯盟。

  世事滄桑,“法國現象”又有了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