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視頻 >

[視頻]蘇丹南部公投最終結果公佈 總統巴希爾宣佈承認最終結果

發佈時間:2011年02月08日 05:3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進入[中國新聞]>>

  中國網絡電視臺消息(中國新聞):蘇丹南部公投委員會在喀土穆正式宣佈了南部公投的最終結果,即蘇丹南部和北部分離,而正式分離的時間將是今年7月9號。

  蘇丹南部公投委員會主席伊卜拉欣哈利勒在當晚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宣佈了最終結果。結果顯示,有379.25萬名選民投票支持分離,佔總投票數的98.83%,這與上月底公佈的初步結果完全一致。

  蘇丹南部官員稱,新國家的名字尚未確定,但很有可能就取做“南蘇丹”,而首都可能選在南部城市朱巴。而根據蘇丹北南內戰雙方2005年達成的《全面和平協議》,南部地區將在今年7月9號正式宣佈獨立。

  當天早些時候,總統巴希爾頒布總統令,宣佈承認和接受蘇丹南部公民投票的最終結果。

  巴希爾還説,蘇丹政府將保護居住在北方地區的所有南方人的生命財産安全,並再次呼籲在北方和南方之間建立睦鄰友好關係。蘇丹政府隨後召開緊急會議,就南部分離的具體細節,政府未來所要應對的問題等進行磋商。

  【相關閱讀】

  潘基文發表聲明對蘇丹公投最終結果表示歡迎

  【新聞背景】內戰數十載 和平路漫漫

  【新聞鏈結】

  蘇丹“南北差異”

  位於非洲東北部的蘇丹,國土面積超250萬平方公里,是非洲面積最大國。蘇丹全國人口約4000萬,其中,黑人佔52%,阿拉伯人佔39%。70%以上的蘇丹人信奉伊斯蘭教,多屬遜尼派,主要居住在北方,蘇丹南方居民則多信奉原始部落宗教及拜物教。另有5%的居民信奉基督教,多居住在南方和首都喀土穆。南方人口約佔蘇丹總人口的20%。

  這些數字看似枯燥,卻值得仔細解讀。從這些數字可看出,蘇丹南北在宗教、人種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這也是造成蘇丹獨立後南北頻繁衝突和南部公投是否獨立的潛在原因。

  蘇丹“前世”:

  >>>殖民統治埋分裂禍根

  1956年獨立前,蘇丹曾淪為英國事實上的殖民地。這段殖民歷史,埋下了蘇丹獨立後兩次內戰以及今日面臨分離局面的種子。

  與埃及歷史交織 淪為英國殖民地

  回顧獨立前的蘇丹歷史,往往是與埃及歷史交織在一起的。歷史上,蘇丹數度被埃及統治,到了近代則出現了一個新角色——英帝國。19世紀初,埃及侵佔蘇丹,到了1882年,英國佔領埃及。此時,雖然蘇丹名義上的統治者仍是埃及,但其實已經間接淪為英國殖民地。

  19世紀七八十年代,隨著奴隸貿易被廢止,蘇丹爆發經濟危機,引發大起義,起義者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趕走盤踞蘇丹的外國勢力。1885年,埃及和英國部隊撤離英國,蘇丹實現了短暫的獨立。19世紀90年代,英國試圖捲土重來,重新控制蘇丹。這一次,同樣借著埃及統治者的名義。1899年,英國和埃及達成“共管”蘇丹的協定。實際上,蘇丹再次淪為英國殖民地。

  英國對蘇丹事實上的殖民統治,引起了埃及民族主義者的強烈不滿。對此,英國採取的政策是竭力阻撓。1952年,廢除君主制的埃及新領導人認為,結束英國對蘇丹殖民統治的唯一方法,就是放棄埃及對蘇丹名義上的統治。這一年,英國和埃及達成了蘇丹舉行自決的協議,保證蘇丹在1956年1月1日獨立;1956年,蘇丹正式獨立。

  英國對蘇丹政策 南北“分而治之”

  就在1956年獨立前一年,蘇丹南北之間爆發內戰,因為南方人擔心新獨立的蘇丹被北方人主導。歷史上,蘇丹北部與埃及關係更密切,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信仰伊斯蘭教,而蘇丹南部多信奉原始部落宗教及拜物教,另有少數人信奉基督教,這種南北差別由來已久。

  只是在英國殖民時期,這種南北差異因“分而治之”的政策而被強化和擴大。從1924年到1956年蘇丹獨立前,英國對蘇丹北方和南方採取“分而治之”的政策。

  其中影響最深遠的政策就是:從1924年起,居住在北緯10度以北的蘇丹居民不得前往南方;居住在北緯10度以南的蘇丹居民則不得前往北方。當時,英國殖民統治者的理由看上去冠冕堂皇:防止已重創英國軍隊的瘧疾和其他熱帶疾病肆意蔓延。

  實際上,英國殖民統治者的真正目的,卻是為阻止蘇丹北方的阿拉伯文化向蘇丹南方傳播,同時也便於其在蘇丹南方傳播基督教。毫無疑問,該政策直接阻斷了蘇丹南北的融合,蓄意強化了本已存在的蘇丹南北差異,埋下了日後南北衝突的種子。

  蘇丹“今生”:

  >>>兩次內戰奪命數百萬

  獨立後的蘇丹歷史,是一部內戰與政變交織的歷史,也是一部南北差異持續強化的歷史,長期的衝突不僅造成數百萬人的傷亡。

  三次軍事政變

  自1956年獨立以來,蘇丹經歷3次軍事政變(1969年、1985年和1989年)。在1989年的政變中,巴希爾上臺;1993年,巴希爾就任蘇丹總統,並在此後四次大選中四次連任。

  在巴希爾統治時期,蘇丹建立其本國的石油工業,並於1999年成為石油出口國,目前年産原油超過1億桶。隨著大量石油的出口以及油價的高漲,蘇丹經濟近年來快速增長,成為非洲乃至全球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

  而經濟上的良好局面,仍未能化解蘇丹南北之間的差異,緩和南北之間的內戰。就在巴希爾統治時期,蘇丹南北之間的戰爭持續了10餘年。

  兩場血腥內戰

  1956年蘇丹獨立時,南北之間的內戰已爆發1年,此為第一次蘇丹內戰。這場內戰從1955年持續到1972年,持續了7年。1983年,第二次蘇丹內戰爆發,這次內戰持續超過20年。

  2005年,蘇丹政府與南方叛軍簽署《全面和平協議》,規定從2005年起,實行6年過渡期;過渡期內,允許蘇丹南方有限自治;過渡期結束後,蘇丹南方將就是否獨立舉行全民公決。此外,協議還規定,南北雙方平等分享石油收益。

  在此之前,蘇丹南方一直指責稱,石油資源多位於南方,石油收益卻多被蘇丹政府和北方“奪走”。實際上,促成蘇丹經濟近年迅速發展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已經成為蘇丹南北之間衝突的一個新導火索。

  2005年的《全面和平協議》結束了長達22年的第二次內戰。內戰奪走了約200萬蘇丹人的生命,造成400萬蘇丹人流離失所。內戰還摧毀了蘇丹經濟,導致食物短缺、饑餓和營養不良。由於內戰,蘇丹尤其是蘇丹南方,整整一代人失去了獲取基本醫療服務、教育和就業的機會。(來源:《廣州日報》)

編輯:王玉西 馬淩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