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外國人士熱評中國“十二五”藍圖:正確的決策 共贏的前景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17日 08:3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國石化國際石油勘探開發公司年會上表彰的員工中出現了洋面孔。

身穿中國傳統服飾的外國小朋友露出幸福的笑容。

北京金融街上外資銀行林立。

2010年3月28日,瑞典哥德堡,吉利汽車成功收購沃爾沃汽車。

外國遊客高興地在上海留下自己的笑臉。

  “我相信,中國新的五年發展規劃的目標一定會實現。”“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過程中,中國書寫了世界經濟中最成功的故事。”……

  中國“十二五”滿懷信心起步,國際社會高度關注。本報記者從外國人士的熱評中,感受到了世界對中國發展的敬佩和期待。

  成功業績超乎想象

  本報駐美國記者 馬小寧

  鮑泰利,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過程中,中國書寫了世界經濟中最成功的故事——2009年至2010年間,世界經濟增長的一半來源於中國的貢獻。

  “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經濟給人留下了非同尋常的深刻印象。中國是最早啟動經濟刺激計劃的大國之一,經濟企穩回升速度之快超乎想象。由於各級官員經驗豐富,銀行業資本充足,特別是中國從個人到企業,都不存在過度杠桿化問題,中國的刺激計劃資金迅速轉化成為額外需求,創造了大量就業,有效地推動了經濟增長勢頭,率先走出了危機的陰影。”鮑泰利不無感嘆。

  鮑泰利對中國“十二五”規劃進行了研究,認為“十二五”規劃有助於實現中國經濟平衡發展,降低對出口和國內投資驅動增長的依賴,從製造業創造就業增長轉向服務業創造就業的增長。由於服務業産品主要在國內消費,因而可以在創造就業增長的同時,無需顧慮順差的增大。

  鮑泰利説,為了刺激國內需求,近年來中國政府採取了許多改善民生、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措施。鮑泰利認為,中國政府對低收入群體、貧困地區、教育、住房、農村地區醫保方面的投入力度,是前所未有的。這體現了中國政府建設和諧社會的理念,並非常迅速地刺激了消費需求的增長,在2009年和2010年尤其明顯。中國的家庭消費增長速度目前是全世界最快的,但與此同時,國內生産總值增速更快,家庭消費在國內生産總值中的比重仍然偏低。雖然民眾的消費行為與文化因素有關,但政府政策仍有很大的作為空間。

  展望中國經濟未來,鮑泰利認為,中國仍將保持全球最高的增長率。“中國不僅現在,而且未來都將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他向記者展示了一個權威經濟展望機構對未來10年世界經濟大國對世界經濟貢獻大小的預測。該機構認為,中國將繼續推動全球經濟增長,以購買力平價計算,2011年至2020年間,中國將貢獻世界經濟增長的40%,是美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的10倍。

  孕育機遇共同發展

  本報駐墨西哥記者 張金江

  胡文西奧,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經濟學教授,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高度評價中國在成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挑戰之後,正朝著“十二五”規劃的正確方向邁進。

  胡文西奧説,儘管國際金融危機突然強力襲擊全球,但中國經濟仍然保持了高增長。其主要原因是,中國政府採取的應對措施及時、得當、有力;中國有龐大的國內市場,雖然外部市場需求減少,但通過刺激國內市場需求,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出口下滑帶來的問題;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國家積累了較強的經濟實力,國民積累了較多的財富和有了較強的消費能力,這樣,中國就有了較強的應對經濟風險的能力。

  關於“十二五”規劃,胡文西奧説,這個規劃突出科學發展理念,強調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更加重視改善民生,這是非常正確的。那種消耗大量資源和産生污染的生産方式是不可持續的,必須用科學的思維,創新發展模式,以新的環境友好的經濟發展方式來取代損害環境的落後方式,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生産更多的産品。發展綠色經濟,這裡面蘊藏著新的巨大發展機會。

