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蘇丹未來可能一分為二 南部公投傾向分離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16日 07:5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1月11日,在蘇丹的朱巴孤兒院,一名男孩在玩輪胎。持續的內戰摧毀了蘇丹經濟,導致食物短缺、饑餓和營養不良。

  2010年5月29日,蘇丹南部自治政府主席薩爾瓦基爾(右)向蘇丹總統巴希爾(左)宣誓就任蘇丹第一副總統。

  自1月9日以來,蘇丹南方開始就是否獨立舉行公投,引發全球高度關注。如果南方最終選擇獨立,蘇丹將“一分為二”,失去非洲面積最大國家的頭銜,1956年獨立的蘇丹將進入新的歷史。蘇丹為何會走到如今的局面,蘇丹南部為何要就獨立公投,未來蘇丹將面臨什麼新問題,所有這些都需要一一解答。

  要解答這些問題,就有必要追溯蘇丹的“前世”,分析蘇丹的“今生”,探討蘇丹的“來世”。如果説獨立前的歷史是蘇丹的“前世”;那麼從1956年~2011年南方公投之間的歷史,則是蘇丹的“今生”;而南方公投選擇獨立之後,蘇丹的歷史無疑將進入一個新時期,進入“來世”。

  蘇丹如今的局面,既是“前世”英國殖民統治者“分而治之”政策埋下的惡果,也是“今生”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勢力干預的結果。至於“來世”,顯然不能靠一次公投就能化解南北恩仇。

  數字解讀

  蘇丹“南北差異”

  位於非洲東北部的蘇丹,國土面積超250萬平方公里,是非洲面積最大國。蘇丹全國人口約4000萬,其中,黑人佔52%,阿拉伯人佔39%。70%以上的蘇丹人信奉伊斯蘭教,多屬遜尼派,主要居住在北方,蘇丹南方居民則多信奉原始部落宗教及拜物教。另有5%的居民信奉基督教,多居住在南方和首都喀土穆。南方人口約佔蘇丹總人口的20%。

  這些數字看似枯燥,卻值得仔細解讀。從這些數字可看出,蘇丹南北在宗教、人種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這也是造成蘇丹獨立後南北頻繁衝突和南部公投是否獨立的潛在原因。

  蘇丹“前世”:

  殖民統治埋分裂禍根

  本報訊 1956年獨立前,蘇丹曾淪為英國事實上的殖民地。這段殖民歷史,埋下了蘇丹獨立後兩次內戰以及今日面臨分離局面的種子。

  與埃及歷史交織

  淪為英國殖民地

  回顧獨立前的蘇丹歷史,往往是與埃及歷史交織在一起的。歷史上,蘇丹數度被埃及統治,到了近代則出現了一個新角色——英帝國。19世紀初,埃及侵佔蘇丹,到了1882年,英國佔領埃及。此時,雖然蘇丹名義上的統治者仍是埃及,但其實已經間接淪為英國殖民地。

  19世紀七八十年代,隨著奴隸貿易被廢止,蘇丹爆發經濟危機,引發大起義,起義者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趕走盤踞蘇丹的外國勢力。1885年,埃及和英國部隊撤離英國,蘇丹實現了短暫的獨立。19世紀90年代,英國試圖捲土重來,重新控制蘇丹。這一次,同樣借著埃及統治者的名義。1899年,英國和埃及達成“共管”蘇丹的協定。實際上,蘇丹再次淪為英國殖民地。

  英國對蘇丹事實上的殖民統治,引起了埃及民族主義者的強烈不滿。對此,英國採取的政策是竭力阻撓。1952年,廢除君主制的埃及新領導人認為,結束英國對蘇丹殖民統治的唯一方法,就是放棄埃及對蘇丹名義上的統治。這一年,英國和埃及達成了蘇丹舉行自決的協議,保證蘇丹在1956年1月1日獨立;1956年,蘇丹正式獨立。

  英國對蘇丹政策

  南北“分而治之”

  就在1956年獨立前一年,蘇丹南北之間爆發內戰,因為南方人擔心新獨立的蘇丹被北方人主導。歷史上,蘇丹北部與埃及關係更密切,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信仰伊斯蘭教,而蘇丹南部多信奉原始部落宗教及拜物教,另有少數人信奉基督教,這種南北差別由來已久。

  只是在英國殖民時期,這種南北差異因“分而治之”的政策而被強化和擴大。從1924年到1956年蘇丹獨立前,英國對蘇丹北方和南方採取“分而治之”的政策。

  其中影響最深遠的政策就是:從1924年起,居住在北緯10度以北的蘇丹居民不得前往南方;居住在北緯10度以南的蘇丹居民則不得前往北方。當時,英國殖民統治者的理由看上去冠冕堂皇:防止已重創英國軍隊的瘧疾和其他熱帶疾病肆意蔓延。

