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戰地記者講述利比亞採訪經歷 稱西方加入致災難(圖)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08日 07: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利比亞局勢動蕩

邱永崢在利比亞採訪。邱永崢提供

  我個人很不喜歡戰爭,但是戰爭發生時不應該缺少中國人的聲音,中國記者不能缺席。

  説實在的,戰地報道我已經做兩年了。至於這回備受關注,只不過因為是在全球熱點地區,其他真沒有什麼。

  ——邱永崢

  回國後,邱永崢依舊很忙。

  4月7日上午接受本報採訪期間,他連續接到幾個電話,有約稿的,有約採訪的……

  今年3月,邱永崢和搭檔郝洲去了利比亞。在那裏,他們見證了一場場的戰事,采寫了大量一手新聞,並幾經生死考驗。

  如何進入現場

  拋棄“賽義夫朋友”身份,選擇到危險的東部去

  過完春節,邱永崢到印度出差期間,報社領導即和他溝通,計劃派記者前往利比亞。“我還沒去過這一地區,決定要去。”同行的,是老搭檔——環球時報英文版記者郝洲。

  他們想辦簽證直接去利比亞,被告知“不可能了,”於是轉道第三國埃及。在開羅,看似只有一個選擇:以卡扎菲兒子賽義夫“私人朋友”身份,前往政府軍控制的利比亞西部。

  “這種方式,只能每天聽一場新聞發佈會,或者被帶著去菜市場參觀,見見卡扎菲的支持者。”邱永崢説,“而了解戰爭,需要到雙方交火的第一線。”

  後來,他通過個人特殊關係,在沒有利比亞簽證情況下,獲得了自由往返埃利兩國的機會。3月11日,過塞盧姆口岸,然後花400美元,租了一輛破舊的中巴,經過十幾個小時顛簸,于次日淩晨抵達班加西城——利比亞反對派武裝總部所在地。

  在反對派政府新聞中心,邱永崢做了身份登記,領到一張紙片,被告知,“這就是採訪證,你走吧。”而後,記者們的人身、財産安全,想前往哪,一概沒人來問。

  12日晚,苦尋住處的邱永崢,遇到馬來西亞星報華裔女記者艾米。她幫他們找到了賓館。整個城市只有3家旅館,住著的1000多名記者中,只有邱永崢和郝洲是中國人。準備回國的艾米,後來將自己的阿拉伯語翻譯介紹給了邱永崢。

  翻譯叫哈裏發,曾是利比亞阿拉伯海灣石油公司的中層職員,受過高等教育,戰前過著不錯的生活,人脈很廣。“在後來整個26天的採訪中,他起了很大作用。”

  偶遇反政府武裝頭號人物

  反政府軍司令尤尼斯將軍價值40萬美元

  在反政府武裝總部——班加西刑事法庭大樓,邱永崢通過衛星電話上網,梳理多天來的新聞報道——知道了反政府武裝的兩個核心人物、13名行政人員的名字。“首先得搞清楚誰是誰。”

  13日,邱永崢去了卜雷加,利比亞北部石油重鎮,也是戰火密集地區。在那裏,反政府武裝給邱永崢留下的第一印像是:混亂。

  他看到士兵們有的上身迷彩,下身百姓服裝,武器彈藥放得到處都是,許多人坐在炸彈上,有的還在吸煙。“稍微職業化的人,就不會這麼幹。”他想採訪指揮官,士兵們竟然大都不知道誰是他們的領導。

  半個小時後,一個自稱指揮官的人出現了。聊了10分鐘後,邱永崢得知,這裡沒有班排連營團建制。這個指揮官曾是一名醫生,戰前沒摸過槍。聽説要打仗,他們鄰里幾個人,去政府軍倉庫裏搶了一批武器,然後,開著私家車,帶著毯子、鍋碗瓢盆就到了所謂的前線。

  “無組織,無紀律,無戰術,有些人甚至不會打槍。”在政府軍面前,反政府軍一度毫無反手之力。

  當日,在艾季達比耶當地醫院,邱永崢奇跡般地偶遇前來視察的反政府武裝司令——尤尼斯少將。

  哈裏發首先發現了尤尼斯:“哇,天哪,我們太幸運了。”通過哈裏發,邱永崢和郝洲獲得了一個獨家專訪機會。“後來才知道,採訪尤尼斯基本不可能。全球只有4家媒體採訪過他。”

