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美以七大招數暗戰伊朗狙擊核研發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23日 04:4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美國網絡攻擊伊朗

美以聯合研發的“蠕蟲”重創伊朗核計劃。

馬蘇德阿裏

2010年6月23日 以色列發射一枚間諜衛星,用以監視伊朗核活動。

  1月22日,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中國、德國與伊朗在土耳其結束伊朗核問題談判,談判沒有取得實質性成果。此前,外界普遍對伊朗核談判失去耐心,人們更感興趣的是美國和以色列針對伊朗核設施愈演愈烈的“暗戰”。

  《紐約時報》本週早些時候披露,伊朗核設施去年11月遭計算機蠕蟲病毒侵襲。伊朗總統內賈德曾證實,伊朗核設施計算機遭惡意軟體入侵,部分離心機“出現問題”。最近3年來,外界一直懷疑,美以正與伊朗圍繞核問題進行一場沒有硝煙的暗戰,《紐約時報》的報道不過是再次驗證了這種猜測。

  這場暗戰並非只有“網絡戰”一種方式,策反、暗殺、綁架,甚至是“偷梁換柱”等手段也常常出現。旨在破壞伊朗核研發進程的“暗戰”一直在幕後發揮重要作用,甚至影響了伊朗核研發進程。事實證明,美以對伊朗發動了立體化的“暗戰”,伊朗為此付出了沉重代價。

  專題文字:記者 李明波

  1

  網絡戰:

  美以的“第五戰場”

  針對伊朗核設施內電腦的“網絡戰”由美國主導,這是繼陸、海、空和太空戰場之後的“第五戰場”。近日,《紐約時報》披露稱,美以聯合研發的“蠕蟲”重創伊朗核計劃,美國贏得了“第五戰場”的勝利。

  《紐約時報》披露,這是一次機密行動,美國前總統小布什卸任前,美以啟動這項計劃;奧巴馬獲悉後,下令加速實施。據悉,美以兩國計算機專家製造出“蠕蟲”病毒後,在以色列內蓋夫沙漠迪莫納核基地測試,以確保病毒能對伊朗核設施內的離心機造成有效破壞。以色列為此專門建造離心機,模擬伊朗的離心機。

  2007年~2008年,伊朗鈾濃縮項目進展順利,但2009年幾乎一度陷於停滯,這種神秘的“蠕蟲”病毒發揮了重要作用。美以情報官員説,病毒導致納坦茲核設施大約五分之一離心機癱瘓,這種説法也得到伊朗總統內賈德的證實——他去年底曾承認,伊朗核設施計算機遭惡意軟體入侵,部分離心機“出現問題”。

  2

  轟炸:

  致命的“潛在選擇”

  在歷史上,為了阻止其他國家的核開發,美國或以色列曾多次成功轟炸各國核基地。1月11日,美國媒體披露,美軍已制定應急作戰計劃,必要時可對伊朗的核設施進行轟炸,這已經不是美國或以色列第一次放出如此口風。

  1981年6月7日,以色列6架F-15戰鬥機,越過沙特領空進入伊拉克境內完成空襲,圖瓦薩的核反應堆機房成為一片廢墟。時任總統薩達姆苦心經營的核反應堆消失,伊拉克進入世界“核俱樂部”的夢想隨之破滅。2007年9月5日深夜,敘利亞的一座核設施遭到以色列戰機空襲,美以官方後來均認為這處核設施是一個正在建設中的秘密核反應堆。

  據悉,美以正在研究如何採取超低空突襲策略,打擊伊朗地下核設施。在伊朗未反應過來之前,就達成摧毀或大部分摧毀伊朗核設施的目的。對此,伊朗方面表示正保持高度關注。

  3

  暗殺:

  核專家“神秘失蹤”

