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美刊談全球變暖應對:世紀末氣溫可能升高3.5℃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29日 17:4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廣播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全球氣候變暖目前已經成為影響人類未來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議題。

  中廣網北京11月29日消息 聯合國第16次氣候變化大會今日在墨西哥的坎昆舉行。這是自去年丹麥哥本哈根會議以來全球最高級別的氣候變化大會。全球氣候變暖目前已經成為影響人類未來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議題。最新出版的美國《經濟學人》雜誌刊登文章稱,全球平均氣溫在本世紀末可能上升3.5℃,這將會給人類和整個地球帶來深遠影響,人類必須立即行動起來,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預防這一災難性後果。

  本世紀末全球有望升溫3.5℃

  在整個20世紀,全球氣溫上升了0.7攝氏度,幾乎每一年的氣溫都會比前一年更高。假如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維持目前的標準不變,那麼全球的氣溫仍將會繼續升高0.5攝氏度左右,因為海洋溫度改變的速度相對較慢,它們升溫需要更長的時間。但事實上,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一直在持續攀升。在過去的20年中,世界各國都在就氣候問題進行協商和談判,但正如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預測的一樣,各國仍在按照原定的軌跡繼續排放二氧化碳。

  《哥本哈根協議》提出的目標是,世界各國應力爭將地球升溫的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因為2攝氏度一直被視為是危險的門檻。多數簽約的國家均承諾將採取行動降低碳排放。但國際能源署認為,如果按照目前的排放標準,那麼到2100年全球氣溫將升高3.5攝氏度。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在工業化以前的時代,全球氣溫與冰河紀相比也僅僅只升高了6攝氏度。國際能源署也在探索如何才能將全球升溫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但該署首席經濟學家法蒂赫畢羅爾對此卻並不表示樂觀。因為要實現這一目標,《哥本哈根協議》的各簽約國都必須達到設定的減排上限標準,即清潔能率的比率必須達到2.8%。但目前在最好的情況下,清潔能源的比率也僅僅只達到了2.5%。

  為實現將全球升溫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的目標,能源清潔化率控制在2.8%只是第一步。從2020年到2035年,全球能源清潔化率必須提高一倍,達到5.5%。這一標準顯然很難實現,因此許多氣候學家、活動人士和政策制定都對此感到悲觀。國際能源署前負責人、英國環境、食品和農村事務部首席科學家鮑勃瓦特森就直接表示,將全球升溫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只是一個理想化的美夢”。

  將全球氣候變暖控制在可容忍程度的努力會因此停止。科學家們目前正在致力於尋求如何適應未來全球氣候變暖,尋找應對因氣候變暖而引起的惡劣局面,如水資源短缺、氣溫升高、海平面升高以及氣候模式變化等。儘管有些措施並不能使得所有人都免受氣候變化的危害,但這並不表明人類可以忽視對應對措施的探索。相反,尋求應對之策的努力非常有必要。

  應對氣候變暖應成政府共識

  人類目前提出的一些應對措施包括搬遷房屋、增加水供應、播撒不同的草籽等,這些措施主要是人們自己就可以完成。這也是為什麼個人措施在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方面,未能像控制工業排放和減少森林砍伐那樣成為一個公眾討論的話題。即使許多應對措施可以由個人單獨完成,但它仍應成為政府公共政策的內容之一。

  首先,人類應對氣候變暖的一些措施,如建設水壩等很明顯都屬於公共産品,通過集體行動將能取得最佳的效果。在應對措施中還應該包括重新分配。有些人群或者團體由於太貧窮而無法應對氣候變暖,那麼那些消費排放更多的富裕人群就應該補貼窮人的費用,以彰顯公平。另外,政策制定者將與氣候變化有關的詞彙分為緩和、影響和應對,這也太過於簡單化了。一些應對措施同時也能夠起到緩和的作用,比如一項農業技術可以更好地幫助土壤儲藏水份,那麼它也將會有助於儲藏含碳物;人們很難區分有些應對措施究竟是對你産生了影響,還是使得你避免受到影響。如應對氣候變暖的而進行的大規模遷徙,對於一些人來説可能會減少饑餓,而對於被遷入地的人來説則可能意味著會受到不愉快的衝擊。

  那些推動就氣候問題進行辯論的綠色壓力集團以及政客們,通常不會將關注的焦點放在轉變應對問題上,他們也缺乏推動減少碳排放的積極性。一位在過去十年裏一直致力於從事應對問題的學者説,在許多年時間裏,談論應對措施就像是在餐桌上放屁一樣不受歡迎。既然證明各國對於減少碳排放問題的“胃口”非常弱,那麼阻止人們就餐就不成為一個問題了。

