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50年後加加林再次成為俄羅斯大國復興夢的象徵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14日 14:4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1961年,加加林完成了人類第一次進入太空飛行的壯舉,加加林也由此成為世界上進入太空第一人,他也是第一位有幸從太空俯瞰地球全貌的人。加加林這次飛行被譽為充滿勇氣和遠見的一次壯舉,從此開啟了載人航天的新紀元。

  50年前,加加林成為“超級大國”蘇聯成功塑造的偶像;50年後,加加林再次成為俄羅斯大國復興夢的象徵

    本刊記者/田冰(發自莫斯科)

    4月12日清晨,克盧希諾村。78歲的葉甫蓋尼雅科夫列維奇老人早早起了床。對葉甫蓋尼,甚至整個村莊來説,今天可是個大日子。

    克盧希諾村是莫斯科西部平原上一個再普通不過的村子。唯一讓這個小村莊聲名遠播的是,蘇聯宇航員尤裏加加林就出生在這裡。其實,加加林曾度過童年的農家小屋如今已辟成故居博物館,他的親人早已不住在這裡了。

    每年的4月12日是俄羅斯宇航節,平日寂寥的村子裏難得一見外人來訪。今年適逢加加林首次太空飛行50週年,俄政府宣佈今年為“宇航年”。第65屆聯合國大會也通過決議,將每年的4月12日確定為國際載人航天日。

    葉甫蓋尼是唯一一個目前仍生活在這裡的加加林的“發小”。他們曾一起玩耍,到樹林裏採蘑菇和野果充饑,到村邊的小河釣魚,又一同背著書包走進一年級學堂。在這裡,他們度過了饑餓的童年,經歷了德軍敗退和蘇聯紅軍反攻。

    後來,葉甫蓋尼上技校,參軍,退伍返鄉。當他從廣播裏聽到“加加林登天”的消息時,“完全出乎意料”。1961年夏天,加加林開著政府獎勵給自己的“伏爾加”汽車榮歸故里。“他一下子認出了我,馬上停車問候,然後請我坐上車一起兜風並到家裏做客”。

    “他幾乎沒有什麼變化。當我們回到他家時,發現那裏已經聚集著許多記者和衛兵。加加林對我悄聲説,他很膩煩他們。於是我們悄悄溜進廚房喝了點小酒。”葉甫蓋尼相信,“如果加加林活著的話,集體農莊一定會保留到現在,並會完全發達起來。”

    克盧希諾村所在的斯摩棱斯克州加加林市,原名科扎茨克,1719年開埠,1776年建城。小城位於伏爾加河流域的科扎茨克河畔,比斯摩棱斯克市還要靠近莫斯科,僅180公里。1968年,為紀念加加林首次世界航天,更名為加加林市。

    如今,這座寧靜的小城仍保留著加加林的印跡:加加林水泥廠、加加林機器製造廠、加加林照明燈具廠、加加林煉乳廠、加加林膠合板廠、加加林中學、加加林大街……唯一變化的是,先前的工廠如今都改成了時髦的股份公司,但是“加加林”的名頭保留至今。

    同一天,加加林市也舉辦一系列慶祝活動。10點鐘,在加加林大街上舉辦名為“加加林的起點”戶外體育接力賽。11點半,舉行“太空,從108分鐘到436晝夜,未來目標火星”的全俄兒童藝術展。12點,拯救兒童慈善基金會演出。17點30分,《宇航節》詩集中的加加林介紹會。18點到20點40分,節日晚會和樂隊演出。21點40分,激光表演,燃放禮花。

    同一天,根據俄總統梅德韋傑夫簽署的命令,晚上10時在莫斯科鳴放50響禮炮。

    俄羅斯各地都舉辦各種形式的慶典活動,汽車拉力賽、長跑、畫展、音樂會、研討會……就連拍賣行也不失時機地推出和加加林有關的物品,如紀念幣、郵票、畫作等。各大小媒體連日來集中推出有關加加林的專題片、專版、專刊。

    為紀念人類首次飛行而舉辦的莫斯科自行車比賽組織者説:“我們就是想重現當年莫斯科歡迎加加林的盛大場面。”

