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日本大地震3問3答 專家稱地球進地震活躍期説法不準確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26日 16:2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日本發生9.0級大地震

  專訪:日本大地震“三問三答”——訪德國地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汪榮江

圖表:日本大地震災情報告 新華社發

  新華網柏林3月26日電(記者韓墨)地震、海嘯、核泄漏,一場巨大的複合式劫難突襲日本。防震經驗豐富的日本猝遭強震,緬甸近日也遇強震,關於地震預警和地球是否進入地震多發期的疑問再次擺在人們面前。

  為此,新華社記者走訪了德國地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德籍華人汪榮江博士。汪榮江從事地震學研究近30年,在地學數字模擬、地震早期預警等領域有一定建樹。

  一問:芮氏9級的日本大地震難道完全不可預知?

  答:就現階段而言,短期臨震預報,世界哪一個國家也做不到。我們不能預先判定地震的確切時間和地點,科學在這方面還沒有突破。

  雖然短期臨震預報不可能,但地震中長期預測評估,則是人們必須要做而且也能做好的工作。沒有地震發生時,地球其實也在發生地表位移,板塊間會慢慢錯動,研究人員可通過高精度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觀測板塊相互作用。如果發現某些板塊長時間被“卡住”或“粘住”,沒有位移,而它周邊區域滑動相對較多,就可以判定這個區域發生較大地震的概率在上升。

  事實上,日本大地震發生前,震源區域早已被科學家標成紅色,即認為這一地帶能量顯著蓄積。但問題是,我們不知道它具體什麼時候震,能量會有多大。

  二問:素有“抗震強國”之稱的日本在此次災難中死亡過萬,日本的預警系統失敗了嗎?

  答:這次日本的地震預警工作,仍然是世界一流。日本這次的預警在大地震橫波抵達前10秒發出。不要小看這幾秒鐘,它可以讓許多人及時避難逃生。

  “預警”與“預告”不同,預告是指地震發生前就做出判定,短期預告基本不可能;而預警是指地震或者海嘯發生後,利用第一輪破壞性力量抵達前的寶貴時間,快速向公眾發出避難警報,經過嚴密而科學的設計和演練,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這次大地震後約3分鐘,日本就發佈了海嘯警報,列出了海嘯抵達時間,而美國大約是地震發生後9分鐘才完成計算,作出預警。加上日本完備的預警手機短信發送系統,預警信息可在第一時間發送。

  然而,海嘯預警面臨一個全球性難題:我們還不能精確測算海嘯強度。日本預警時估計海嘯也就3米至6米,而實際情況是,有些地方的海嘯足有二三十米。

  計算海嘯強度的關鍵是迅速確定震源位置和地殼的破裂分佈,然後引用合適的位錯數據模型,推算出海嘯的強度和運動路徑。日本大地震這種發生在俯衝帶的地震,地殼形變數據只能從陸地這邊得到,而衝向陸地的海洋板塊位於海下,人們無法立即獲取數據。由於日本在地震來襲時對位錯分佈算得不準,加上沒有選擇好合適的數據模型,在海嘯強度的判斷上出現了較大誤差。

  三問:地球是否進入大地震活躍期?

  答:地球總體上進入地震活躍期的説法並不準確。環太平洋板塊以每年30厘米的速度俯衝,它被哪卡住了,哪就會蓄積能量。每年這個板塊都會以地震這種極端方式釋放能量,之後再進行新的集聚。這是一種週期性,但並不存在嚴格的地震週期,因為能量可能通過大地震釋放,也可能通過多個較小的地震,其中沒有固定規律可循。

  具體到日本東北部海域,人們可以認為,未來幾十年這裡不會再發生這樣大規模的地震,因為它積攢的能量釋放掉了,再次積蓄需要一個過程。

  這次大地震的另一個重大影響是喚起了人們對於複合式災難的深度思考。地震海嘯對核電站造成嚴重衝擊,這在人類災難史上還是第一次。以前,人們對各類災害的評估和防範大多相互獨立,而現在則要把地震、海嘯等主災和可能的次生災害結合起來考察,形成一個鏈條,以便在應對災難時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