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視頻 >

[視頻]媒體人物 “泄密大王”阿桑奇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12日 13:1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進入[中國新聞]>>


    中國網絡電視臺消息(中國新聞):令美國政府頭疼的泄密大王,維基解密網站創辦人阿桑奇週一(7號)在倫敦被捕,面臨強姦罪等指控。儘管阿桑奇已經被捕,但他卻已被很多人視為英雄,《時代》週刊甚至可能會將他列為年度封面人物,可對其他一些人來説,尤其是五角大樓,維基解密網公佈的“赤裸裸的真相”讓其如坐針氈。阿桑奇很傳奇,今天我們就來認識這位世界著名的泄密大王。

    1、印度《印度時報》 年少時顛沛流離
阿桑奇現年39歲,1971年7月出生於澳大利亞的昆士蘭州。8歲時父母離異,之後阿桑奇隨母親四處奔波。在他只有14歲時,阿桑奇就已搬了37次家。阿桑奇很早就展露了他在計算機技術方面的天賦。1995年,阿桑奇被控31項與黑客有關的犯罪行為,但僥倖躲過牢獄之災。在將近30歲時,他進入墨爾本大學學習數學和物理。工作中的阿桑奇被描述成一個睿智、果決、認真同時也有些偏執的人。

    2、英國《每日電訊報》 居無定所 獨斷專行
隨著“維基解密”日益引人矚目,其創始人阿桑奇的行蹤也越來越難為人掌握。他居無定所,總是馬不停蹄地往來於世界各地,全部家當只有隨身攜帶的一袋衣物和手提電腦。他不時與朋友聯絡,但從來沒有透露他的確切活動。他和一些支持者使用加密手機,不斷更換手機號,住賓館時用化名,頭髮也染成其他顏色。私下裏,阿桑奇通常是一個充滿活力而又丟三落四的人。他的處事方式也在內部引起一些爭議,部分共事者認為他變得獨斷專行、古怪和反復無常。

    3、法新社 成為美國政府“眼中釘”
憑藉著過人的才華,阿桑奇曾做過收入頗豐的計算機安全顧問,他卻始終都不滿足。阿桑奇相信,只有通過“泄密”,才能對抗靠隱瞞真相來維持政權的政府。2007年,阿桑奇發起了“維基解密”網站。從肯尼亞政府的腐敗內幕,到美軍關塔那摩監獄的工作程序,他和同事們將一大批各國政府未公開的信息曝光。但迄今為止最有影響力的“重磅炸彈”還是15000份的阿富汗戰爭的秘密文件。美國政府曾多次要求澳大利亞政府對阿桑奇和其他“維基解密”的工作人員進行監視,但遭到了澳方的拒絕。

    4、英國 《衛報》 “被抹黑”
維基解密網因公佈數萬份阿富汗戰爭秘密文件而名聲大噪。不過,阿桑奇也突遭他人“揭秘”:瑞典檢方指控他涉嫌強姦一名女性、性侵一名女性。阿桑奇認為, “這項指控是毫無根據的。他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們現在已被我們的解密文件搞得焦頭爛額,於是情急之下使出了這種下三濫的手段。” 維基揭秘網發言人赫拉芬松説:“一些擁有強大權力的組織想要摧毀維基揭秘網。”維基揭秘網公佈的數萬份美軍機密文件,令五角大樓深陷苦惱之中。幾天前維基揭秘網宣佈將進一步公開秘密文件後,五角大樓更是如坐針氈,有傳聞説雙方有意“私下接觸”。

    5、新華社 稱如被暗殺追隨者將公佈大量破壞性機密
阿桑奇被逮捕,但他的律師芬警告稱:“維基解密網站在全球經常受到網絡攻擊和審查,它需要保護自己。”史蒂芬説,有可靠消息表明,許多人建議暗殺阿桑奇。出於保護維基網站的需要,他們可能會公佈阿桑奇稱之為“熱核裝置”的秘密材料。成千上萬的支持者已經下載了這些“末日文件”,其內容包括關塔那摩監獄的秘密、美軍在阿富汗殺害平民的視頻、BP報告以及美國銀行文件。這些文件都被長達256位數字的密碼加密過,專家稱它幾乎是不可攻破的。

    6、中國新聞社 新英雄還是威脅者?
阿桑奇的舉動令一些人的欽佩,他甚至被打上“新英雄”的標記。但對他的批評之聲也一直沒有斷過。至今為止,“維基泄密”捲入了大約100場泄密官司,有人指責阿桑奇打著自由的旗號損害國家利益。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克勞利説,美國官方非常認真地對待機密信息的處理,而把這類材料發送給無權獲取機密情報的人是違反美國安全的。從這一角度説,阿桑奇無疑又是一個威脅者。阿桑奇未來的命運和評價,只能交給時間來安排。

    7、美國 《華盛頓郵報》 互聯網的持久戰
由維基解密創始人阿桑奇燃起的互聯網戰爭越演越烈。阿桑奇和他的黑客部隊,以政府和企業為目標,展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鬥爭。阿桑奇試圖利用互聯網的擴張來革新人們對世界的印象和認識。反對政府暗箱操作和欺騙民眾。相比傳統的衝突,這種網絡戰範圍更廣,更持久。原先在版權保護上的戰鬥被無限放大成了政府和企業為機密和權力鬥爭的戰役,而這場戰爭也將是一場難分勝負的持久戰。

    (編輯:呂珍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