  他是天上的人

    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法律系研究生阿依塔認為,“政治與航天是兩碼事。”從蘇聯到俄羅斯,政治變遷和歷史滄桑絲毫不會影響民眾對加加林這個英雄的看法。

    她對《中國新聞週刊》説,俄羅斯中小學生都在歷史課本上學習過加加林的生平和豐功偉績。在他成功太空飛行後,蘇聯曾經涌現學習加加林、立志成為宇航員的熱潮,尤其是在她父輩年輕時,宇航員甚至是每個男孩的夢想。“宇航員是最好的職業”,當時隨處可見這樣的標語。

    莫斯科時間1961年4月12日9時零7分,拜科努爾發射場。隨著呼號為“雪松”的加加林一聲“出發了!”的呼聲,“東方”號飛船沖天而起。加加林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從宇宙看到地球全貌的人。環繞地球一週後,10時55分34秒,加加林降落在距伏爾加河岸約兩公里的薩拉托夫州某地。落地後,太空第一人首先見到的是驚呆了的護林員妻子安娜阿吉莫芙娜和她6歲的孫女麗達。

    俄羅斯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發言人瓦列裏倫金當年還是莫斯科航空學院的大學生,他撰文回憶當年莫斯科迎接加加林的情景。4月14日,艷陽高照,從清早開始,市民們就集聚在從伏努科沃機場到克裏姆林宮的必經之路列寧大街兩旁。他和同伴發現,在裏三層外三層的人墻背後什麼也看不到,最後溜到最近一棟樓房頂上。

    “在禮儀摩托車護衛下,長長的車隊來了。打頭的是一輛敞篷車,站著一位身穿新式軍服的空軍軍官,旁邊是一個矮壯的身影,大概就是加加林和赫魯曉夫了。雖然看得不是很清晰,但是最重要的是,我們親眼看見他了。”

    最新出版的《加加林傳記》的作者丹尼爾金説,他本人屬於蘇聯最後一代,對他們來説,加加林就是民族偶像。他寫作的初衷就是要還原一個真實的、有著七情六欲的普通人。“加加林經常在公開場合露面,他的生活絕對透明。首次完成太空飛行後,加加林陶醉在人們對他莫大期待和無限崇拜之中,成了蘇聯名副其實的理想式人物。 他的命運與全蘇聯乃至全世界緊緊連在了一起,這對畢業于莫斯科州一所技校的普通鑄工來説意義非凡,並在他的生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蘇聯從不吝嗇授予加加林各種榮譽稱號和獎章。他是各種紀念郵票、紀念封、紀念幣,乃至歌曲創作的寵兒。醫院産房裏,許多新生兒被父母起名為“尤裏”。在蘇聯的不同城市,眾多的廣場上聳立著不同尺寸、形狀、材質、色彩的加加林雕像。眾多城市的街道、廣場、公園、俱樂部、學校、工廠企業以加加林的名字命名。《中國新聞週刊》記者在莫斯科的駐地就在“加加林區”,百米之外就是矗立著46米高的加加林紀念雕像的“加加林廣場”。

    加加林再也沒有進入太空。作為貴賓,他出訪近30個國家,22個城市授予他榮譽市民稱號。在白金漢宮,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不顧傳統,與宇航員合影留念。女王為此解釋説,他不是普通的地球人,他是天上的人。

    1968年3月27日,在一次例行飛行訓練中,加加林和飛行教練員謝廖金駕駛“米格-15”戰機在莫斯科附近墜毀身亡。死因至今成謎。墜機殘骸和碎片目前仍保存在莫斯科某空軍航空技術研究所的密封桶內。加加林被葬在克裏姆林宮墻下。蘇聯政府宣佈當天為全國哀悼日。非現任國家領導人去世後被宣佈全國哀悼日,在這蘇聯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加加林34歲的生命如他短暫的太空飛行一樣,在天空劃過一道一閃即逝的弧線,永遠消失在人們的仰望之中。

    友誼大學公共關係係的大五學生伊娜拉從自己專業角度認為,現在政府應把“加加林:世界第一宇航員”和“俄羅斯:世界航天第一大國”作為國家品牌形象來宣傳。顯然,政府並沒有打好“加加林”這張牌,“為什麼我們不能像土耳其宣傳自己的沙灘,像美國宣傳自己的美國夢來宣傳我們的加加林呢? ”

