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坎昆氣候大會今起舉行 中方主張堅持雙軌制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29日 06: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綜合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坎昆世界氣候大會

    中國網絡電視臺綜合消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十六次締約方會議暨《京都議定書》第六次締約方會議11月29日至12月10日在墨西哥南部城市坎昆舉行。此次會議是繼去年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後,國際社會推進“巴厘路線圖”談判取得實質性進展的又一次重大國際會議。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日前呼籲各國應本著妥協折中和互相尊重的精神協調合作。他強調説:“坎昆會議必須取得進展。”

    全球氣溫

    今年頭10個月,創百年最高值

    在坎昆氣候大會召開前夕,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發佈最新數據顯示,今年頭10個月,全球地表平均氣溫為14.73攝氏度,是130年來的最高值。世界氣象組織24日在日內瓦總部發佈的最新《全球大氣監測年度報告》也指出,二氧化碳等全球溫室氣體濃度在2009年打破了有歷史記錄以來的最高水平,其中1990年至2009年間排放量增長了27.5%。這進一步印證了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早前公佈的《全球氣候變化評估報告》所作的預測,即截至2100年,全球平均氣溫最樂觀的估計將上升1.8至4攝氏度。

    儘管氣候變化問題一度受到“數據門”醜聞干擾,但“人為導致氣候變化已不容置疑”,為此聯合國再次警告説,如果不採取有效的國際減排行動,地球將面臨潛在的災難性後果。當前,發達國家深受經濟危機困擾,環保目標與經濟發展的取捨平衡關係變得更加微妙。説到底,坎昆會議談判各方仍將在誰應為全球變暖負責、減少氣候變化的危害以及誰應對結果進行仲裁等問題上展開博弈。目前,事關各方利益的量化減排、資金援助和技術轉移等多重核心問題懸而未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兩大陣營利益訴求錯綜複雜,坎昆會議能否打破僵局成世界矚目焦點。

    減排目標

    各方分歧明顯,呼喚真誠合作

    各方在減排目標這一關鍵問題上分歧依舊。發展中國家認為,發達國家有義務償付因多年經濟發展所欠下的鉅額“氣候債”。但是,目前發達國家提出的2020年中期減排目標與發展中國家普遍要求的減排40%的目標相距甚遠。發達國家減排承諾不足,逃避責任,卻又要附上諸多條件,希望發展中國家與其同步減排,這嚴重違背了《京都議定書》和“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使得雙軌談判進程缺乏互信基礎。

    坎昆氣候大會談判的首要問題即促成發達國家業已作出的減排承諾“正式化”,以納入到有約束力的聯合國決議當中。然而,會議最重要參與方美國處境尷尬,因為沒有國會的支持,美方談判代表無法作出任何有效承諾。特別是民主黨在美國中期選舉中失利,參眾兩院反對全球變暖觀點勢力上升,奧巴馬極力推動的《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亦稱“氣候法案”)獲得通過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此前奧巴馬宣佈的在2005年基礎上減少17%的中期減排目標更有如“水中撈月”。到目前為止,美國政府尚未作出新的具體承諾。

    歐盟日前明確表態,表明談判是“有條件的”。歐盟首席談判代表麥茲格説,除非美中兩國作出示範,否則歐盟不會同意讓現有的削減20%至30%的中期減排承諾納入有約束力的決議。日本反對延長僅對發達國家有減排要求的《京都議定書》期限,稱將力促達成一項“涵蓋範圍更廣”的協議。而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則持觀望態度,欲待他國正式承諾後方肯“出牌”。對此,聯合國環境計劃署再次敦促各方拿出誠意,以在未來談判中建立更為有效的合作機制,因為目前各國提出的減排承諾仍不足以實現將地球溫度升幅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的目標。

    坎昆氣候大會中國代表團副團長、中國外交部氣候變化談判特別代表黃惠康26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中方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問題和坎昆氣候大會,目前最重要的是堅持雙軌制談判,希望在坎昆會議上能就一些發展中國家特別關注的問題取得實質性進展。他指出,現在發展中國家特別關心的是資金和技術兩個迫切問題。中方希望這兩個問題能在坎昆得到落實。中國在坎昆會議上將本著積極的、建設性的參與態度推動會議取得進展,這是中方在此次會議上的最基本立場。

