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日警方首次進入福島核電站10公里範圍搜尋遺體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15日 08:3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綜合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2 55549fb82076454490454b07dfcba83f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日本發生9.0級大地震

    中國網絡電視臺綜合消息:日本警察廳説,截至當地時間14日19時,3月11日發生的大地震及其引發的海嘯已造成13498人死亡、14734人失蹤。日本警方14日首次出動警力,進入福島第一核電站10公里半徑範圍,搜尋遇難者遺體和失蹤人員。東京電力公司13日説,福島第一核電站4號機組的部分乏燃料棒確認受損,這是東電在震後首次查明燃料棒受損情況。

    焦點

    首次進入10公里

    日本福島警方當天10時出動大約300名警員,進入距核電站大約6公里的浪江町請戶漁港地區,大約17時結束搜尋。

    日本11日遭芮氏9.0級地震和海嘯襲擊,福島第一核電站嚴重受損,泄漏放射物質。日本政府下令電站周邊20公里範圍內居民疏散,20至30公里範圍內居民待在室內。

    面對輻射危險,警方和自衛隊先前沒有大規模搜尋10公里半徑範圍。警方估計這一地帶內失蹤大約1000人。14日搜尋開始前,管轄核電站周邊地區的雙葉警署確認死者25人。

    警方7日開始動用重型設備,在核電站周邊10至20公里範圍搜尋失蹤人員。

    提防劃破防護服

    福島警方先前自行測量輻射強度,認定可以進入請戶地區。不過,搜尋人員14日仍非常小心,身穿防護服,一邊搜尋一邊測量輻射強度,提防瓦礫劃破防護服。

    一名警官告訴記者:“這裡到處是廢墟、金屬、混凝土塊,我們必須非常謹慎,不能讓它們劃破防護服。”

    搜尋人員沒有動用重型設備。一旦發現遺體,他們首先檢測遺體所受輻射的強度;如果數值高,必須用水清洗。行動結束後,搜尋人員需要接受輻射檢測。

    警方打算15日繼續搜尋,隨後更換搜尋隊員。

    “不少家庭拜託我們幫助尋找失蹤親人,”那名警官説,“我希望儘快找到遺體,交還他們。”

    避難兒童受欺負

    逝者屍骨未收殮,生者日子不好過。

    日本時事社14日報道,一名102歲老翁自殺,原因可能是不願意背井離鄉躲避輻射。

    這名老人居住在福島縣飯館村,距離核電站大約40公里。日本政府11日擴大核電站周邊疏散範圍,包括飯館村。

    報道説,老人與家人先前討論離家避難,可能因為感到悲觀而自殺。

    共同社14日報道,在外地避難的福島兒童受欺負。千葉縣船橋市教育部門説,3月接到匿名電話,一些孩子在一座公園以“輻射會傳染”等語言欺負一名兒童。

    船橋市教育部門向市內83所中小學下發通知,要求校方教育學生體諒避難者心情,“關心照顧、熱情接待”避難兒童。

    確認乏燃料棒受損

    東京電力公司12日下午注意到福島第一核電站4號機組乏燃料池水溫高至90攝氏度,而正常情況下應在20攝氏度至30攝氏度。技術人員隨即取水400毫升以作分析。

    次日公佈的檢測結果顯示,每毫升水中含220貝克勒爾放射性碘-131、88貝克勒爾銫-134和93貝克勒爾銫-137。原子能安全保安院説,這一水平相當於正常值的10萬倍。

    檢測結果確認池中部分乏燃料棒受損。4號機組地震發生前停止運行,池內共有1331根乏燃料棒和204根未經使用的燃料棒。其中,548根所受冷卻的時間短于其他乏燃料棒或燃料棒,以致承受更多熱量。

    東電打算出動一架無人駕駛直升機調查廠房內具體情況,研究能否從池中取出乏燃料棒。

    輻射監測結果向好

    世界衛生組織官員瑪麗亞內拉13日説,世衛組織正密切監測日本公共健康狀況。就目前而言,福島第一核電站30公里以外區域“無需採取新的公共健康措施”。

    日本新聞網援引文部科學省匯總的數據報道,日本東北和關東地區12日17時至13日9時的最大輻射量監測結果顯示,幾乎所有地區的數值下降或持平。其中,首都東京降至震前水平,茨城縣、宮城縣有所降低,福島縣與上次統計持平。