  胡文西奧説,“十二五”規劃把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加以強調。實際上,中國已經開始投入巨大力量改善民生了。比如,中國已經把注意力投向發展西部、發展邊遠地區、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縮小地區發展的差距。實現國家的均衡發展非常重要。再如,近幾年,中國在建設和完善包括公共醫療、教育等在內的社會保障體系方面做了很大努力,大大提高了社會保障的覆蓋面,保障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另外,中國也在採取措施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努力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縮小貧富差距。中國堅持不懈地在減貧方面做出努力,並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胡文西奧説,中國成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保持經濟較快發展,對許多國家經濟復蘇都有正面影響,凸顯了中國在世界經濟發展中的有益作用。中國到非洲、拉美投資,完全不是過去西方殖民主義者掠奪那裏的資源和財富的方式。中國到那裏是建設,是和平的,互利共贏共同發展。這些年來,中國走向國際市場的一切行為都體現了中國是在實踐這樣的政策。中國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國。這次國際金融危機凸顯了這樣的意義。

  胡文西奧説,過去人們談起中國,都覺得中國離世界很遙遠,現在人們發現,中國距離世界很近,就在自己身邊。這體現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大幅度提升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和作用是正面的、積極的。中國到拉美投資受到歡迎。中國人來了,拉美國家就多了一條獲得資金的渠道,對拉美國家對外交往多元化也有好處。中國真誠幫助非洲國家發展,儘管中國自己也有困難。

  胡文西奧對中國經濟社會未來發展前景充滿信心。他説:“根據以前的經驗,中國説了的事情、定下的目標,就一定能實現。我第一次訪問深圳時,那裏還是個小漁村。沒幾年,我再去,那裏就崛起一座現代化的大城市,簡直是驚人的。我相信,中國新的五年發展規劃的目標一定會實現。我相信,在這輪新的發展中,中國也會給世界帶來新的巨大機遇。”

  帶動全民共同富裕

  本報駐澳大利亞記者 李景衛

  錢啟國,澳大利亞孔子研究會會長,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説,通過“十二五”規劃的實施,中國的經濟和社會將再一次實現“跨越式”發展。

  對於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的中國經濟總體發展情況,錢啟國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説,自2008年下半年開始,美國的次貸危機引發國際金融危機,使各國經濟、尤其是發達國家經濟陷入衰退。中國經濟雖然沒有進入衰退,但也受到一定影響。到2009年,中國的經濟發展目標不再是防止經濟過熱,而是如何阻止經濟進一步下滑,力爭“保八”。中國政府採取的4萬億元人民幣經濟刺激一攬子措施為中國經濟平穩增長注入了活力,使中國經濟避免了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影響。目前,中國經濟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錢啟國認為,“十二五”期間,中國經濟面臨結構調整和産業轉型。經過改革開放以來30多年的經濟發展,中國取得了驕人成績,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隨著發展的深入,中國面臨就業壓力、環境保護、資源利用、貧富差距、産能過剩等挑戰。為迎接這些挑戰,中國政府在“十二五”規劃中將經濟結構調整和産業轉型擺在突出位置。這一決策反映了中國政府高瞻遠矚,説明中國政府清楚地看到現行發展模式不能再向前推進,否則,中國經濟將面臨歐美高端産業和新興發展中國家低端産業的兩面夾擊,無法繼續實現可持續發展。中國政府通過“十二五”規劃,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和産業轉型,是非常及時的,將給中國經濟的發展再增活力。通過“十二五”規劃的實施,中國的經濟和社會將再一次實現“跨越式”發展。

  錢啟國表示,中國的經濟發展為世界經濟擺脫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走出經濟衰退做出了重要貢獻,為世界帶來了機遇。隨著中國經濟的強勁發展,中國逐步由“世界工廠”轉變為“世界市場”。以澳大利亞為例,澳中雙邊貿易額去年達到881億美元,同比增長47%。中國保持了澳大利亞第一大貿易夥伴、第一大商品出口市場地位,首次成為澳大利亞服務業最大的出口市場。雙方能源資源合作更加密切,金融、農業、環保等領域合作方興未艾。

  錢啟國最後説,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進而帶動全民共同富裕,這是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提出的發展戰略方針的重要步驟。現在,第一步已經實現,成就有目共睹。因此,中國在這個時候強調縮小收入差距、減少貧富分化意義重大。保障和改善民生本來就是社會主義的特徵。“十二五”規劃是中國繁榮和發展的藍圖,它將推動中國全民共同富裕,使民生進一步得到保障和改善,有力推動中國社會穩定、和諧發展。

