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日核安全大漏洞:55座核電站多處於地震高危區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15日 17: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國際在線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日本發生9.0級大地震

  日本政府表示,當地時間15日晨6時10分左右,福島第一核電站2號反應堆附近傳來爆炸聲。早些時候的報道指出,福島第一核電站2號反應堆容器出現部分破損,這表明可能導致更為嚴重的核泄漏。圖為福島第一核電站爆炸前(左)後(右)對比圖。

  55座核電站多處於地震高危區,監管系統存嚴重隱患

  本報記者/楊歡

  強震過後驚魂未定的日本民眾,12日遭遇了另一場噩夢。當天下午3點36分,位於福島縣的福島第一核電站1號反應堆發生爆炸,居住在周邊的民眾頓時感到極度的不安。1986年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那場悲劇,像放電影一樣,閃過很多人的腦海。

  日本是一個核能大國,不僅國內嚴重依賴核能發電,而且還大力推動海外技術輸出。然而,半個多世紀前的原子彈爆炸,至今仍是日本民眾心頭的一塊傷疤,進入20世紀後,日本又連續發生多起核事故,乃至核能在部分日本人的眼裏成了一頭兇惡的猛獸。天災面前,日本的核安全再度被置於輿論的拷問中。

  核電站到底怎麼了?

  11日下午強震發生後,日本境內的11座核電廠由於受到地震波的影響而保護性地自動停堆,福島第一核電站也在其中。按照正常程序,當遭遇緊急情況時,停堆後的核電站應迅速對反應堆進行冷卻,直到反應堆燃料降溫至正常水平。如果冷卻系統失靈,會造成燃料棒暴露在空氣中升溫而熔化。然而,福島第一核電站1號反應堆的冷卻系統出了問題。

  據一些核電安全專家對《世界新聞報》記者分析,在反應堆停堆的情況下,餘熱冷卻系統的泵所需的電力需要從外部輸入。不巧的是,由於地震強度太大,福島第一核電站的外電網全部癱瘓,自身儲備的應急柴油發電機在運行1小時後,也因為海嘯的襲擊而全部損毀,這就導致核電站失去所有外部電源供應,使反應堆無法得到及時冷卻。

  由於失去冷卻,反應堆的壓力陡然升高,如若不及時卸壓,那麼保護反應堆的最後一道屏障——安全殼就會被損壞,後果不堪設想。為此,核電站的工作人員不得不從12日淩晨起向外排放內部蒸汽,不料在排放的過程中發生氫氣爆炸。

  事故發生後,技術人員緊急對反應堆壓力容器注入海水,進行強製冷卻,燃料棒熔化已初步得到遏制。偏不湊巧的是,3號反應堆的冷卻系統也突然失靈。技術人員已向3號反應堆內注入淡水,並進行了排氣處理。但目前仍未排除發生爆炸的危險。

  此前,日本政府已經轉移了居住在核電站周圍的17萬民眾。福田縣已確認22人受到放射性物質的污染。但有專家表示,與切爾諾貝利核悲劇有所不同的是,此次日本的核事故,反應堆的最後屏障安全殼未受到嚴重損害,因此目前泄漏的放射性物質不會對周圍環境造成太大影響。

  監管疏漏埋下隱患

  自從1966年7月第一座核電站開始運轉以來,日本國內的核事故就頻頻發生。2004年8月,發生在關西電力美濱核電站的蒸汽泄漏事故,曾奪走5名日本工人的生命,被稱為日本核能史上傷亡最慘重的事故。

  有專家指出,此次核電站爆炸,固然有"不可抗力"的因素,但同時也暴露出日本核電發展、運行、監管中存在的深層次問題。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日本所研究員劉軍紅對《世界新聞報》記者説,日本負責核電站安全檢查的部門是原子力安全和保安院,直屬日本經産省。由於日本發展核電主要依循"國策民營"的模式,即由民間企業出頭來經營核電事業,而他們的頂頭上司就是日本經産省。自己經營,自己監管,難免會監管不嚴,糊弄了事。像此次發生爆炸的福島第一核電站,早在1978年就曾發生臨界事故,但卻一直被隱瞞至2007年才公之於眾。

  還有專家認為,日本的核電站普遍存在設備老化的問題,發生事故的幾率比較大。據悉,日本很多核電設備倣照的是美國40年前的設備而設計,其中不少已是"超期服役",使用壽命已接近或超過25至30年的最長年限。

  據日本媒體報道,今年2月7日,東京電力公司完成了對於福島第一核電站1號機組的分析報告,報告稱機組已經服役40年,出現了一系列老化跡象,包括反應堆壓力容器的中性子脆化、熱交換區氣體廢棄物處理系統出現腐蝕等。

  核電站抗震力差

  日本是地震發生頻率最高的國家之一,但卻擁有多達55座核電站。而這其中,有70%以上的核電站位於地震高危區域。大災一來,核電站的脆弱性可想而知。

  2007年7月,日本中部地區新潟縣遭遇芮氏6.8級地震。地震過後,位於新潟縣的柏崎刈羽核電廠發生火災,該核電站含有放射性物質的水也發生了泄漏。事後,人們驚訝地發現,核電站距此次地震的震中僅9公里。也就是説,核電站一直處在一個高危地帶。這樣的選址確實不夠科學。

  當然,選址問題的解決並不意味著核電站就能自如應對地震。其抗震設計能力也尤其關鍵。據悉,日本國內的核電站在初期設計上都有一定的防震標準,但有些核電站的抗震標準不夠高。譬如説,當年因為地震而發生火災和泄漏事故的柏崎刈羽核電站,在設計之初預計的震級為最大芮氏6.5級,而2007年那次地震的震級達到了6.8級,超過了設計預期。

  據日本媒體報道,擁有福島第一核電站所有權和經營權的東京電力公司的內部文件顯示,該公司此前對福島第一核電站所作抗震測試的最高強度低於此次地震的實際強度9級。顯然,增強抗震設計能力,應是日本核電站規避風險的一個努力方向。

  相關鏈結:

  日本核能戰略可能受重挫

  目前,日本全國30%的電力來自核能。但由於核電站事故頻發,加上日本多家電力公司曾先後曝出篡改安全檢查記錄的醜聞,致使日本國民對核電站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日本所研究員劉軍紅認為,此次福島核電站爆炸事故,必將再度引發日本民眾對於核能發電的爭論,對日本的節能環保事業也將産生很大的影響。此次核安全事故有可能使其他國家對日本企業的核安全保障能力心生憂慮,尤其將對日本企業進軍其他國家的核電市場産生一定的衝擊。另外,民眾對於核電站的信任危機,也將導致日本政府進一步擴大核能利用的能源戰略受挫。

  劉軍紅指出,從好的方面看,日本的核事故有利於促進各國修改核電發展戰略,加大監管力度、提高技術水平。(楊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