  美以針對伊朗核科學家的暗殺活動,大概開始於2007年。2007年初,英國媒體曾披露過以色列“摩薩德”的暗殺計劃,不過該消息剛開始沒有引起伊朗方面足夠的重視。

  伊朗前外長穆塔基去年曾向潘基文提交一份正式申訴稱,僅在最近2年內,美以等國不擇手段,至少使13名伊朗核科學家“神秘失蹤”。面對著核專家們頻遭厄運,伊朗也在設法應對:一方面加大力度培養本國核科學家,另一方面積極挖掘“海外人才”。據報道,一些來自伊拉克的核科學家目前就在伊朗效力。

  暗殺始於2007年

  根據公開資料,44歲的哈桑普爾是第一個被以特工暗殺的伊朗核科學家。2007年1月15日,哈桑普爾在家中被發現死於煤氣中毒。他曾于2004年獲伊朗軍事研究最高獎,2006年還獲伊朗“哈拉茲米”國際科學節大獎。

  當時正值冬季,伊朗天氣寒冷,哈桑普爾用煤氣取暖器取暖,發生煤氣中毒並不奇怪。但美國情報專家巴拉宣稱,美國掌握了“非常可靠的情報”,證明“摩薩德”暗殺了哈桑普爾。伊朗方面一度認為哈桑普爾是意外身亡,但後來也承認,是以色列特工謀害了他。

  2010年掀暗殺高潮

  2010年,針對伊朗核科學家的暗殺進入新高潮。1月12日,德黑蘭大學的核物理學家馬蘇德阿裏在自家門口遭炸彈襲擊身亡。外界普遍認為,兇手手法乾淨利落,一擊得手並迅速逃逸,行動經過週密謀劃,這也是“摩薩德”計劃的一貫手法。

  去年11月29日早晨,德黑蘭幾乎同時發生兩起汽車炸彈襲擊。伊朗著名核能技術科學家馬吉德薩利亞裏教授當場遇難,其夫人在襲擊中受傷。薩利亞裏的同事、核科學家費雷多恩艾巴希及夫人在另一起汽車爆炸中受傷。

  有消息稱,從兩名科學家的座車遇襲痕跡看,應該是槍手向座車開槍,同時也可能在他們的汽車下安裝磁性炸彈。伊朗政府調查後宣佈,這起事件是美以收買的“雇傭軍”所為。

  4

  策反:

  美國的“拿手好戲”

  美以並非要把伊朗的核科學家斬盡殺絕,策反也是經常採用的一種手段。2010年10月,伊朗副總統兼伊朗原子能組織主席薩利希首次承認,伊朗核設施內工作的一些人員曾受西方的金錢引誘,向其提供伊朗核設施的信息。據美國情報系統的説法稱,美國中情局針對伊朗科學家的策反,早在20世紀90年代後期就開始,主要手段就是通過他們定居在美國的親朋好友做工作。

  據估計,全美的伊朗裔美國人人數為100萬~150萬,定居在加州地區的伊朗裔美國人人數超過50萬。這些人雖離開故土,但對伊朗局勢非常關心。2009年伊朗選舉騷亂時,就有大量伊朗裔美國人走上街頭,抗議伊朗當局採取的措施。

  這些伊朗裔美國人與國內親朋好友有千絲萬縷的聯絡,其中大多數人政治上反對伊朗當局,所以是情報人員的極佳人脈。西方媒體稱,美國情報人員曾與這些伊朗裔美國人約談數百次,讓他們協助策反伊朗的目標人士。

  在伊朗國內,中情局也安插“線人”,通過他們直接對目標人士“做工作”。1996年,中情局在伊朗北部秘密建造一處諜報基地。在伊拉克活動的伊朗反對派透露,他們已與中情局特工小組展開闔作,為對方提供了大量“線人”。

  5

  綁架:

  瞄準伊朗“特殊人物”