  確保俄羅斯“完全獨立”地進入太空

    50年前,加加林成為“超級大國”蘇聯成功塑造的偶像;50年後,加加林再次成為俄羅斯大國復興夢的象徵。

    俄羅斯總理普京4月7日在俄航天事業發展會議上説,人類首次進入太空這一傳奇事件真正揭開了人類歷史的新篇章。“我們為擁有齊奧爾科夫斯基、科羅廖夫、加加林這樣的偉大同胞感到驕傲,他們永遠屹立於人類太空時代的發源地。”他説,航天領域是俄羅斯引以為豪並具有現實競爭力的領域之一,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停下腳步。“我們都明白這麼一個道理,裹足不前就會落後。”

    俄羅斯每年用於空間開發的經費佔世界第四位,即使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俄政府也沒有減少對航天項目的投入。僅2010~2011年,俄政府投資額即達70多億美元。但是擺在俄羅斯航天人面前的不僅是誘人的餡餅,更面臨前所未有的瓶頸和挑戰。

    目前,俄羅斯每年的航天發射數量佔世界的40%,普京認為可以再提高5到10個百分點。但是俄羅斯不應局限于國際空間“擺渡者”的角色,而應全面發展自己在全球航天市場的存在。自2003年以來,該市場已提高了1.5倍,達到2000億美元,“這可是大生意”。

    2013年,俄羅斯將在其境內的普列謝茨克航天發射場測試“安加拉”輕型和重型運載火箭。用以搭載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的新型運載火箭“羅斯-M”應在2015年開始測試,2018年計劃在遠東的“東方”發射場進行首次載人飛船發射。

    “東方”發射場在今年全面進入建設階段,2016年投入使用,未來這裡將成為俄羅斯及國際航天器主要發射場地,並確保俄羅斯可以“完全獨立”地進入太空。此外,通過對普列謝茨克航天發射場的現代化改造,以及與哈薩克斯坦聯合對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的繼續開發,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俄羅斯將在2015年前研發出30余個新型航天器和系統,而且可靠性更高、使用壽命更長,並積極開發遠程空間通信、遙感探測、氣象預報、導航、環境監測等技術。為此,需要對航天企業進行徹底的現代化改造,並向科研和設計部門投入大筆資金。

  新太空競賽

    目前,俄羅斯正在進行建造核能太空飛船的工作,普京稱,目前該項目獨此一家,別無分店。他也暗示希望與外國進行航天合作。

    隨著航天飛機即將退出美國航天事業的歷史舞臺,未來數年間,俄飛船將肩負起向國際空間站輸送人員和物資的任務。無疑,俄羅斯航天將迎來難得的機遇期。

    3月5日,美國X-37B空天飛機再次成功發射升空。兩周後,俄羅斯國防部長謝爾久科夫就雄心勃勃地宣佈,俄軍事改革下一階段的基本目標是增強戰略集團軍作戰能力,並計劃在今年組建空天防禦部隊。其潛臺詞不言而喻。

    根據奧巴馬政府去年4月公佈的新太空計劃,美國將加快新型大推力運載火箭的研發工作,增加載人太空任務數量,為人類登陸火星做準備。而俄羅斯也將於今年底推出自己的航天事業長期發展規劃。

    加加林遇難一年後的1969年7月21日,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走出“阿波羅11號”的登月艙,在月球上印下人類第一個腳印,邁出了“人類巨大的一步”。

    自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起,美蘇兩國的“太空競賽”即進入膠著狀態。有意無意間,科技成就淪為不同意識形態國家政治對抗的工具。直至蘇聯解體,國家意義上的“競賽”才逐漸成為過去時。當年與加加林同時入選的首批20名候選宇航員如今也只有4人尚在世。

    空間探索需要巨大的財力支撐和政府支持,以保障航天計劃的實施。冷戰時期“太空競賽”的沉重使得俄美現任領導人或許更願意立足長遠,選擇“競爭中的合作”。

    時至今日,人們仍然經年不斷地到加加林遇難地點拜謁,包括新婚夫婦,他們獻上鮮花,在樹上繫上彩色絲帶,祈願。那被失事飛機削去了樹頂的白樺不僅長得更高,而且又長出了新的枝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