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背景資料:印度概況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22日 11:0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國名釋義:得名于印度河。河名出自梵文“信度”,意為“河”。

  別稱:婆羅多

  獨立日:8月15日(1947年)

  國慶日(共和國日):1月26日(1950年)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自上而下由橙、白、綠三個相等的橫長方形組成,白色長方形中心繪有24根軸條的藍色法輪。橙色象徵勇敢和自我犧牲精神,也是教士法衣的顏色,捨身為國的英雄們的顏色;白色象徵純潔的真理;綠色表示信心,代表人類生命所依存的生産力。法輪是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時代佛教聖地石柱柱頭的獅首圖案之一,對於印度人而言,它是神聖之輪、真理之輪、向著進步轉動之輪,永遠輪迴蒼穹之輪。

  國徽:圖案來源於孔雀王朝阿育王石柱頂端的石刻。圓形臺基上站立著四隻金色的獅子,象徵信心、勇氣和力量。臺基四週有四個守衛四方的守獸:東方是象、南方是馬、西方是牛,北方是獅。守獸之間雕有法輪。圖案下面有句用梵文書寫的、出自古代印度聖書的格言“唯有真理得勝”。

  國歌:《人民的意志》

  國花:荷花

  國鳥:藍孔雀

  國樹:菩提樹

  國家政要:總統阿卜杜勒卡拉姆 (Abdul Kalam),2002年7月就任總統;總理曼莫漢辛格(Manmohan Singh),2004年5月任職;印度副總統兼聯邦院議長拜龍辛格謝卡瓦特 (Bhairon Singh Shekhawat),2002年8月當選;印度國大黨主席索尼婭甘地。

  首都:新德里(New Delhi) ,位於德里西南,是德里的新城。人口連同老德里共1280萬(2001年)。 新德里火車站>>>

  自然地理:“印度”梵文的意思是月亮,中文名稱是唐代高僧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記》中的譯法,在這以前稱天竺或身毒。印度位於南亞次大陸,與巴基斯坦、中國、尼泊爾、不丹、緬甸和孟加拉國為鄰,瀕臨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里。印度全境分為德幹高原和中央高原、平原及喜馬拉雅山區等三個自然地理區。屬熱帶季風氣候,氣溫因海拔高度不同而異,喜馬拉雅山區年均氣溫12℃~14℃,東部地區26℃~29℃。

  人口:10.27億(2001年3月1日普查),其中男性為5.3127億,女性為4.9573億。印度是個民族、宗教眾多、文化各異的國家,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人種、宗教、語言博物館”。有10個大民族和許多小民族,印度斯坦族佔46.3%,泰魯固族佔8.6%,孟加拉族佔7.7%,泰米爾族佔7.4%,還有其它民族。印地語,英語同為官方語言,約有82%的居民信奉印度教,其次為伊斯蘭教(12%),基督教(2.3%),錫克教(1.9%),佛教(0.8%)和耆那教(0.4%)等。

  簡史: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000年前後創造了燦爛的印度河文明。約在公元前14世紀,原居住在中亞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進入南亞次大陸,並征服了當地土著。約公元前1000年,開始形成以人種和社會分工不同為基礎的種姓制度。公元前4世紀崛起的孔雀王朝開始統一印度次大陸,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統治時期疆域廣闊,政權強大,佛教興盛並開始向外傳播。中世紀小國林立,印度教興起。自11世紀起,來自西北方向的穆斯林民族不斷入侵並長期統治印度。1526年建立莫臥兒帝國,成為當時世界強國之一。1600年英國侵入,建立東印度公司。1757年爆發了印度和英國的普拉西大戰,印度戰敗,開始逐步淪為英殖民地。1849年印度全境被英佔領。1857年爆發反英大起義,次年英國政府直接統治印度。1947年6月,英將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同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獨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國成立,為英聯邦成員國。 印巴衝突的由來

  風俗:印度教盛行“萬物有靈”的自然崇拜。虔誠的印度教徒一生有三大夙願:到聖城朝拜濕婆神,到恒河洗聖浴、飲聖水,死後葬于恒河。以黃牛為神,對它頂禮膜拜。 印度拉賈斯坦風情

  政治:1950年1月26日生效的憲法規定印度為聯邦制國家,是主權的、社會主義的、世俗的民主共和國。印度採取英國式的議會民主制。公民不分種族、性別、出身、宗教信仰和出生地點,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總統為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的統帥,由聯邦議會及邦議會組成“選舉團”選出,每屆任期五年。總統依照以總理為首的部長會議的建議行使職權。議會由聯邦院(上院)和人民院(下院)組成。聯邦院共244席,議員由各邦及中央直轄區立法院議員選舉産生,任期六年,每兩年改選1/3。聯邦院每年召開四次會議。憲法規定副總統為法定的聯邦院議長。人民院為國家主要立法機構,其主要職能為:制定法律和修改憲法;控制和調整聯邦政府的收入和支出;對聯邦政府提出不信任案,並有權彈劾總統。人民院共545席,其中543名議員通過選舉産生,另外2名議員由總統直接任命,每五年舉行一次大選。最高法院是最高司法權力機關,有權解釋憲法、審理中央政府與各邦之間的爭議問題等。最高法院法官由總統委任。總檢察長由總統任命,其主要職責是就執法事項向政府提供諮詢和建議,完成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檢察權,對憲法和法律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等。各邦設有高等法院,縣設有縣法院。印度政黨及人民院選舉印度國民大會黨

