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專家稱美在亞洲行動思路係守地盤 無力包圍中國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04日 05:5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2010年12月,美國“喬治華盛頓”號航母在日本海進行演習。在美國重返亞洲的戰略中,這艘航母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頻繁出現在中國周邊的黃海、南海等海域。

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的高級研究員葛來儀。

美國海軍陸戰隊士兵高舉中美兩國國旗。

約瑟夫奈(Joseph Nye):美國前助理國務卿

詹姆斯莫理斯(James Mirrlees):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葛來儀(Bonnie Glaser):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金燦榮: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

約瑟夫斯蒂格裏茲(Joseph Stiglitz):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徐敦信:中國前任副外長、前駐日大使

王逸舟: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

史安斌: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

鄭硯農:中國國際公共關係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

  寫在前面

  如果説,2009年7月希拉裏在東盟地區論壇上高調表示:“We are back”只是吹響了美國重返亞洲的號角,那麼,2010年,美國重返亞洲的步伐可説是緊鑼密鼓。美國的這種動作直接影響到中美關係以及中國與亞洲鄰國的關係,也直接影響到了中國的國家利益。

  2010年的中美關係可謂一波三折。在這一年,美國在外交、軍事、經濟等領域頻頻向中國施壓。在外交上,希拉裏高調宣佈介入南海問題;在軍事上,美國一方面加強了與日本、韓國等傳統盟國的關係,另一方面則積極尋求加強與東南亞等國的關係;在經濟領域,美國在匯率、貿易、新能源等問題上一再向中國施壓。

  在這一背景下,深入解讀美國重返亞洲的種種動作和中美關係的波折演變,有助於讀者更好地把握這一世界上極為重要的雙邊關係。

  對許多中國讀者來説,美國“重返亞洲”最值得關注的一點是,美國是否在拉攏其他國家構築對中國的包圍圈。中美兩位專家均不認同這種説法。葛來儀錶示,奧巴馬政府“重返亞洲”的戰略並非旨在遏制中國或者在戰略上包圍中國;奧巴馬政府尋求與中國建立積極、合作與全面的關係。金燦榮則表示,這更像是“戰略上的被動選擇,是戰略防禦的表現”。

  文/記者溫俊華 黨建軍 李明波

  展望2011

  中美關係

  兩大利好

  兩大隱憂

  廣州日報:您如何展望2011年的中美關係?

  葛來儀:展望2011年,中美關係依然將面臨各種波折。如果雙方在一些特定議題,如氣候問題和朝鮮半島問題上能夠合作的話,雙方就能建立更大的互信,探索出合作模式。除了加強政府間的互信,中美還應注意加強兩國民眾之間的關係。

  金燦榮:2011年中美關係有兩大利好。第一是美國國內政治對中美關係的干擾會減少。2010年是美國的中期選舉年,2012年則是美國的大選年,根據以往的經驗,這兩個時期的美國國內政治都會或多或少干擾中美關係的正常發展,而2011年就沒有這種擔心。

  第二,2011年,中美對對方的期待都更加理性和現實。2009年奧巴馬政府剛上臺,中美關係走出了低開高走的歷史週期,但雙方相互間過高的期待導致中美關係在人民幣匯率、朝鮮核問題、氣候變化等領域的潛在衝突在2010年全面爆發。

  2011年的中美關係也有兩大隱憂。首先,美國經濟依然沒有徹底復蘇,失業率一直維持在接近10%的高水平。奧巴馬政府可能將責任推給中國。其次,2011年的朝鮮半島局勢可能會更麻煩更棘手。南北雙方現在都採用“戰爭邊緣”策略,導致擦槍走火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人物故事

  華盛頓少有的

  了解中國的人

  葛來儀是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的高級研究員,多年來一直從事中美關係研究。她的研究領域還包括中美軍事關係、兩岸關係、朝鮮半島中的中國角色等。

  畢業于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葛來儀,在美國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她也被認為是華盛頓少有的幾個真正了解中國的人。

