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卡扎菲與西方國家恩怨42載(組圖)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27日 04:2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利比亞局勢動蕩

卡扎菲以特立獨行著稱。

  上個世紀50年代末,埃及革命成功,王朝統治被推翻。這個消息讓鄰國利比亞一位名叫卡扎菲的年輕人興奮不已,納賽爾成為他的偶像。到了上世紀60年代,還在班加西軍事學院讀書的卡扎菲,已經開始籌劃推翻當時統治利比亞的伊德里斯一世王朝。1969年,晉陞為上校的卡扎菲終於發動政變,推翻伊德里斯一世王朝。那一年,他27歲。

  取得政權 大力改革

  闡述卡扎菲理論的書是《綠皮書》,書的核心思想是建立人民的國家。

  “伊德里斯一世王朝的腐朽,早就讓我難以忍受。除了革命,我還能做什麼呢?”數年後,回憶起那番不流血的政變,卡扎菲這樣對西方媒體説。

  掌權後的卡扎菲,並沒有停止變革的步伐,他開始大刀闊斧地實現自己的治國抱負。

  1970年到1972年這數百天的時間裏,普通利比亞人認識了一個名為“革命指揮委員會”的新機構,看到西方企業大規模撤出,聽到了伊斯蘭教成為國教後的歡呼。

  革命中,卡扎菲廢除了此前的政府機構,代之以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委員會(相當於議會和政府)。雖然沒有設國家元首,但卡扎菲以革命領導人名義行使領導國家的職權。

  1973年,周邊的阿拉伯國家相繼承認利比亞革命。卡扎菲一邊推動經濟國有化的進程,一邊展開文化領域的改革,並推出了闡述他建設理想社會理論的《綠皮書》。

  卡扎菲喜歡綠色,利比亞的國旗全是綠色,國徽的主體顏色也是綠色。他認為象徵生命和伊斯蘭的綠色是利比亞的福音。《綠皮書》就是帶來這種福音的信使。

  《綠皮書》的核心就是讓利比亞成為“沒有政府,沒有軍隊,沒有警察,不要代替人民的代表制,只要人民的國家”。

  微服私訪 特立獨行

  卡扎菲乘飛機突訪蘇聯,在機場停留一個多小時,是為了裝運他喜歡的礦泉水。

  成為領導人的卡扎菲,以行事風格特立獨行聞名。

  曾有媒體記載,有一次接近下班時間,卡扎菲戴著墨鏡,穿著比普通人還破爛的衣服到首都的一家醫院去“暗訪”。一名醫生接待了他,在不耐煩地問完“病情”後,直接給他兩片阿司匹林了事。卡扎菲大怒,隨後這位不稱職的醫生被撤職。

  卡扎菲在革命後採取反西方立場,在上世紀70至80年代與當時的蘇聯關係密切。

  媒體中有這樣一段記載。1978年春天的一個深夜,蘇聯空軍的雷達探測到一架飛機,經確認來自利比亞。蘇方得知卡扎菲不請自來後,連忙派副外長到機場迎接。飛機降落,艙門打開,一名官員大喊:“卡扎菲上校到了,勃列日涅夫兄弟來了沒有?”蘇聯人説勃列日涅夫天亮才能會晤卡扎菲。該官員進入機艙,艙門關閉。蘇聯外交官們面面相覷,只能在飛機外等候。結果只看到利比亞使館官員忙忙碌碌1個多小時之後,飛機又飛走了。此後蘇聯人才得知,卡扎菲當天突訪是想讓使館運來幾箱他喜歡的波爾諾米礦泉水。

  以牙還牙 遭遇制裁

  1986年美國就曾空襲利比亞,1988年,洛克比空難發生,美國稱卡扎菲是幕後黑手。

  對於卡扎菲在國際關繫上的不羈行為,美國總統裏根用“瘋狗”一詞來形容。上世紀80年代,利比亞與西方國家的關係跌入谷底。

  1986年4月5日,德國西柏林拉貝勒夜總會發生爆炸,造成3人死亡,其中兩人是在西柏林駐防的美國士兵,另有229人受傷。

  爆炸發生後,時任美國總統的裏根立刻發表措辭強硬的聲明,稱夜總會襲擊案的幕後黑手就是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4月6日下午,美國決定對利比亞採取軍事行動,目標直指卡扎菲本人。

  1986年4月15日淩晨2時,對利比亞的空襲開始,代號“黃金峽谷”。30分鐘後,利比亞包括軍營、海港和機場在內5處軍事目標遭到打擊,14架飛機、5座雷達站被毀,37人死亡,93人受傷,死者中包括卡扎菲只有15個月大的養女漢娜,他的兩個兒子受輕傷。

  遭遇“慘敗”,卡扎菲第二天公開發表講話稱:“要讓美國人血債血償。”

  1988年12月21日,汎美航空公司一架航班在英國蘇格蘭小鎮洛克比上空爆炸墜毀,270人死亡,其中包括179名美國人。洛克比空難是“911”之前,對美國最嚴重的一次恐怖襲擊,而美國認為恐怖分子受到利比亞的指使,但遭到卡扎菲否認。

  1989年9月19日,法聯航一架客機在飛越尼日爾上空時又發生爆炸,機上170人也全部喪生。法國指責利比亞策劃了這起恐怖事件,意在報復法國支持乍得同利比亞作戰。

  1992年和1993年,聯合國先後通過決議,對利比亞實施軍事和經濟制裁。

  審時度勢 化解恩仇

  蘇聯解體,薩達姆被推翻,卡扎菲選擇與西方接近,同意賠償空難受害者家屬。

  上個世紀90年代初,隨著蘇聯解體,利比亞的外交政策也進行了很大調整,卡扎菲開始重視同西方關係的改善。

  1999年,他同意交出製造洛克比空難的兩名疑犯。“911”事件發生後,利比亞表態支持美國。

  2003年3月,美國將伊拉克薩達姆政權推翻。輿論認為這觸動了卡扎菲。2003年,雖然沒有承認是洛克比空難製造者,並且認為被關押的利比亞情報員是冤枉的,但卡扎菲承諾賠償空難遇難者家屬。被問到為何要賠償時,他的解釋是:“讓錢見鬼去吧……現在我們賠了錢,以前的那些問題就不再是問題了。”

  同年9月,聯合國安理會決定解除對利比亞長達11年的制裁。

  2008年9月7日,時任美國國務卿賴斯訪問利比亞,卡扎菲在一個廚房舉行歡迎宴會,這個廚房在1986年曾遭美國轟炸。輿論認為,卡扎菲想借“廚房外交”對外表明,兩國恩仇可以從這裡化解。

  貧富不均 民心難聚

  利比亞人均國民生産總值在非洲最高,但經濟發展不均衡導致貧富差距逐漸拉大。

  在卡扎菲執政的42年裏,利比亞成為非洲人均國民生産總值最多的國家。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後期,人均GDP就超過了1萬美元。教育、住房、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幾乎都不用花錢。

  然而,由於受到經濟制裁,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的貧富差距逐漸拉大。

  2009年,時年67歲的卡扎菲舉行了革命勝利40週年的盛大慶典,重振人們對他的信仰和期待。當時的的黎波裏綠色廣場上,隨處可見卡扎菲的肖像和讚頌他的標語。

  1年半之後的2011年3月,同樣是在綠色廣場,一些利比亞人舉行集會,要求卡扎菲下臺。

  (張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