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德國防長因海軍性騷擾等醜聞陷入政治危機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29日 04:0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40歲的德國國防部長古滕貝格是該國政壇冉冉升起的一顆新星,被稱為“德國的奧巴馬”。但他沒想到,一艘海軍訓練艦上的連串醜聞會讓他墜入各界的猛烈抨擊中,甚至可能影響他今後從政的仕途。有人質疑他處理公共事件的能力,也有分析認為,他的處境可能源於默克爾執政聯盟的內部不和。 女學員意外殞命

  事情要從海軍訓練艦“戈爾希福克”號的一名女學員意外死亡事件説起。

  去年11月6日,這艘停泊在巴西巴伊亞港接受例行維護的海軍訓練艦上傳出一片驚呼聲———一名叫做薩拉希勒的海軍女學員從20多米高的桅桿上跌落,摔到甲板上,官兵們將她送到醫務室,但是為時已晚,這位25歲的女學員就這樣離開了人世。

  德國海軍方面對此事高度重視,設立了專門的工作組對女學員死亡一事進行調查,最終的結論是:希勒之死是一次意外。

  但是這種説法卻讓“戈爾希福克”號上的受訓官兵們議論紛紛,很多人將矛頭對準了他們的教官。有士兵透露,希勒之所以要攀爬那麼高的桅桿,並不完全是她自己的意願,而是被教官“強逼”著爬上去的。

  德國《圖片報》引述相關消息源稱,希勒爬上了27米高的桅桿,告訴教官再也上不去了,而教官則怒斥她大驚小怪,讓她繼續爬,結果希勒失足跌落。

  雖然爬上桅桿是海軍軍官的必學本領,但德軍規定,此項訓練必須自願進行。但一些學員反映,教官往往不管他們是否有恐高症,強制進行訓練,還常常責罵這些見習軍官們假裝恐高,並威脅説如不往上爬就將他們趕走。

  訓練艦教官作風不良

  希勒之死引發連鎖反應,學員們對爬桅桿很抵觸。如果有教官要求這些未來的軍官們爬桅桿,通常會被集體拒絕。這在以“絕對服從命令”為天職的軍隊中,似乎是不可想象的。一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學員對媒體説,“我們有心理陰影”。

  學員們説,希勒的死並沒有改變訓練艦上管理不規範的狀況,也沒有讓管理者有所悔改。相反,艦船的負責人做出一番無關痛癢的講話,甚至稱這和墜機事件一樣難以避免。對學員們心理打擊更大的是,發生事故後第三天,船上的教官就舉行了一個聚會,他們又唱又跳,依然喝得醉醺醺,好像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

  有學員透露,“戈爾希福克”號上的教官作風一直不好,海軍高官對此也置若罔聞。

  “戈爾希福克”號被看作德國海軍的驕傲,已培訓出1.45萬名海軍軍官,被稱為德軍的“海上訓練學校”。但媒體調查顯示,作為德國海軍的標誌之一,這艘訓練船的實際情況遠遠沒有那麼光鮮。

  德國媒體爆料稱,該船的醜聞包括2008年一名女學員“意外死亡”,軍官打罵學員,以及學員遭遇性騷擾等事件。一些男學員開口講述親身經歷,稱在浴室洗澡的時候,有上級教官進來將洗髮水的瓶子扔在地上,讓學員們去撿,這些學員撅起屁股後,教官就羞辱他們。

  防長倉促給艦長解職

  “戈爾希福克”號的事情鬧得沸沸颺颺,德國媒體大規模報道,引起了國防部長古滕貝格的關注。他要求徹底調查希勒的真正死因。

  古滕貝格是一名70後,被視為“德國的奧巴馬”。他帥氣、富有朝氣,同時從政經驗豐富,在大眾中有很多“粉絲”。從各方面看,古滕貝格都是一名標準的總理接班人。

  2009年古滕貝格辭去經濟部長一職後不久,被任命為國防部長。但是從那以後,麻煩就和這位政壇新星沾上了邊。

  首先是當年9月,駐阿富汗德軍對兩輛被塔利班劫持的油罐車實施空襲,導致超過150名平民死傷,而德軍方的統計只有100人左右,前任國防部長容克因此被迫辭職。而接替容克的古滕貝格既沒有對公眾透露更詳細的情況,也因為就空襲事件辯解而飽受詬病。

  這次的海軍訓練艦醜聞更是讓古滕貝格“手忙腳亂”。德國《圖片報》獲得一張照片,照片顯示“戈爾希福克”號船長沙茨戴著一頭金黃色的女人假發,穿著寬鬆的衣服假扮希臘女神,周圍有一圈跪在地上的學員親吻他滿是污泥的腳指頭。《圖片報》還“威脅”説,他們掌握了大量“戈爾希福克”號醜聞圖片,將很快公之於眾。

  在媒體密集的攻勢下,古滕貝格終於坐不住了,上周,他解除了訓練艦的艦長沙茨的職務,並要求該船回國接受調查。

  長期信譽恐受損

  一些軍隊內部人士和執政聯盟的成員認為,古滕貝格缺乏一些應變能力,為了保護自己的形象而經常匆忙採取行動,效果卻適得其反。

  比如這次的女學員希勒之死,國防部已成立了調查小組,不過上周,古滕貝格又派出了一個調查小組前往“戈爾希福克”號目前停靠的阿根廷港口。這被普遍認為是古滕貝格禁不住媒體的強大壓力而做出的決定。

  一名匿名的軍官稱:“我不否認這艘船上有醜聞,但是有人在調查,需要等待結果。”而古滕貝格將船長沙茨撤職的原因,據説也是《圖片報》的壓力。

  反對黨社民黨主席施泰因邁爾就揶揄古滕貝格:“《圖片報》的一個電話,一切就都變了。這位部長依然在尋找替罪羊。”

  施泰因邁爾暗示,在2009年襲擊阿富汗油罐車事件後,古滕貝格也撤職了兩名高官,稱他們沒有及時向自己上報情況。而媒體透露的消息正相反,事發後不久,就有官員將情況上報到國防部備案。

  一名國防部官員也質疑,“古滕貝格似乎只在乎媒體的形象,當媒體給國防部壓力的時候,他就顯得很活躍。長期來講,這麼做可能會損害他的信譽。”

  有媒體分析認為,古滕貝格的處境可能與執政聯盟內的不和有關。眾所週知,在駐阿德軍何時撤出問題上,聯盟黨人的古滕貝格與副總理兼外長、自民黨的韋斯特韋勒意見不一。

  即使古滕貝格試圖滿足媒體的胃口,但很多媒體對他不依不饒。《南德意志報》的評論最為苛刻,“古滕貝格和前任國防部長容克一樣,缺乏政治預警體系……古滕貝格依然還有很多東西要學。”

  (張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