  如果説暗殺是威逼手段,那麼還有一種針對核科學家的利誘手段:先綁架再策反。這種手段主要用來對付那些掌握重要核信息的伊朗特殊人物。

  2007年3月6日,伊朗國防部前副部長阿斯加裏在土耳其旅行時,在一家酒店“銷聲匿跡”。阿斯加裏是伊朗革命衛隊的退役將軍,也是伊朗前總統哈塔米的內閣成員之一。他掌握伊朗核計劃及軍事工程的敏感信息,被認為是“了解伊朗整個核計劃”的極少數核心成員之一。伊朗懷疑他被西方情報機構尤其是摩薩德綁架。但英國媒體稱,阿斯加裏可能已經叛逃到美國,向西方提供了一系列情報。阿斯加裏失蹤後不久,美國情報部門就公佈了伊朗一系列核設施。

  最為轟動的,當數伊朗核科學家阿米裏被綁架一案。阿米裏是伊朗原子能組織成員。2009年6月,他在前往沙特朝覲時突然失蹤,西方媒體稱他叛逃到美國;伊朗媒體則稱,阿米裏遭沙特與美國特工聯手綁架。

  2010年7月,阿米裏又離奇地返回伊朗,並受到英雄般歡迎。阿米裏堅稱美國綁架了他,出價500萬美元引誘他説出伊朗核計劃的秘密。

  6

  偷梁換柱:

  售“有缺陷”核零件

  美以破壞措施還包括擾亂伊朗海外核工業的購買網絡。伊朗經常通過歐洲企業從國外進口“金屬、真空管、電器、機器”等看似合法的物品,實際上卻用於核計劃,以繞開聯合國監督。在以色列情報機構的安排下,這些企業經常會在買賣前期提供給伊朗貨真價實的部件,贏得信任後再將“有缺陷的”、“假冒貨”提供給伊朗。

  《紐約時報》記者詹姆斯裏森也曾在《戰爭狀態》一書中披露,美國中央情報局2000年時就曾實施意圖破壞伊朗核計劃的“梅林行動”。由中情局安排,一名俄裔科學家假扮成失業而貪婪的科研人員,將核武設計圖交給伊朗。從計劃文本看,其目的是通過提供“有缺陷”的核武器設計圖,阻撓伊朗的核計劃。這樣,伊朗核計劃將遭重大挫折,其“核夢想”將推遲數年才可能實現。但中情局沒料到的是,這名俄裔科學家在信中告訴伊朗方面圖紙有誤,被伊朗方面識破,暴露了美國的險惡用心。

  7

  潛伏:

  神秘特工活躍在伊朗

  雖然目前尚無確切證據證明究竟是誰製造了針對伊朗核設施的襲擊,但外界普遍認可伊朗政府的説法,將美以等國的情報機構當做是“幕後黑手”。

  美國的中央情報局和以色列的摩薩德在伊朗都安插了大量特工人員。伊朗情報部長海達爾穆斯利希1月稱,伊朗情報機構設法打入了以色列情報部門內部,因此能識別在伊朗活動的以間諜機構。他説,這些間諜網絡單獨行動,彼此間沒有聯絡,互不相識,也不清楚對方的活動。他表示伊朗正嘗試挖出這些間諜網絡的其他成員。

  伊朗情報部門最近公佈的調查顯示,以色列情報機構正利用設在一些歐洲國家和伊朗鄰國的基地,策劃針對伊朗核科學家的暗殺行動,公告並未披露具體細節。西方媒體進一步指出,所謂的鄰國基地,大部分位於伊拉克,並且理所當然地獲得駐伊美軍的庇護。

  此外,美以情報機構還資助和培訓伊朗反政府組織,如“真主旅”、“人民聖戰者組織”等,提供大量資金、武器和情報,必要時通過他們在伊朗境內製造暗殺、綁架等活動。如去年11月底,兩名核科學家遇襲後,“人民聖戰者組織”就通過其網站“認領”了這次襲擊。

  美以情報機構並非無懈可擊。2004年,美國中情局一名通信官員錯將下載的信息數據傳給了美國在伊朗的整個間諜網絡。這些信息被一個雙重間諜交給伊朗政府,從而使伊朗一度重創中情局在伊朗的間諜網。

