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消極敷衍中國提案 韓美日執意對朝強硬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30日 09:0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朝韓相互炮擊 半島局勢緊張

  朝鮮韓國23日相互炮擊事件發生後,日本、美國、韓國很快擺出一副三位一體對朝施壓的陣勢。韓美更是在朝鮮半島西部海域(黃海)“理直氣壯地”進行了一場規模巨大的軍事演習。

  對於中國方面28日提出舉行六方會談團長緊急磋商的建議,美韓日3方回應態度很是消極。朝鮮半島緊張氣氛依然未解。

  日美韓對中國提案態度消極

  對於中方建議六方會談團長舉行緊急磋商,日美韓的反應基本可用“緊密一致”來形容。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28日當天回應稱,目前正諮詢日本和韓國的意見,但強調“六方會談不能取代朝鮮遵守其無核化義務的行動。美方促請中方敦促朝鮮抑制其挑釁行為,並作出維護和平與穩定的行為”,顯示出美方對參加六方緊急磋商態度謹慎。

  韓國外交通商部發言人金英善當晚表示,“應十分謹慎地研究重啟六方會談”。這一立場與當天上午李明博會見中國國務委員戴秉國時所稱“現階段無法同意重啟六方會談”一脈相承。

  有分析指出,當天中國以“重大發表”的形式向六方會談參與國提議舉行團長磋商,所以韓國政府很難正面反駁,但其“謹慎研究”的本意實際就是“並不樂意”。

  日本政府目前的立場和方針是“跟著韓美走”,“先看韓美的態度和反應,然後再決定自己的意見”,基本上是採取了消極相對的態度。

  韓聯社29日引述外交消息人士的話表示,韓美日3國預定下月5日至8日在華盛頓舉行外長會談,屆時可能確定3國對延坪島炮擊“挑釁”的共同應對基調。

  據悉,韓美日3國在會談中可能就朝鮮先履行無核化義務、營造有利於重啟六方會談的條件達成共識,並會重申將繼續保持對朝強硬政策。此外,3國可能會在這次外長會議上確定對於“中國提案”的共同立場。

  “中國把球踢回來了”

  延坪島事件發生後,日美韓3方在對朝施壓的同時均一致強調:“必須讓對朝有重要影響力的中國發揮積極的作用”,無形中把壓力球拋給了中方——“你是朝鮮的後臺,你看該怎麼辦吧”。

  不料中國突出此招,要求六方團長坐下來一起商量對策。

  對此,《朝日新聞》稱:“本想逼著中國對朝鮮施加壓力,從而進一步孤立朝方。可結果是‘中國提案’把球踢回來了。”

  日韓媒體指中國擬借六方會談框架袒護朝鮮

  日本《讀賣新聞》29日對“中國提案”分析稱,美國一直尋求對朝影響力巨大的中國發揮作用,在明年1月胡錦濤主席訪美之前,中方有必要在此問題上做出一定的外交努力。此外,“中方希望以炮擊事件為契機重啟六方會談……中方試圖通過將此事件的討論納入六方會談框架,一方面可以避免朝鮮被進一步孤立,另一方面可以向日美韓強調中國所做的外交努力”。

  有韓國媒體分析認為:“中國此次針對半島局勢的反應之所以迅速,是因為朝鮮的炮擊造成了平民傷亡。因此,中國繼續袒護朝鮮的名分不夠。如果依舊像上次天安艦事件一樣保持沉默,中國就有可能陷入外交困境。”

  該分析認為,中國的舉措只是一種外交攻勢。雖然中國的外交事務官員在積極行動,看似立場發生了一定轉變,其實中國對待炮擊事件的視角和態度沒有任何本質變化。“中國只是做足了場面,向國際社會表明中國沒有坐視不理。中國對北施壓的可能性依舊很小。”

  李明博:“朝鮮必將付出代價”

  韓國總統李明博29日上午在青瓦臺發表《關於延坪島炮擊挑釁的總統談話》,就朝鮮炮擊延坪島事件表示,今後朝鮮發起挑釁時必將付出相應的代價。

  李明博稱,針對平民進行軍事襲擊,是戰時也被嚴格禁止的反人倫犯罪行為。韓國國民清楚地認識到,忍耐和寬容只會讓朝鮮的挑釁行為變本加厲,“歷史告訴我們,屈服於威脅得到的‘屈辱的和平’,最終會帶來更大的災難。”

  李明博強調:“我相信國民的勇氣和力量。與‘天安’艦被擊沉時不同,國民面對延坪島事件團結一致。朝鮮採取的任何分裂民意的行為都不會見效。”

  他説,對於無辜的平民不幸遇難、家園被毀,深感痛心和內疚。對於未能守護國民的生命和財産安全,感到責任重大。他承諾,政府將按計劃大力推行國防改革,組建強有力的軍隊。不管面對什麼樣的挑釁,政府都將嚴密守護西海5島。

  李明博最後呼籲説,希望國民相信和支持政府和軍隊,團結一致的國民是最強的安全力量。

  本報東京11月29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