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美國三軍媒體警告:中國導彈會雨點般攻擊關島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03日 22:1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環球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資料圖:解放軍已經大量裝備巡航導彈

  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謝 昭 本報特約記者 張家齊

  從2010年開始,美國斥資128億美元,全面升級關島的海空基地,把關島打造成美國的超級基地,這堪稱為二戰後美國在西太平洋的最大軍事基地擴建項目。但該工程似乎卻“遭遇到空前威脅”。3月31日美國《海軍時報》、《空軍時報》和《陸軍時報》罕見地同時警告稱,“中國的彈道導彈將會像雨點一樣落向關島上的美軍事設施”。報道引用美國海軍戰爭學院資深教授托馬斯馬恩肯的話稱,關島等太平洋上的美軍基地如今已處於中國導彈威脅之下。他建議美國除加強防禦外,還需要幫助盟國建造潛艇以制衡中國。

  該報道強調稱,多年來,位於西太平洋中部的關島一直被看作是美軍的“安全避風港”,但如今無論是關島或是太平洋其他地方,這個“避風港”概念已越來越值得懷疑。托馬斯馬恩肯説,“我們不再置身於打擊範圍之外,中國彈道導彈將會像雨點一樣落向關島的美軍機場和其他軍事設施。”他認為,當過去十年美國深陷阿富汗和中東問題難以脫身時,中國已在一系列軍事技術方面取得快速進步。“除常規彈道導彈外,中國還發展出裝備核彈頭和常規彈頭的海基彈道導彈、核動力和柴電動力潛艇、巡航導彈、洲際彈道導彈、更好的戰鬥機、轟炸機以及反衛星武器,網絡戰領域也沒有被忽略。”

  馬恩肯認為,美國軍方仍然保持著明顯優勢,但是“在一些方面,這種優勢正在逐漸喪失”。馬恩肯于3月初向武裝力量委員會以及來自關島的議員代表瑪德琳發出類似的警告。“美國在關島、日本和其他地方的基地能夠免遭攻擊的設想令人質疑。中國軍隊正在大量裝備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它們被設計用來摧毀最關鍵的設施和設備”。他還説,中國正夜以繼日地發展“癱瘓或者摧毀美國指揮、控制和通信能力以及美國的情報、監視和導航系統的項目,這些系統對於美國的軍事行動至關重要。”

  馬恩肯總結稱,“中國軍事現代化再次改變了亞洲的軍事平衡”。他甚至説,中國對武裝力量的重視“很像上世紀30年代的德國”,很多中國軍事活動都隱藏在隧道,躲過了美國衛星的監視。

  據介紹,美國對關島安全極端重視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美國軍方正在關島大興土木,打算把這裡建成為西太平洋地區的超級基地。根據日美協議,五角大樓未來幾年將把約8000名的海軍陸戰隊移師關島,耗鉅資翻新並擴大現有軍事設施。整個擴建計劃包括一座供核動力航母停泊的碼頭、完整的導彈防禦陣地和一個實彈演練中心,現有的空軍基地也將得到擴建。目前關島的軍事設施包括1個美國空軍大型基地、1個可停靠核潛艇和大型軍艦的海軍港口以及1個特別作戰司令部。這裡部署有戰略轟炸機、戰鬥機、加油機以及“全球鷹”無人偵察機,B-2轟炸機常年輪換駐守該地,而F-22隱身戰鬥機也經常來此“練兵”。此外,美國海岸警衛隊在這裡也設有基地。二戰期間關島曾是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部所在地。報道稱,自從二戰以來,美國政府一直以這種前沿基地來威懾對手和保護盟國,關島經常被稱為“矛之尖鋒”。

  馬恩肯認為,為應對中國軍事實力的增強,美國應該加強在太平洋的情報、監視和偵察網絡,強化太平洋上的基地並使其“多樣化”,尤其是關島。同時還需要幫助盟國發展潛艇力量並建設能更好與他們溝通的通信手段。他説,美國政府“必須在太平洋地區保持優勢力量,以確保能夠做到全球到達”。

  實際上,在馬恩肯的建議出爐之前,美國已著手加強這裡的防衛。據美國環球戰略網2010年報道,美軍在關島建設堅固的防彈掩體,強化對飛機、燃油、彈藥供給以及重要設備的保護,以預防彈道導彈襲擊。此外,關島還將部署先進的防空反導系統。其中包括一個“戰區高空區域防禦”導彈連,該系統與關島部署的“愛國者-3”反導系統形成高低搭配,再加上美國海軍在周圍部署的驅逐艦上裝備有海基反導系統,美軍將對攻擊關島的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形成三道攔截圈。

  不過,美國議員瑪德琳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她不完全贊同馬恩肯的意見,“並沒有中國針對美國在關島利益的明確威脅。美國太平洋司令部也表示,軍方能應對任何國家的武器。”她還説,“儘管我非常關注中國軍事投入的水平,但我也確信通過兩國軍方官員的交流,以及兩國的經濟合作,美中關係將繼續改進。”▲

  (《環球時報》2011年04月01日 第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