  尤尼斯是卡扎菲前內政部長、特種部隊司令,更是卡扎菲30多年的老朋友。他告訴邱永崢和郝洲,卡扎菲正懸賞40萬美元要他的腦袋,自己已被暗殺三次。

  曾經距離死亡四五米遠

  被採訪的指揮官10分鐘後被狙擊手打死

  在血與火的戰場,比關注戰爭每一步進展更為重要的是,記者要確保自身安全。

  邱永崢與郝洲是一對極為默契的搭檔。在前線,他們相互掩護。“一個人採訪時,另一個人觀察周圍動靜。”邱永崢説,一旦發現問題,立馬要跳上車。

  “和司機約好了,車門始終打開,一旦有情況,立馬跳上車就跑。”儘管如此,危險依舊無處不在,有時死神就在幾米遠的地方。

  有一次,在被反政府武裝佔領的一處地方附近,郝洲正在打衛星電話,突然一枚火箭彈從天而降。四五米遠外的兩輛皮卡車,連同十幾個人,瞬間被炸飛。跳進汽車後,郝洲才發現,電源線和衛星電話包全丟了。敏捷的司機,則以200公里左右的時速驅車狂奔,在車裏依舊能聽到身後的轟炸聲。

  房間位於賓館二層, 3月19日夜,有人竟在陽台下扔了一枚手榴彈。一聲巨響之後,憑著多年戰地經驗,邱永崢和郝洲蹦下床,滾到地下。“確實很嚇人,但比起此前一晚,手榴彈就不算什麼了。”

  18日晚,邱永崢和郝洲經歷了最危險的一夜。當晚,班加西被利比亞政府軍猛攻。賓館窗外流彈滿天飛,槍聲、炮轟聲不絕於耳。後來,他們看到了被空襲摧毀的坦克和皮卡車裏被燒焦的屍體。

  “這是此行利比亞最難忘的一幕,戰爭給一個國家帶來的創傷需要很長很長時間來癒合。”

  有一回採訪後,一個士兵告訴邱永崢,10分鐘前接受採訪的指揮官,剛剛被狙擊手一槍打中。“採訪過的利比亞反政府武裝人員中,當場被狙擊手打死的有7個,打傷的有二十幾個。”

  希望雙方儘早停火

  西方加入導致更大的人道主義災難

  不管戰爭與和平,所有人都需要生活。出人意料的是,邱永崢發現,利比亞物價沒有出現飛漲情況,比較平穩,油價甚至還有小幅的降落。在那兒,他們的食物主要是米飯和肉,蔬菜和水果在戰事不緊時會有供應。有時,在預知戰事的情況下,需要搶購罐頭等食品。

  在利比亞東部,邱永崢和郝洲用鏡頭,記錄下了很多極不協調的一幕幕——如站在被炸得面目全非的美軍F-15戰機殘骸前,笑顏如花的利比亞青少年,打著V字手勢。若沒戰爭,他們本該在學校讀書。

  隨著戰事升級,北約的空襲出現誤炸,傷及平民。邱永崢親眼看到了戰爭帶來的人道主義災難。“有諷刺意味的是,法國等國家打著防止人道災難發生的旗號,卻導致更大的人道災難發生。”回國前,過塞盧姆口岸的時候,邱永崢看到了大量的各國難民。

  雖是一名戰地記者,邱永崢其實很不喜歡戰爭,並希望利比亞戰爭早日結束。“和平方式才是解決分歧的唯一合適手段”。

  由於進行報道輪換,邱永崢和郝洲暫時回國。他們的同事程剛、谷棣則已前往利比亞,接替他們。

  “在國內時間大約也就是半個月,要隨時準備再赴北非進行報道。”邱永崢説。

  邱永崢

  1970年生,福建三明市人,畢業于解放軍國際關係學院英國語言文學專業,現為《環球時報》記者。

  主要從事戰爭與衝突報道。其採訪生涯中,報道過緬甸果敢地區衝突;四次追隨巴基斯坦軍隊深入部族區目擊打擊塔利班行動;前往也門對話拉登大保鏢;三次前往阿富汗,採訪塔利班高級戰地指揮官,並嵌入美軍作戰部隊,近距離目睹美軍與塔利班武裝的戰鬥。

  今年3月,進入利比亞東部反政府武裝控制區進行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