  從1982年開始,葛來儀教授擔任了美國國防部亞洲事務的顧問,為美國國防部就中美軍事關係提供決策參考。

  葛來儀目前任職的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是一家非贏利、非黨派、非官方的政策研究思想庫,1962年由美國前海軍作戰部長及保守派學者共同創建,長期為華盛頓的對外決策提供支持,在美國頗具影響力。

  “我不認為美國在亞洲的行動主要是針對中國。奧巴馬上臺後就希望將美中關係提升至全球水平。他希望在氣候變化、全球經濟以及核擴散等問題上與中國合作。奧巴馬堅信,這些議題沒有中國的參與都不可能得到解決。”

  手段

  “重返亞洲”

  美國有四大支柱

  2010年,世界一次又一次感受到美國“重返亞洲”的步伐。

  對此,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葛來儀提到了幾個例證。她提到,這一年,美國政府宣佈加入東亞峰會。而在此前,布什政府對於東亞峰會之類的東亞多邊機制甚少關注。與之相反,奧巴馬政府決定,美國需要加入並塑造東亞新出現的多邊國際機制。

  葛來儀提到的第二個例證是美國與越南關係的加強,她特別提到了美越軍事關係的提升,具體表現就是包括美國“斯坦尼斯”號航母在內的戰艦接連訪問越南。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教授則認為,在2010年,奧巴馬政府“重返亞洲”的政策升級為全面行動。“在朝鮮半島,美國加強了與韓國安保合作,特別是在延坪島炮擊後,美韓頻頻在朝鮮半島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在日本,美國重申了美日安保條約,明確將釣魚島納入美日安保範圍;在南海問題上,美國也一改往日中立的態度,高調介入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南海爭端;此外,美國還先後加強了與印度和蒙古等國的關係。”

  在葛來儀看來,奧巴馬政府的亞洲政策有四大關鍵支柱,首先就是加強與其傳統盟友如日本、韓國等國的關係;其次,是尋求與印度尼西亞和印度這樣的地區重要國家建立新夥伴關係;第三是加強與中國的合作;第四則是進一步加入地區性多邊機構。這四大支柱有明確的輕重次序。

  原因

  “重返亞洲”

  美國的老決心新行動

  面對美國“高調”“重返亞洲”的一系列舉動,我們不能不問:美國在亞洲的影響力一直都在,為何要大舉“重返亞洲”?

  在金燦榮看來,美國“重返亞洲”首先表明美國的全球戰略重點轉向亞太。冷戰後,美國就曾表示將歐亞並重,但一直未做到這種平衡。可以説,“重返亞太”其實是美國人的老決心、新行動。

  金燦榮指出,美國這一被耽誤了20年的老決心,能在2010年得到落實,還有現實的必要性。這主要是因為美國的貿易重心已經從歐洲轉移到了亞洲,美國與亞洲的貿易額已經是與歐洲貿易額的兩倍,對美國這樣一個貿易立國的國家來説,“重返亞洲”是很自然的選擇。

  金燦榮表示,奧巴馬政府認定,美國這些年的戰略重點放在了反恐問題上,給中國的快速發展提供了便利。如今,奧巴馬改變了布什政府的政策,反恐不再是其首要目標,而中國則被視為潛在的最大競爭對手。

  金燦榮説,中國的部分周邊國家,對中國的快速崛起普遍感到不適應,因此非常樂於歡迎美國將戰略重點轉移到亞太地區,以制衡中國。這些國家在經濟上依賴中國,安全上指望美國的騎墻政策,也給美國重返亞太提供了便利。

  葛來儀在採訪中也提到了部分亞洲國家的因素。她表示,包括新加坡、日本等國在內的一些國家,都希望美國在該地區發揮更積極的領導作用。

  金燦榮還提到,美國“重返亞洲”政策的背後還有奧巴馬的個人因素。奧巴馬少年時期曾長期在亞太地區生活,他本人也有亞太情結。

  對話

  廣州日報:美國“重返亞洲”的連串舉動引發外界廣泛關注和各種解讀。在一些人看來,美國的諸多行動都針對中國,美國正在構築對中國的C形“包圍圈”。您如何看待?