    資金問題

    亟待展現誠意,落實啟動資金

    在資金問題上,各方圍繞減緩、適應氣候變化如何付費問題仍將繼續爭吵。此前發展中國家提出讓發達國家每年拿出其國內生産總值的1%,即大約3000億至4000億美元來幫助發展中國家實現能源結構轉型、應對氣候變化。儘管發達國家在《哥本哈根協議》中承諾從2010年到2012年間每年提供100億美元的“快速啟動資金”,並在2012年前每年籌措1000億美元。但時隔近一年,這300億短期資金仍遲遲不見蹤影。專家擔心,長期援助機制缺失,短期資金籌措來源、分配方式和管理方法尚不明確,發達國家還在資金和技術轉讓問題上與發展中國家討價還價,這種“空頭支票”會損害發展中國家陣營的談判信心。因此,當務之急是在坎昆會議上儘快落實“快速啟動資金”,展現發達國家誠意,打破僵局。此外,各方還在碳交易、抵消污染、減少毀林和森林退化等問題上存在分歧。

    東道主墨西哥外長埃斯皮諾薩表示,坎昆會議達成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氣候框架協議“時機還不成熟”,她呼籲各方保持冷靜頭腦並以更為“務實”的態度推動落實現有減排承諾。《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菲格雷斯認為,距離最終達成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協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坎昆會議有可能在氣候變化適應框架和技術合作機制方面取得突破。

     各方氣候談判立場概覽

   美國

    自布什政府後期,美國積極爭取國際氣候談判主導權,以期按照其意志設計"減排路線圖",並將哥本哈根進程視為恢複國際氣候談判主導地位的良機。

    然而,美國國內氣候與能源政策辯論分歧嚴重、進展緩慢。一年來,提交參議院討論的10余部綜合性與專門性法案無一成功。其主要原因在於經濟形勢低迷、醫保法案優先推動、民意支持基礎削弱及利益集團爭奪加劇等。在剛剛結束的中期選舉中,共和黨在眾議院實現翻盤,在參議院奪回若干席位。國會力量對比的最新態勢使得美國綜合性氣候與能源立法前景更趨黯淡。未能獲得國會的法律授權,行政機構根本無法藉以形成強有力的聯邦氣候政策。美國聯邦氣候政策的缺失與不確定性成為當前國際氣候合作進程的重大障礙。

    在減排目標上,美國尚未作出新的具體承諾。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之前,奧巴馬政府參照眾議院先期通過的《美國清潔能源與安全法》,僅提出至2020年將美國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05年基礎上削減17%。事實上,這一目標僅相當於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排約4%。在資金與技術援助問題上,美國一方面表示尊重其在哥本哈根會議上的高調承諾,另一方面卻在資金來源、管理及分配機制等問題上糾纏不休,未見實質行動。在未來國際氣候合作方面,美國反對延續京都機制,力圖脫離聯合國框架,將談判引入"單軌",要求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大國承擔量化減排指標,並以此作為避談自身責任的理由。在減緩行動透明度問題上,有意混淆發達國家在此問題上的義務,在今年波恩、天津會議等談判場合要求將發展中國家的自主行動等也納入國際核查範圍,並以此作為自己作減排承諾的先決條件。

  歐盟

    歐盟對當前自身談判地位的弱化及哥本哈根會議成果不滿,意圖贏回在未來國際氣候合作機制構建中的主導權。首先,雖然有所搖擺,但是歐盟仍傾向於支持國際社會就2012年《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之後的減排達成協定,制定約束性指標。再者,在減排目標上,英、法、德等力圖推動歐盟的減排目標從此前承諾的20%提高到30%。但是,須以其他談判主體的"可比性"行動作為前提。並將其未來減排行動的可能性與"三可"和透明度問題挂鉤。第三,在落實資金援助方面,歐盟表示願意履行承諾,向發展中國家提供快速啟動資金,並承擔總額的約1/3。還表示將資金承諾納入各成員國預算。目前,落實情況也並不樂觀。第四,為擴大其影響力,歐盟將工作重點轉向對氣候變化影響減緩和適應能力最差的地區。比如,與孟加拉等舉行"全球氣候變化亞洲區域會議",承諾向孟加拉、馬來西亞及柬埔寨等提供資金援助。

  基礎四國(中國、印度、巴西、南非)

