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敘利亞總統宣佈解散政府 終結48年緊急狀態法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29日 16: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綜合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3月28日,敘利亞副總統沙雷(右)在大馬士革會見到訪的中國中東問題特使吳思科,雙方就中敘雙邊關係、中東和平進程和地區局勢交換了意見。吳思科26日抵達大馬士革開始對敘利亞進行為期3天的訪問。此前,吳思科訪問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還將訪問黎巴嫩和卡塔爾。新華社發(巴西姆攝)

  與利比亞真槍實炮的火線衝突相比,敘利亞逐漸蔓延的騷亂似乎算不上什麼。況且,該國總統發言人28日已經表示,將在兩天內解散政府,並廢除該國執行了近50年的緊急狀態法。但英國《每日電訊報》斷言,這裡才是中東衝突的核心,利比亞不過是個“串場小節目”。這個只有18.5萬平方公里的小國沒有令人垂涎的石油資源,可是其街坊四鄰的名單足以讓人側目——土耳其、伊拉克、黎巴嫩、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同時,它還擁有伊朗這個盟友以及美國這個冤家。如此複雜的人際關係對危機中的敘利亞是好事還是壞事?埃及和也門的事態也講述了另一個邏輯:這些看上去挺複雜的地緣政治,風浪一來也許都不重要。

  “革命的列車抵達敘利亞”

  “毫無疑問,現在的英國全神貫注于利比亞。但事實上,另一場意義更為重大的鬥爭正在敘利亞上演。位於以色列和伊朗之間的敘利亞才是中東衝突的核心。與之相比,利比亞不過是個串場的小節目”。當美英法沉浸在用戰機和潛艇摧毀卡扎菲的軍事力量時,英國《每日電訊報》這樣的判斷乍一聽像是故意唱反調的“炒作”。但世界穆斯林學者聯盟領導人優素福28日對俄羅斯媒體説, “的確,革命的列車已經抵達敘利亞”。

  據阿拉伯電視臺28日報道,敘利亞已經持繽了10多天的騷亂27日蔓延至拉塔基亞,這座城市被視為執政黨阿拉伯復興社會黨的重要“堡壘”。該國政府向當地派出軍隊。來自敘利亞官方的消息説,在過去兩天的衝突中,包括保安部隊、平民和“武裝分子”在內的至少12人喪命:非官方的數字遠高於此。之前,在最先出現騷亂的德拉,示威者將現任總統巴沙爾之父、老總統阿薩德的塑像推倒在地。

  3月28日,敘利亞副總統沙雷(右)在大馬士革會見到訪的中國中東問題特使吳思科,雙方就中敘雙邊關係、中東和平進程和地區局勢交換了意見。吳思科26日抵達大馬士革開始對敘利亞進行為期3天的訪問。此前,吳思科訪問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還將訪問黎巴嫩和卡塔爾。新華社發(巴西姆攝)

  巴沙爾2000年走上敘利亞權力中心,那時他父親執掌該國已達29年。美國《洛杉磯時報》28日稱,現在,巴沙爾的執政技巧面臨最嚴峻的考驗。據美聯社報道,敘利亞政府將在兩天內宣佈辭職。更引人注目的是,預計巴沙爾還將發表電視講話,宣佈對憲法第八章進行修改,該章規定阿拉伯復興社會黨是國家主要政黨。同時,增設“打擊恐怖主義”章節以取代已經執行了近50年的緊急狀態法。該法規定政府有權在軍事法庭起訴煽動或顛覆政府的嫌疑人。

  德國《每日鏡報》28日題為“遲來的春天”的文章説,這裡發生的一切就像是翻拍突尼斯和埃及的“故事”,不過是不是來得太晚了?英國《獨立報》稱,人們並未想到風起雲涌的政局突變會迅速向東擴展,民眾抗議席捲利比亞已經出入意料,用這一地區的標準衡量,巴沙爾算是很有聲望的,但現在看採,“下一張多米諾骨牌會是大馬士革”。美國《時代》週刊表示,正如一些觀察家所言,緊急狀態法比總統巴沙爾還要年長,但由於敘利亞突然經歷“阿拉伯之春”,它成了犧牲品。以色列《國土報》28日説,巴沙爾正在採取的措施與埃及的穆巴拉克以及也門的薩利赫差不多,都是通過解散內閣來爭取時間,但這招已被證明是失敗的。

  敘利亞官方並不同意這樣的説法。該國總統政治和新聞事務顧問卜賽伊娜強調,政府是在回應民眾的合理要求,目前國內發生的部分事件不是和平遊行,而是危害社會安全的武裝襲擊事件。敘利亞宣佈已經拘捕多名外國人,其中部分持有美國護照,這些人被指參與並策劃了近期的示威活動。據俄羅斯《生意人報》28日報道,委內瑞拉總統譴責美國將敘利亞當成了下一個目標。德國戰爭新聞網28日題為“敘利亞:美國製造的顏色革命”的文章稱, “七彩”革命是美國手指裏的遊戲。在中東革命中,美國已經支付了5億美元給各種反對派。現在,美國想讓敘利亞這張骨牌“傾斜”。

  對此,德國《世界報》提醒説,誠然,敘利亞不僅像埃及一樣有臉譜網,還像利比亞一樣有反對派,但這個處於地中海東岸的國家與眾不同。它有類似瑞士的重商主義,大多數人願意妥協。西方的手法可能馴發內戰,並令這個地區成為烏托邦。英國《金融時報》稱,敘利亞雖然不是重要的産油國,但地理位置在中東不容小覷。在這個大多數人口為遜尼派的國家裏,巴沙爾政府卻由佔人口少數的什葉派阿拉維派控制,政治鬥爭和教派衝突相糾纏,令問題格外棘手。

