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韓公眾反對日韓結盟 擔心日軍再次侵入朝鮮半島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16日 09: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青年參考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日本《讀賣新聞》網站1月11日稱,日本防衛大臣北澤俊美與韓國國防部長金泰榮1月10日在韓國首都首爾舉行會談。雙方同意,“由於朝鮮的軍事挑釁和本地區的其他不穩定因素,日韓兩國將更加緊密地合作”。觀察人士指出,日韓防務合作實現了重大突破。

  將是日韓首個軍事協定

  北澤俊美是6年來第一位訪問韓國的日本防衛大臣。日本《讀賣新聞》認為,日本和韓國有著維護東亞和平與穩定的共同目標,還有共同的盟友——美國,日韓兩國的國防部長應該更加頻繁地互訪,交換關於地區安全形勢的意見,由此在兩國的政策中體現共同關注。

  日本與韓國分別於1951年和1953年與美國結成軍事同盟,在美日韓三邊關係中,美國處於絕對的主導地位,美日、美韓關係較為穩定,日韓由於國家利益的差異、歷史積怨以及相互的不信任等原因,一直處於一種時遠時近的關係。

  日本和韓國已同意展開有關情報共享和相互為對方軍隊提供燃料、食品和其他物資的談判。美聯社稱,如果協定簽署這將是1945年日本在朝鮮半島殘暴的殖民統治結束之後,日韓兩國的第一個軍事協定。

  另據美國《華盛頓郵報》1月11日報道,正在中國訪問的美國國防部長蓋茨稱,朝鮮將在5年內成功研製洲際導彈。蓋茨説:“由於朝鮮繼續發展核武器,並且研發洲際導彈,朝鮮正在成為美國的直接威脅。”

  1月12日,日本《朝日新聞》網站發表題為《日韓推動防務合作》的文章,認為日韓雙方的防衛合作還存在一些障礙,特別是日本的和平憲法和韓國的公眾輿論。文章認為,韓國公眾仍對日本殖民統治存在強烈的憎恨情緒,很可能阻礙協議的簽署。

  日韓雙方已開始了關於在兩軍之間互相提供軍事後勤的談判。日韓防長還同意,有必要簽署《軍事信息總體安全協議》,制訂保護秘密軍事信息的規則。日韓預計將在2011年底前簽訂《相互提供物資協定》該協定將包括維和行動、搜救訓練和一些其他行動。如果協定得以簽署,將成為日本繼與美國和澳大利亞之後,與外國簽署的第三個防務協定。日韓防長還同意在部長和副部長層級定期討論防務相關問題。日本和韓國的軍隊已在聯合國維和行動中合作了。例如,在海地地震後,兩國軍隊互相提供物資。

  日本政府希望在韓國保守派總統李明博執政的最後兩年中,將與韓國的防務合作系統化。

  韓希望合作保持低調

  2003年,美國將駐韓部隊從3.8萬人減少到2.9萬人,此後美國鼓勵日本和韓國開展更加緊密的防務合作。

  《朝日新聞》認為,互相提供物資的協定,將為日本自衛隊向美韓提供援助打下基礎。

  然而,根據日本的和平憲法,如果朝鮮進攻韓國,日本不能加入美國和韓國一方,聯合反擊朝鮮。日本憲法並未禁止聯合軍事訓練,但是也有可能成為一個政治話題。據日本訪問韓國的代表團透露,韓國防長希望讓整個會議進程保持低調,部分原因是韓國公眾的情緒。2010年12月,韓國所有知名報紙都批評了日本首相菅直人的聲明,該聲明稱有可能在朝鮮半島出現軍事危機時,向朝鮮半島派出自衛隊。

  如果韓國、日本和美國的合作增長,可能會引起中國的憤怒。一位韓國政府官員承認,“因為中國不贊成,韓日安全合作存在一個限度。”

  朝鮮“祖國和平統一委員會”下屬網站“我們民族之間”稱,韓國與日本簽訂軍事合作協定,將幫助美國糾集其盟國實施其入侵朝鮮的危險計劃。

  日防相去板門店非同尋常

  中國傳媒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劉建平副教授認為,此次日本防相訪韓,與韓國討論將簽訂相互提供物資勞務協定與軍事情報保護協定的問題,這是日韓防務合作的重大大突破。由於日韓存在島嶼爭端和歷史問題的爭議,日韓兩軍實際上有著潛在的敵對關係;但在目前形勢下,日韓趨於擱置爭議,發展軍事合作。韓國媒體報道日本外相前原誠司提出“日韓結盟論”,雖然後來前原調整了措辭,但以此可試探中韓等國的反應。這種説法遭到韓國一些民眾的抗議,因為日本並未嚴肅清算其侵略戰爭和殖民統治責任,日韓軍事同盟被理解為有傷尊嚴和入侵的危險。

  劉建平表示,雖然遭到韓國民眾的抗議,但日本的積極姿態有些異乎尋常。日本防相訪問了具有朝鮮戰爭遺留戰爭狀態象徵意義的板門店。日本政府經常宣傳説日本是“和平國家”,但竟然也很關心朝鮮半島的戰爭狀態,應該受到批評。(來源:青年參考 特約主筆 孫力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