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美官方金融危機調查報告認為金融危機可以避免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28日 10:2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國際在線專稿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國際在線報道(駐美國記者 王姍姍):美國金融危機調查委員會27日公佈的調查最終結論指出,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是可以避免的,而聯邦政府的監管失職和華爾街金融機構的危險操作是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然而,分析人士認為,這份報告的結果並沒有讓人耳目一新。而且,調查委員會內部的嚴重分歧大大削弱了報告的影響力。金融危機的根源,成為一個難以認定的結論。

  金融危機調查委員會2009年由美國國會授權成立,在經歷了長達一年半的分析和調查、經過19天的集中聽證、並與700多名證人進行訪談後,委員會終於在當天公佈了長達576頁的調查報告。這是美國政府發佈的就金融危機根源進行調查的首份官方報告。調查委員會主席菲爾?安吉萊茲説,最重要的結論是這場危機是可以避免的,這場危機是人們“胡亂作為和不作為”的結果,聯邦政府對華爾街的草率行為失去監管,應該承擔主要責任。安吉萊茲強調,從很多方面來看,美國金融體系自危機前夕至今並沒有太大改變,如果不吸取歷史教訓悲劇可能還會重演。

  此前,華爾街和華盛頓政界不少人認同一種觀點,即金融危機是不可預見的和不可避免的,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和高盛首席執行官貝蘭克梵均持這種觀點。花旗集團前主席兼首席執行官普林斯也表示房價的崩盤“完全不可預測”。連巴菲特這樣的投資家對危機的來臨也缺乏準備。巴菲特對調查委員會説,“極少人能看到其中的泡沫,這是一個三億美國人的巨大幻象”。但調查委員會經過廣泛取證和綜合分析指出,危機的發生是有徵兆的,比如高風險次級貸款的膨脹、房價不可持續的增長、氾濫的肆無忌憚的貸款行為、華爾街高風險金融産品的急劇增加等等。報告認為,悲劇之所以發生是因為這些徵兆被政策決策者所忽略或至少沒引起他們的重視。

  報告提出了九項結論,其中政府監管失職是一個重點。報告批評了多任政府的金融政策,指出克林頓政府在2000年將複雜金融衍生品置於聯邦監管範圍之外的決定是“美國走向金融危機的一個關鍵轉捩點”;小布什政府在金融危機爆發前夕對雷曼兄弟和貝爾斯登前後不一的作法“增加了市場的恐慌和不確定性”;前財長保爾森2007年做出的“次貸危機即便爆發也將可控”的預測是錯誤的;現任財長、時任美聯儲紐約銀行行長蓋特納疏忽了花旗集團和雷曼兄弟的巨大漏洞;前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推行去監管化聽任有毒房貸資産在金融市場氾濫成災;現任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對危機的發生後知後覺等等。報告還指出,次級房貸失控、過度資産債券化、衍生産品監管鬆懈、銀行風險管理缺失、信用評級機構不負責任、金融機構冒險逐利行為氾濫、金融業道德規範的系統性崩潰等都導致了金融危機的爆發。

  對於這份報告的結論,《華盛頓郵報》認為報告採訪範圍廣泛、分析深入,具有相當的權威性。而《紐約時報》則認為報告並沒有讓人耳目一新。不過,金融危機調查委員會這份官方報告只得到了10名成員中6名成員的支持,這6名成員均為國會民主黨任命的,其餘4名共和黨任命的委員則公佈了兩份報告:一份報告認為,調查委員會報告只是再現了金融危機的過程,沒有深究根源,結論缺乏焦點且有失偏頗。他們認為,這場危機是全球性的,加強政府的金融監管並不一定能防止金融危機。另一份報告認為,政府鼓勵民眾購房的政策是金融危機的根源。美聯社等媒體認為,委員會內部對最終報告的嚴重分歧大大削弱了報告的影響力。分裂的結論自然無法給金融危機蓋棺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