  經濟:印度獨立後經濟有較大發展。20世紀60年代初印度開始實行綠色革命,農業由嚴重缺糧達到基本自給。全國耕地面積約1. 6億公頃,人均0. 17公頃。印度是世界第一大産奶國,也是世界重要的産棉國和産茶國。印度擁有豐富的礦産資源,鋁土儲量和煤産量均佔世界第五位,雲母出口量佔世界出口量的60%。森林5300萬公頃,覆蓋率為16%。農業和服務業為印度最大的經濟部門,主要糧食作物為水稻和小麥,主要經濟作物有黃麻、茶葉、甘蔗、油籽和棉花。牛、山羊、綿羊、水牛頭數居世界第一。印度的工業已形成較為完整的體系,自給能力較強,紡織、食品、精密儀器、汽車、軟體製造、航空和空間等新興工業發展迅速。近年印度發射了自已設計和製造的地球衛星和通訊衛星,並具備生産核武器能力。信息技術産業發展迅速,2001年軟體出口達63億美元。旅遊産業已成為印度第六大出口創匯部門。主要旅遊點有阿格拉、德里、齋浦爾、昌迪加爾、納蘭達、邁索爾、果阿、海德拉巴、特裏凡特瑯等。鐵路是印度最大的國營部門,亦為主要運輸手段,總長度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近年來,公路運輸發展較快,已承擔了全國80%的客運量和60%的貨運量,全國日平均客運量逾6000萬人次,為世界最大的公路網之一。主要進口商品為:石油及其製品、燃料、資本貨物、寶石、化肥、化工産品、鋼鐵、造紙原料、紙張等。主要出口商品為:棉紗及棉織品、珠寶製品、醫藥及化工製品、機械及五金製品、農業及相關半成品、皮革及其製品、海産品、鐵礦砂等。印度歷屆政府將消除貧困作為經濟發展的首要任務之一,貧困人數佔總人口的比例有所下降。貨幣名稱:印度盧比(Rupee);1盧比=100派士。

  軍事:總統是名義上的武裝力量統帥,內閣為最高軍事決策機構。國防部負責部隊的指揮、管理和協調。各軍種司令部負責擬定、實施作戰計劃,指揮作戰行動。實行募兵制。陸、海、空三軍總兵力為127萬,居世界第四位。其中陸軍103. 5萬,分東、南、西、北和中央五大軍區,擁有中程導彈,已具備核能力。海軍7萬,分為西、東二支艦隊和南部科欽訓練基地;孟買和維沙卡帕特南為最大的海軍基地,分別是西、東艦隊司令部所在地。空軍17萬,分成西、西南、東、南和中央五個軍區,擁有米格29、幻影2000等先進作戰飛機。海岸警衛隊分西岸、東岸、安達曼和尼科巴三個大隊,指揮部分設于孟買、馬德拉斯和布萊爾港。另有50多萬預備役軍人和100多萬準軍事部隊。2001/2002年度國防預算開支為6200億盧比(約合13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3. 8%。

  文化教育:實行12年一貫制中小學教育。高等教育共8年,包括3年學士課程、2年碩士課程和3年博士課程。此外還有各類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等非正規教育。全國現有254所綜合性大學,著名的有德里大學、尼赫魯大學、加爾各答大學等。

  新聞出版:印報刊大多屬私人所有。印地文和英文報刊分別佔總數的37%和16%。報刊中,最大的三家日報依次為《印度時報》、《馬拉雅拉娛樂報》和《古吉拉特新聞》。主要印地文報紙有《旁遮普之獅報》、《今天日報》、《印度斯坦報》等;主要英文報紙有《印度斯坦時報》、《政治家報》、《印度教徒報》、《印度快報》等。主要新聞機構和通訊社有:新聞發佈署:相當於政府中央通訊社;印度報業托拉斯是印度最大的通訊社,屬半官方性質,成立於1947年8月,後兼併印聯合通訊社和路透社印度支社,于1949年元旦開業;印度聯合新聞社為印第二大通訊社,係報業同仁的合股企業;私營的印度斯坦新聞社,主要編發印地文、馬拉地文、古吉拉特文和尼泊爾文的新聞。全印廣播電臺隸屬政府新聞廣播部,廣播網覆蓋全國人口95%。全印電視臺于1959年9月試播,1976年脫離全印廣播電臺成為獨立機構,隸屬新聞廣播部。全國現有18家電視臺,6個邦開通了衛星電視接收。電視網覆蓋全國人口的86%。

  外交:印度是不結盟運動發起國之一。歷屆政府均強調不結盟是其外交政策的基礎,努力與所有國家發展關係,力爭在地區和國際事務中發揮重要作用。冷戰結束後,印政府調整了過去長期奉行的傾向蘇聯的大國平衡政策,推行全方位務實外交,創造有利於自身發展的持久和平穩定的地區環境。近年來,隨著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印加快推進大國外交戰略。強調外交為經貿服務,在保持與俄羅斯及其他獨聯體國家關係的同時,大力發展與美、日、歐等發達國家的關係,尤其是經貿科技合作,吸收資金和技術。與東盟及亞太地區國家的關係發展迅速。重視能源安全,逐步拓展同海灣、中亞等能源供應國的交往與合作。

  與中國關係:1950年4月1日,中印兩國建交。當時,印度是非社會主義國家中第一個同中國建交的國家。1954年6月,周恩來總理對印度進行第一次正式訪問。兩國總理在聯合聲明中重申了著名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4年10月,印度總理尼赫魯作為新中國接待的第一位外國政府首腦,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1959年中國中央政府平定西藏上層反動集團叛亂後,中印關係惡化。1962年,中印雙方發生大規模邊境衝突。1976年雙方恢復互派大使,中印關係逐步改善。1996年11月,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對印度進行國事訪問,這是中印建交以來中國國家元首首次訪印。雙方正式簽署了《關於在中印邊境實際控制線地區軍事領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協定》。2000年5月,印度總統納拉亞南訪問中國。2003年6月,印度總理瓦傑帕伊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雙方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印度共和國關係原則和全面合作的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