    -動態

    擬建新城安置災民

    日本內閣官房參事松本健一13日向首相菅直人提議,鋻於福島第一核電站附近今後“10年至20年間無法住人”,可在內陸新建數萬人規模的生態環保型城市以安置災民。

    菅直人贊同這一提議,認為“中心城區可以借鑒德國的田園都市模式”。

    考慮到日本大地震的海嘯災害,松本提議“必須轉變依靠防波堤這些人工建築物來抵禦海嘯的想法”。對這一構想,菅直人表示“需要考慮具體方案”。

    松本説,對選擇何處建造新城,首相心中已有選項。

    災區居民可減免稅

    日本政府稅制調查會13日召開全體會議,制訂面向災民的稅制特例措施。

    這些措施包括,因地震和海嘯受損的土地和房屋免交2011年度固定資産稅、災區居民購買自住房和換購汽車時減免稅費、受災企業獲退企業所得稅等。

    政府打算月內向國會提交2011年度第一次補充預算案草案和稅制修正議案,爭取獲得在野黨支持以促成方案獲通過。

    日本內閣府13日宣佈,政府將特別成立一個照片清理機構,負責把從廢墟和垃圾中發現的照片加以清理、整理和歸類,以便把照片送回原主人手中。

    多個機構預測8級余震

    據日本《讀賣新聞》14日報道,日本京都大學防災研究所等多個研究機構認為,3月11日日本大地震發生後,由於日本海溝東側的海洋板塊受到牽拉的力增強,在大地震震源地的東側,很可能發生芮氏8級余震。這些研究機構甚至認為,一個月內發生這種規模的大地震並引發海嘯也是可能的。

    3月11日發生的芮氏9.0級日本大地震,是由於互相擠壓的海洋板塊和陸地板塊的交界面遭到破壞而引起的。周邊地殼的應力因此出現變化,誘發整個日本東部地區頻發地震。

    據報道,京都大學防災研究所地震地質學副教授遠田晉次根據全球定位系統的觀測數據,發現海洋板塊內部受到牽拉的力正在增強。他認為,這與1896年6月15日的明治三陸地震(芮氏8.2級至8.5級)發生37年後,又引發了昭和三陸地震(1933年3月3日,芮氏8.1級)的機制是相同的。

    據美國《科學美國人》雜誌4月7日刊登的一篇余震問答文章,加州理工學院地震工程研究所實驗室主任托馬斯希頓也認為,芮氏9級地震之後會發生多次余震,其中通常會有一次芮氏8級左右的余震,10次芮氏7級左右的余震,以及100次芮氏6級左右的余震。

    -鏈結

    東電拒絕單獨賠償災民

    東電社長清水正孝14日向全國農協中央會會長茂木守致歉。“(輻射泄漏)引起麻煩,我們深表歉意,”他説,“我們誠懇接受抗議。”

    談及賠償,清水説,東電可能支付前期補償。他同時重申,任何整體賠償決定都將與日本政府協商一致後作出。

    他拒絕獨自承擔泄漏責任。他説,東電在準備應對自然災害方面已“竭盡全力”,而且按照政府所有指導方針採取措施、防止核電站受損。

    核電站事故發生後,東電在初期應對、危機管理和信息公開等方面受到指責。

    面對指責,清水否認東電在事故初期應對遲緩。他説,儘管最初幾小時內自己身在西南部城市大阪,但與企業主管保持經常聯絡。

    不過,日本《讀賣新聞》報道,直至福島第一核電站電力供應中斷的第二天上午10時12分,即清水返回東京總部後12分鐘,東電才對1號機組採取減壓措施。

    經濟産業大臣海江田萬里先前預計,東電一次性支付給每戶遭疏散居民、受災農民和其他受核電站事故影響方的補償金為平均100萬日元(約合1.2萬美元)。

    美國摩根大通公司估計,東電需在4月1日開始的本財政年度內支付大約2萬億日元(240億美元)補償金。

    前高官東電謀職挨批評

    日本內閣官房長官枝野幸男13日説,前經濟産業省資源能源廳長官石田徹退休後在東京電力公司再就業一事“無法為全社會接受”。

    石田去年8月離任,今年1月出任東電高級顧問。日本國內普遍把這件事視為“下凡”、即官員退休後到政府附屬機構或與其先前所負責監管工作相關的公司任職。

    石田先前主管的資源能源廳在政府核能政策制定過程中發揮樞紐作用。

    枝野13日下午在新聞發佈會上説,石田到東電再就業當然會引發“核電站安全檢查尺度會因此放寬”的疑慮。“不管他的情況從法律觀點看是不是‘下凡’,我相信這種事情不應該為全社會接受”。

    枝野説,政府將盡全力防止經濟産業省官員退休後到東電或其他電力公司任職;政府應當重新研究國家公務員再就業事宜。

    日本政壇長期存在“下凡”傳統。日本共同社報道,多年來,許多經濟産業省官員退休後在東電謀得高薪職位。

    民主黨2009年上臺時承諾終結“下凡”傳統。不過,石田出任東電高級顧問後,枝野曾在新聞發佈會等場合辯解,稱“經濟産業省沒有為石田再就業做工作”。

    “311”日本大地震發生後,東電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化學爆炸和放射物泄漏,引發放射性污染,事件嚴重程度本月12日從5級提高到最高級別7級。許多日本人懷疑經濟産業省和東電“相互勾結”,阻撓政府對核電站實施嚴格安全監管。(文字來源:京華時報)

    (編輯:黃田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