    作為"77國集團+中國"的組成部分,"基礎四國"已經成為當前談判中維護髮展中國家權益的中堅力量。目前,中國、印度、巴西、南非已經建立其穩定的磋商和協調機制,在一系列核心問題上持相同或近似立場。

    首先,四國堅持談判需要繼續在聯合國框架下進行,對於在G8+5、G20、世界重要經濟體能源與氣候會議等國際場合就氣候變化議題交換看法並不反對,但是這些討論僅僅是對談判進程起到補充作用,而不是以此替代聯合國框架。再者,堅持雙軌並行的談判機制 "附件一國家未來承諾特設工作組"繼續討論並確定附件一國家 2012年後的減排承諾問題;"長期合作行動特設工作組"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長期合作行動的內容及方式提出方案 四國認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等國際法律文件構成國際氣候談判的法律基礎,根據其精神所設計的雙軌機制最具合法性,理應得到各締約方的尊重與支持,儘快為發達國家確定第二承諾期的減排目標 第三,四國等廣大發展中國家堅決支持繼續以"共同而有區別的責任"等原則作為國際氣候談判及合作的基礎性原則。發達國家不僅應承擔更多的責任,而且負有幫助發展中國家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影響的義務。在今年的談判中,發達工業化國家屢屢試圖拋棄這一原則。第四,在減緩行動透明度問題上,四國堅持,發達國家的減排行動須接受"三可"要求(即可測量、可報告、可核查,MRV)。發達國家向發展中提供資金、技術、能力建設支持。發達國家履行承諾的情況以及發展中國家得到上述支持的減緩行動適用於"三可"。而對發展中國家利用本國資源進行的自主行動,絕不能接受所謂"三可"要求,也不接受其他諸如"同行評議"等任何其他形式的核查。第五,儘速落實發達國家允諾的快速啟動資金,在哥本哈根會議上,發達國家許諾在三年內(2010-2012)給予發展中國家每年100億美元的快速啟動資金。四國呼籲,發達國家在資金募集來源、數量分擔、分配方式、管理機制等諸多方面儘早採取切實行動。

  中小發展中國家集團

    由於地理環境、發展水平等存在較大差異,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參與國際氣候談判時還可以細分為其他若干集團,如非洲及最不發達國家、小島國聯盟及美洲玻利瓦爾聯盟。

    ①非洲及最不發達國家:在共同願景方面,非洲及最不發達國家贊同哥本哈根會議上達成的溫升不超過2℃,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不超過450ppm的目標,主張在此前提下,儘早就2012年之後的減排達成近期和中期安排。在資金與技術轉讓方面,強調其經濟與社會對氣候變化影響的極端脆弱性,呼籲對非洲及最不發達國家給予特別關注,尤其是希望快速啟動資金能夠儘早落實,足額到位,以增強其應對氣候變化能力。

    ②小島國聯盟:在共同願景方面,小島國聯盟強調氣候變化對其生存的嚴重威脅,要求國際社會採取更嚴格的減排措施,並提出溫升不超過1.5℃,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不超過350ppm的目標。在資金援助問題上,小島國強調發達國家的歷史責任,認為發達國家援助力度不足,要求其提供的援助資金須達到其GDP的1.5%,並呼籲儘速落實快速啟動資金、建立穩定、有效籌資模式,建議通過實施行業減排等籌措資金。在減排責任分擔的問題上,小島國聯盟呼籲儘快加快談判進程,排放量迅速增長的發展中大國應以某種形式承擔量化減排指標。

    ③美洲玻利瓦爾聯盟:係由位於拉美及加勒比地區的委內瑞拉、尼加拉瓜等八國組成。在哥本哈根氣候會議上因其激進立場表現搶眼,意識形態色彩濃厚。其主張包括:在共同願景方面,該聯盟主張全球溫升不超過工業革命前1℃,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控制在300ppm以內。在中期減排行動方面,支持談判在雙規機制下進行,要求發達國家承擔歷史責任並率先減排,到2017年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排50%,且不能通過碳交易模式實施減排。在談判在減排在資金援助問題上,該聯盟要求發達國家以其GDP的6%作為公共資金來源,無條件援助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在未來國際氣候制度構建方面,提出設立每年進行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公投,倡議設立國際氣候法庭,監督《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執行情況。 (人民日報、中國網)

    編輯:許桂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