  背景資料

  伊朗核問題

  伊朗核能源開發活動開始於20世紀50年代,當時得到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支持。1980年美伊斷交後,美國曾多次指責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為掩護秘密發展核武器,並對其採取“遏制”政策。

  2002年9月,美國衛星拍到伊朗納坦茲的核設施。2003年2月,伊朗宣佈發現並提煉出能為其核電站提供燃料的鈾。此後伊朗的核能發展計劃遭美國“嚴重質疑”。長期以來,美國等西方國家一直指責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為由秘密發展核武器。

  2003年9月,國際原子能機構首次通過決議,要求伊朗儘快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終止提煉濃縮鈾試驗。此後,為使伊朗徹底終止鈾濃縮活動,國際原子能機構先後通過了一系列制裁決議。

  專家解讀

  西方一直“不敢”對伊朗動真格?

  本報訊 (記者 李明波)儘管目前美以針對伊朗核設施的破壞均停留在“暗戰”層級,但多位伊朗問題專家均向本報記者表示,這僅僅表明美以在目前階段的顧慮很多,絕不能排除美以對伊朗核設施武裝打擊的可能。

  北京大學王逸舟教授在和本報記者交流時指出,朝鮮核問題説到底也是一個地區性問題,而伊朗核問題則是更複雜的世界性問題。美以不敢貿然在這樣一個敏感問題上採取過激行動。

  一位曾常駐德黑蘭的美國前中央情報局官員這樣解釋:“美以的目的就是為了延緩伊朗的核計劃,他們目標很明確,伊朗現政府絕不可以擁有核武器。暗殺等破壞活動還能避免戰爭,誰都明白戰爭可能帶來各種無法接受的風險。”

  北京大學的吳冰冰副教授告訴本報記者,伊朗核問題背後體現了大國博弈。目前美以針對伊朗的舉動很謹慎,主要的顧慮是俄羅斯等大國的反對,不過隨著大國之間利益交換的完成,美以的障礙正逐漸掃除。

  吳冰冰特別擔心的是,奧巴馬可能會為第二任期的競選連任,在2012年大選前做出孤注一擲的賭博。2009年上任後,奧巴馬的執政表現沒有讓美國人滿意,遠沒有實現他當初充滿“蠱惑力”的競選宣言,對伊朗動武或許成為奧巴馬的一著險棋。

  英國劍橋大學的帕特裏克邁耶博士也向本報記者表達了他的擔憂。在他看來,奧巴馬任期內,以色列對伊朗動手的可能性正增大。儘管奧巴馬可能不情願,但是一旦以色列動手,美國最終還是會不可避免地捲入戰爭。

  相比而言,以色列當年對伊拉克和敘利亞核設施的襲擊,都沒有什麼顧慮。1981年伊拉克恰逢兩伊戰爭期間,薩達姆政權不可能兩面樹敵,只能對以色列的襲擊忍氣吞聲。至於經濟和國防實力均十分薄弱的敘利亞,以色列更沒有任何擔心。

  部分遇襲的伊朗核科學家

  姓名 身份 遇襲時間 遇襲方式

  哈桑普爾 伊斯法罕核工廠專家 2007年1月 睡覺時被煤氣毒死

  阿斯加裏 伊朗國防部前副部長 2007年3月 在土耳其旅行時“失蹤”

  比利 核科學家 2007年 在格魯吉亞失去音訊

  阿米裏 伊朗原子能組織研究員 2009年6月 在沙特朝覲期間遭綁架

  馬蘇德 德黑蘭大學核物理學家 2010年1月 在自家門口遭炸彈襲擊身亡

  薩利亞裏 大學核物理教授 2010年11月 駕車上班時被汽車炸彈炸死

  艾巴希 大學核物理教授 2010年11月 駕車上班時被汽車炸彈炸至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