  3月27日,在敘利亞北部沿海城市拉塔基亞,一名男子坐在被燒燬的建築裏。新華社/法新

  敘利亞的“獨特魅力”

  不管是不是真的情願,美國已經發動了對利比亞的戰爭。那麼敘利亞呢,會不會是下一個挨打的?雖然這看上去還為時尚早,但在美國國內,已經爭得火熱。

  美國國務卿希拉裏克林頓27日在接受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採訪時表示,雖然敘利亞內亂不見好轉,但美國目前沒有對該國按照利比亞模式採取軍事干預的計劃。她説: “近幾週發生在那裏(指敘利亞)的事件受到密切關注,但那同利比亞調集戰機無差別轟炸和炮擊自己的城市不同……最近幾個月去過敘利亞的很多兩黨議員都認為,巴沙爾是一名改革者。”黎巴嫩《每日星報》評論説,美國缺乏對中東的了解,你大可這樣指責希拉裏,但沒人批評她不了解中東的現實政治,那就是敘利亞不是利比亞。

  對此並不認同的英國《每日郵報》稱,希拉裏的態度令人費解,美國顯然在敘利亞和利比亞問題上用了雙重標準。一些美國議員認為,比起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華盛頓有更多理由和利益丟尋求推翻巴沙爾,因為敘利亞是伊朗最親密的戰略合作夥伴,大馬士革對活動在伊拉克、黎巴嫩和巴勒斯坦的激進組織發揮著核心作用。而且,在中東工作的美國政府官員稱,之前向巴沙爾示好實際上沒得到任何回報。參議員約瑟夫利伯曼在“福克斯週日新聞”節目中建議,美國下一步應對敘利亞進行軍事干預, “國際社會在利比亞已經有了成功先例”。

  然而,英國路透社認為,在與敘利亞的這場賭局中,美國拿得出手的牌為之甚少。它28日的報道分析説,敘利亞長期以來都是美國的冤家,它支持巴勒斯坦武裝分子,干預黎巴嫩,並暗中支持伊拉克的反美分子。雖然美國對其實施了廣泛制裁,但目前唯一有用的辦法就是在關係惡化6年之後,於今年1月首次派了一名大使前往大馬士革修補裂痕。但對於敘利亞來説,如果願意,讓美國難受的辦法有很多,比如加大對黎巴嫩真主黨的支持,或者支持反以的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

  不僅是美國,以色列、土耳其和伊朗等國都有很多理由希望巴沙爾繼續執政,敘利亞看上去是個“充滿獨特魅力”的國家。以色列《國土報> 28日報道稱,敘利亞是抵禦真主黨對以色列實施攻擊的一道安全閥。土耳其希望儘量減少同鄰國的麻煩,也不願意伊朗將手直接伸向黎巴嫩。看到敘利亞的動蕩局勢,之前一直嘲笑卡扎菲的黎巴嫩真主黨負責人納斯魯拉突然不吭聲了,他擔心新政權上臺會切斷自己同伊朗的聯絡。

  不過,美國並沒有完全放棄重走利比亞老路的選項。希拉裏27日説,如果國際社會在聯合國安理會決議授權下對敘利亞進行一致譴責,那麼不排除軍事干預的可能。當被路透社問及如果敘利亞政府繼續武力平亂將怎樣時,目前對軍事干預持反對意見的美國前駐埃及大使愛德華説,那時奧巴馬政府就將面臨這樣的問題: “為什麼我們還在利比亞閒逛,而不去敘利亞呢?”那麼,在阿富汗、伊拉克和利比亞之後,美國將對第四個伊斯蘭國家發動軍事行動。只是現在,美國《華爾街日報》説,華盛頓對敘政策何去何從還很難界定,白宮正在觀望。

  3月27日,敘利亞士兵在北部沿海城市拉塔基亞街道上巡邏。新華社/法新

  阿拉伯“最危險革命”陷入僵局

  在看過好幾個中東國家的動蕩之後,人們總是在一國出現搖晃時,就急著問 “下一個會是誰”。

  據德新社28日報道,黎巴嫩的政治分析人士認為,敘利亞政權的存亡將對黎巴嫩産生直接影響。敘利亞曾在政治和軍事上控制黎巴嫩29年之久,直到2005年才撤出。許多人認為敘利亞是暗殺黎總統哈裏裏的幕後指使者,但敘方豎決否認。貝魯特美國大學政治科學教授艾哈邁德 穆薩裏表示: “黎巴嫩政治勢力分為兩派,一派得到敘利亞和伊朗的支持,另一派則得到西方支持。敘利亞政治局勢進一步惡化無疑將影響黎巴嫩政局。”

  而在混亂多日的也門,據卡塔爾半島電視臺28日報道,總統薩利赫與反對派關於移交權力的談判“完全陷入停滯和僵局”。薩利赫的發言人説,從今以後,總統對反對派不會再有任何讓步。此前,薩利赫表示願意“以受到尊重的方式下臺”。但反對派全同對話委員會秘書長哈米德-艾哈邁爾説,根據協定,薩利赫本應在上週六宣佈讓位,並要求其流亡。這一要求遭到薩利赫強烈反對。

  德國《金融時報》題為“也門是阿拉伯最危險的革命”的文章説,也門是阿拉伯的一個火藥桶,發生在這裡的革命具有高度爆炸性: “基地”組織的活動將蔓延。28日,這一擔憂似乎正在變成現實。據卡塔爾半島電視臺報道,一群武裝分子當天下午襲擊了也南部一個軍火彈藥庫,爆炸造成約110人死亡。(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