  經濟地位不斷提升

  本報駐日本記者 崔寅

  田中修,日本研究中國經濟的專家,日中産學官交流機構特別研究員。上世紀90年代曾常駐中國,特別關注中國宏觀經濟政策,曾多次撰寫並出版有關中國5年規劃的文章和書籍。他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説,中國成功克服了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給亞洲以及全球經濟增添了不少亮色,也使中國經濟的國際地位得到提升。他期待中國經濟今後保持穩定、持續、長期的增長。

  談及中國“十二五”規劃,田中表示,對於未來5年的增長目標,中國沒有刻意追求兩位數的高增長,而是把重點放在改善民生,調整産業結構,提高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並加大力度節能減排等,這是非常值得肯定、極其正確的做法。

  田中認為,中國的“十二五”規劃提出科學發展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助於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縮小貧富差距,特別是隨著農民和中西部地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中國國內消費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例將提高,而消費的增長有助於進一步促進第三産業發展,從而使産業結構趨於合理。此外,收入提高也意味著中國人的工資水平提高,伴隨的也是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中國過去那種依靠廉價勞動力生産低品質、低附加值産品的時代終將過去。隨著勞動生産率的提高,中國商品品質將上升。總而言之,科學發展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將從根本上解決制約中國經濟長期發展的結構性難題。

  田中表示相信,中國將不斷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儘管由於中國人口眾多,很難在短期內建立像日本那樣的國民保險體系,但中國可以先完善最低限度的保險,將此覆蓋到全體民眾,再隨著收入的提高、人民生活的富裕,通過民間保險等方式完善保障體系,給人民創造一個安心的生活環境,從而進一步促進中國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

  技術創新自有其道

  本報駐加拿大記者 李學江

  陳智琦,加拿大卡爾頓大學經濟學系教授,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完全贊同中國政府將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中國“十二五”規劃的主線,認為堅持科技進步和創新的方向非常正確。

  從一個學者的角度,陳智琦就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問題談了以下想法。

  首先,技術創新並不局限于高技術産業,一般製造業和服務業也有科技進步和創新課題。如紡織服裝業是中國的傳統行業,也是中國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很強的行業。諸如紡織服裝這樣的傳統製造業對中國確保就業以及經濟發展仍將具有重要意義。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對這些傳統製造業的一個重要含義就是,如何通過技術進步和創新來漸進式地擺脫對廉價勞動力的依賴。“十二五”規劃的一個主要目標是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而傳統製造業面臨失去廉價勞動力優勢挑戰,因此只有在創新上做文章,才能實現經濟轉型。要繼續在國際上保持競爭力,必須在兩個方面創新,一是通過科技創新,提高勞動生産率;二是通過加大研發投入,提高産品檔次,使産品從低檔向高檔轉移,並樹立自己的品牌,以質量和新穎取勝。在未來十幾年內,從就業以及出口角度看,中國的傳統製造業仍具有發展前景與優勢。

  其次,全面提高國民經濟的技術進步和創新水平,需要通過市場來調動和充分發揮企業和企業家的創新精神。正是依靠企業家精神的支撐,美國出現了矽谷的活力。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也指出,推動經濟不斷創新的主要動力是企業家對高額利潤的追求。因此市場對鼓勵創新起著很大作用,而政府在這方面發揮最有效的職能就是為創新提供一個良好的宏觀環境。在保護知識産權方面,中國已做了很大努力,並取得長足進展。今後繼續加大對知識産權的保護力度,有助於保護國內企業的創新動力。

  第三,在華外資企業對促進中國技術進步和創新的作用值得關注。中國不斷加強商標和知識産權保護力度,相信外資會把更先進的技術拿到中國來。現在已經有很多跨國公司在中國設立了研發中心,中國未來將是跨國公司的技術創新與研發中心之一,這是一個歷史的必然。因為中國每年都有數以百萬計的大學畢業生,擁有龐大的人才資源優勢;並且,中國擁有巨大的市場。確保投資環境越來越好,有助吸引更多的國外高新技術。讓技術創新在中國本土進行,能夠幫助中國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提高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