  美國無力“包圍”中國

  葛來儀:認為奧巴馬政府“重返亞洲”的戰略旨在遏制中國或者從戰略上包圍中國是不正確的。奧巴馬政府尋求與中國建立積極、合作與全面的關係。

  奧巴馬上臺後就希望將美中關係提升至全球水平。他希望在氣候變化、全球經濟再平衡以及遏制核擴散等問題上與中國合作。奧巴馬堅信,這些議題沒有中國的參與都不可能得到解決。此外,在東亞峰會這樣的東亞多邊機制中,美國也希望與中國和其他國家密切合作。

  我不認為美國在亞洲的行動主要是針對中國。比如説,美國的軍事活動與中國幾乎沒有什麼關係。美韓軍演在韓國“天安”號去年3月被擊沉後增加密度和強度,在11月延平島炮戰後再次加強,這些演習的目的在於增強對朝鮮的遏制,並展示美韓穩固的盟友關係,改善韓國的防禦能力。即使美軍“華盛頓”號航母進入黃海地區也不是針對中國,五角大樓發言人曾經明確表示這一點。

  金燦榮:美國的舉動更像是一種戰略上的被動選擇,是戰略防禦的表現。金融危機讓美國的實力受到了影響,目前還處在頹勢中,其基本思路是守住自己的地盤。想包圍中國?它現在已經沒有這個能力了。

  廣州日報:中美之間經濟、貿易等領域關係密切,同時圍繞貿易、人民幣匯率等問題時有摩擦,您如何看中美經濟關係及其存在的問題?

  經貿摩擦仍處於可控範圍

  葛來儀:中美經濟關係非常複雜,兩國的相互依賴性很強。中美之間,如果一方的經濟出現問題,另一方也將受損害。因此,美國與中國都希望彼此的經濟能持續發展與繁榮。在奧巴馬執政早期,奧巴馬政府與中國政府達成共識,分別在本國實施經濟刺激措施,以促進全球經濟發展。這就是雙方經濟合作的例子。

  與此同時,中美兩國又有很多差異。近年來,美國對中國的貿易赤字不斷擴大,美國政府公開批評中國的貨幣政策。作為回應,中國政府宣佈允許人民幣漸進升值。但在美國看來,人民幣的升值過於緩慢,美國沒有足夠的耐心等待。而在中國看來,美國沒有給予中國市場經濟體的應有待遇,在高科技領域特別是軍事産品上繼續對中國設置貿易限制。

  但總體來説,中美之間的經貿摩擦處於可控的範圍。由於兩國經貿關係的密切性,雙方政府都會盡最大努力協商解決問題。如果某些矛盾不能在兩國框架內解決,該問題就會被提交到世貿組織。近年來,中美雙方都越來越多地把問題提交到世貿,雙方互有輸贏。2010年12月,世貿就推翻了奧巴馬政府自2009年起實施的對中國輪胎課稅35%的規定。

  廣州日報:與中美緊密的經濟關係相比,兩國在軍事領域的關係顯然不在同一層次,您如何看待中美軍事關係的現狀及未來?

  中美軍事亟須建立戰略互信

  葛來儀:美中軍事關係近年來一直起起落落,幾度停職:1999年美國轟炸中國駐南斯拉伕大使館之後,美中軍事交流暫停一段時期;2001年美中撞機之後再度暫停;布什政府2008年10月宣佈向台灣出售武器後,以及奧巴馬政府2010年宣佈向台灣出售武器後,中美軍事關係又兩度凍結。

  美中需要建立更進一步的戰略互信,不過,在美中軍方缺乏更透明、更深入關係的情況下,這種戰略互信不可能建立。過去幾個月中,美中軍方再次開始恢復關係。2010年12月10日,中美軍方官員在華盛頓舉行了防務磋商,1月,美國國防部長蓋茨將訪問中國,2011年初,中美雙邊軍事交流新計劃也將成型。

  中美之間亟須建立一種新型對話機制,在此機制下,雙方的政府官員和軍事官員可以一起就影響彼此國家安全的戰略性話題進行討論,類似話題可以包括核政策與核武器、太空計劃、導彈防禦、網絡安全等。通過上述對話,中美可消除彼此的戰略疑慮,建立戰略互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