  另外一個需要高度重視制定應對措施的原因就是人們目前不得不重視。一些事件清楚地表明,無論是人為的還是自然形成的氣候災難,人類目前都還沒有找到很好的應對之策。如巴基斯坦今年發生的毀滅性洪水等。即使全球的氣候並沒有發生變化,也有兩點原因表明它們現在對人類造成傷害的能力將遠超從前。其一就是全球氣候的自然改變以及良好氣候持續時間的短暫,人們將會忽視當今氣候對人類造成的傷害,更不會考慮未來氣候帶來的傷害。其二,隨著經濟發展、人口增加和更多的人口向沿海城市遷徙,即使是危險級別沒有發生改變,也會有更多的生命和財産受到威脅。

  氣候變暖將産生災難性後果

  預計到本世紀末,全球氣溫將比工業化之前升高3攝氏度左右,屆時哪些方面將會發生最明顯的變化呢?先從最寒冷的區域開始,北極夏季將再也看不到海冰,將會有更多的船隻從這裡航行,也會有更多的公司前來採礦,原住民們千百年來所習慣的風景也將不復存在;永久凍土帶開始鬆動,上面開始建築各種基本設施;絕大部分高山冰川開始收縮,有些甚至完全消失;冬天的雪花融化得更快,這使得部分河流更容易在春天發生洪水,而在夏天又嚴重缺水。

  另外,全球氣候變暖將使得海平面持續上升,儘管目前尚不清楚究竟會上升多少。有些結論是可以提前做出預測的,那就是當海洋變得更加溫暖時,它就會不斷擴張。當然,它們擴張的速度很大程度上將取決於格陵蘭島和南極洲冰蓋的融化速度。到2100年,如果海平面上升0.5米,那麼算是非常幸運的,上升1米也是可能的,儘管到那時海平面上升超過2米還並不可能,但不排除在更長的時間裏將成為現實。當海水不斷上升時,許多海岸線將會發生沉降,一些三角洲區域將會受到更多的損害,進而影響到人類的灌溉、發電以及洪水控制工程。如果海平面按照目前的速度上升,那麼到2050年,估計將會有870萬人處在大洪水的威脅之下。

  屆時,那些此前大多只在洋面上肆虐的熱帶氣旋將會席捲陸地。儘管其發生頻率可能會減少,但那些能産生強烈災害的4級和5級颶風卻會不斷增多,風暴的級別越高産生的危害就會越大。在溫暖的海洋,溫度升高將會對珊瑚産生巨大的影響,這對於漁業和旅游來説無異於是一場災難。大氣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不僅會引起氣候變暖,還會使得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進而産生酸化物質,使得海洋中的珊瑚受到損害。另外,由於海水變暖,深海中的營養成份將會更難循環至海面,這將使得海洋的生物繁殖速度顯著降低。

  在陸地上,那些相對潮濕的地區,如東南亞一些地區可能會變得更加潮濕,而諸如南美和美國西南部的乾旱地區,則會變得更加乾旱。在北部氣候區,由於春天來的更早,一些土地將會變得更加適合農業種植。而在那些熱帶或亞熱帶地區,一些土地將會變得光禿禿讓人無法居住。這將會使得大量人口開始遷徙。平均溫度上升不易引發人們的察覺。根據20多個氣候模型得出的結論顯示,到2050年,地球夏季溫度將超出以往最熱時候的可能性在10%到50%之間。而到2090年,這一可能性則將高達90%。

  人類應密切關注氣候變化

  人類未來還將不得不面對一些不可預測的氣候變化。許多模型均表明,那些有助於形成印度洋季風的因素未來可能會減弱,而降雨的強度則可能增加,因為空氣的溫度上升可以增加空氣的含水量。沒有人能夠預測這一趨勢將會怎樣終結。總之,你越是想要盡可能清楚地知道將會發生些什麼,你就越是會覺得現在的氣象科學還非常匱乏。

  有些人希望能在準確弄清未來氣候將會發生何種變化之後,再來確定應對的措施。這只是一個很難實現的美好願望而已。運行速度更快的計算機和更新穎的模型,將會提供更加詳細和精確的特徵,但這並不必然意味著預測的結果會更加準確。制定應對措施總是不可避免地會在不確定的情況下進行。但即使是這樣,應對措施也是有助於達到目的的。2009年的評估結論顯示,氣候變暖對全球經濟産生的衝擊,有多達三分之二的損失將可以通過應對措施投資來進行彌補。但這也並不是説就會萬無一失,即使是富裕國家也無法完全消除所有風險,有些富裕國家和個人甚至還會做出更糟糕的決定。