  實際上,英國殖民統治者的真正目的,卻是為阻止蘇丹北方的阿拉伯文化向蘇丹南方傳播,同時也便於其在蘇丹南方傳播基督教。毫無疑問,該政策直接阻斷了蘇丹南北的融合,蓄意強化了本已存在的蘇丹南北差異,埋下了日後南北衝突的種子。

  蘇丹“今生”:

  兩次內戰奪命數百萬

  本報訊 獨立後的蘇丹歷史,是一部內戰與政變交織的歷史,也是一部南北差異持續強化的歷史,長期的衝突不僅造成數百萬人的傷亡。

  三次軍事政變

  自1956年獨立以來,蘇丹經歷3次軍事政變(1969年、1985年和1989年)。在1989年的政變中,巴希爾上臺;1993年,巴希爾就任蘇丹總統,並在此後四次大選中四次連任。

  在巴希爾統治時期,蘇丹建立其本國的石油工業,並於1999年成為石油出口國,目前年産原油超過1億桶。隨著大量石油的出口以及油價的高漲,蘇丹經濟近年來快速增長,成為非洲乃至全球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

  而經濟上的良好局面,仍未能化解蘇丹南北之間的差異,緩和南北之間的內戰。就在巴希爾統治時期,蘇丹南北之間的戰爭持續了10餘年。

  兩場血腥內戰

  1956年蘇丹獨立時,南北之間的內戰已爆發1年,此為第一次蘇丹內戰。這場內戰從1955年持續到1972年,持續了7年。1983年,第二次蘇丹內戰爆發,這次內戰持續超過20年。

  2005年,蘇丹政府與南方叛軍簽署《全面和平協議》,規定從2005年起,實行6年過渡期;過渡期內,允許蘇丹南方有限自治;過渡期結束後,蘇丹南方將就是否獨立舉行全民公決。此外,協議還規定,南北雙方平等分享石油收益。

  在此之前,蘇丹南方一直指責稱,石油資源多位於南方,石油收益卻多被蘇丹政府和北方“奪走”。實際上,促成蘇丹經濟近年迅速發展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已經成為蘇丹南北之間衝突的一個新導火索。

  2005年的《全面和平協議》結束了長達22年的第二次內戰。內戰奪走了約200萬蘇丹人的生命,造成400萬蘇丹人流離失所。內戰還摧毀了蘇丹經濟,導致食物短缺、饑餓和營養不良。由於內戰,蘇丹尤其是蘇丹南方,整整一代人失去了獲取基本醫療服務、教育和就業的機會。

  美國強力干預

  在第二次蘇丹內戰中,蘇丹政府軍曾佔領南方,但南方軍隊卻獲得西方的支持。換句話説,西方、尤其是美國加大了對蘇丹內政的干預力度。正是在西方的強大壓力之下,蘇丹政府才與南方軍隊達成《全面和平協定》,同意南方就是否獨立舉行公投。可以説,今日蘇丹之局面,很大程度上是西方、尤其是美國所促成的。

  1989年,巴希爾上臺後推行激進的對外政策,蘇美關係急劇惡化。蘇丹國內政治勢力與外國極端組織關係密切,甚至有人邀請“基地”頭目前往蘇丹,導致美國在1993年將蘇丹列入其所謂“支持恐怖主義國家”的黑名單。1997年,美國宣佈對蘇丹實行單方面制裁。1998年8月,美國駐坦桑尼亞和肯尼亞使館遭恐怖襲擊,造成224人死亡,其中包括12名美國人,另有5000多人受傷。美國指責拉丹是幕後主使,同時指責蘇丹捲入,曾用導彈炸毀了蘇丹的一家制藥廠。

  西方軟硬兼施

  2001年“911”事件後,蘇丹積極配合美國反恐,驅逐了本國境內的極端組織,兩國關係改善。2005年,在美國的斡旋下,和平協議簽署。不過,自2005年和平協議簽署以來,蘇丹境內仍時有衝突發生,尤其達爾富爾地區。血腥的衝突造成數十萬人死亡,超過200萬人失去家園。對此,西方指責巴希爾政府要承擔責任。

  2009年3月4日,國際刑事法院以涉嫌在達爾富爾犯有戰爭罪和反人類罪為由,對巴希爾發出逮捕令。這是國際刑事法院自2002年7月成立以來首次對一國在任國家元首發逮捕令。可以看出,南方問題之後,達爾富爾已成為西方干預蘇丹的著力點。

  總而言之,從獨立後的兩次內戰,到如今的南方公投、達爾富爾問題等等,蘇丹每次重大危機背後,都有西方外部勢力干預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