  不應對災難性後果盲目樂觀

  富裕國家有能力支付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昂貴開支。研究表明,儘管荷蘭的許多國土都低於海平面,或者説處在洪水的威脅之下,但荷蘭人在看待海平面不斷上升的問題上卻非常平靜。荷蘭2008年制定的計劃顯示,為了應對2200年全球海平面上升2米可能産生的威脅,以及為了應對萬年一遇的洪水災害,荷蘭在一百年的時間裏每年需要投入10億至20億歐元。荷蘭顯然負擔得起這一開支。其它一些富庶的沿海國家也都有相同的類似考慮。比如新加坡的濱海堤壩既可以使其免受洪災,又可以增加其淡水儲存能力;英國的泰晤士河,其堤壩就是按照應對千年一遇甚至更大規模洪水的標準建設的。倫敦當局認為,利用泰晤士河再加上其它一些手段,英國本世紀都將無須擔心受洪水侵害。

  由於缺乏經濟實力、技術能力或者政治制度保障,那些貧窮國家通常不太願意來應對這一問題。與發達國家相比,貧窮國家更加依賴於農業,因此他們受到的衝擊和影響也就更大。農作物對於降雨變化以及溫度的改變更加敏感,也更容易受到病害的襲擊和困擾。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2007年的評估結果顯示,氣候變暖對農業的影響一分為二。在低緯度地區,氣溫升高可能縮短農作物的種植季。而在高緯度地區,氣候變暖則將延長農作物的種植季,進而使得農業增産。另外,由於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增加有助於農作物的光合作用,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於提高農業産量。

  要想成功地應對全球氣候變暖,不僅需要深入研究如何提高農作物的産量,以及增加它們對於溫度上升和水缺乏的忍受力,還要研究殺滅害蟲的新方法,提高土壤的肥力,同時探索更好的耕作方法和技術。即使全球氣溫上升3攝氏度,這些研究和應用也將會為90億人提供足夠的食物。

  應對氣候變暖不能忽略貧困人口

  即使世界各國能夠在不引起生態破壞的情況下養活全球人口,很大程度上也要依靠農業和相對貧窮地區的狀況。地區性乾旱産生的破壞性後果,將引發全球食品價格上漲。貧窮國家的農業人口占了世界勞動力人口的絕大部分,目前已經開始更多的受到易變氣候的影響。由於缺乏社會安全保障,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非常厭惡風險,這也就進一步限制了他們做出改變,比如改變農作物種植種類和種植模式等。通常情況下,他們寧願選擇産量低但卻更加有把握的種植方式。這樣,在發生惡劣天氣的情況下,整個地區的農作物都會一起受到影響。農民們也許會因為食品價格上漲而感到高興。但對於貧困的農民們來説,這同時也意味著他們要將更多的收入花在食品方面。

  目前,有超過全球人口一半的人生活在城市。到本世紀中期,城市人口數量將會佔到總人口的四分之三甚至更多。進一步鼓勵這種城市化進程,將會有效降低氣候變化下的全球經濟風險。城高化的負面效應之一,就是會使得城市的溫度比周圍鄉村的溫度更高,這也就是氣象學家們通常所説的“城市熱島效應”。但這種情況是有辦法來予以應對的,措施包括在城市的道路兩邊以及屋頂上進行更大規模的綠化,因為樹葉可以蒸發水份來降低溫度。另外,人們還可以向其它國家的城市遷徙。人們可以旅行活動的區域越大,就相對越容易吸納移民。

  富國應為應對氣候變暖樹立榜樣

  人們很難判斷這些應對措施的代價是多少。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專家梅莉薩-德爾研究認為,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説,氣溫較高年份的GDP增長速度將低於較冷年份。解釋這一現象的原理機置也比較模糊,其中最簡單的解釋就是在天氣過熱的情況下,人們工作起來就不會特別努力。由於氣候變暖將會減緩經濟增長速度,這就為積極探索應對措施提供了可靠的基礎。如果氣候變化的確會延緩窮國的經濟增長,那麼富國就更有義務向他們提供幫助。《哥本哈根協議》已經明確建議,到2020年,北方發達國家應向南方欠發達國家每年提供1000億美元的援助。通過投資來緩解衝擊相對容易理解,但通過建設風力發電站替代煤炭發電就變得不那麼好理解了。

  在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問題上,資金以及技術是必不可少的,但榜樣也同樣不可或缺。富裕國家可以通過他們自己本國的一些項目,如防洪建設、城市規劃、污水處理等,使得應對氣候變暖成為政治和經濟生活的主流,而不應該讓人們覺得古怪或者遭到邊緣化。讓窮國單獨來解決氣候變暖問題,可能是一個非常糟糕的應對方法。 (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