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卡梅倫訪華謝幕 “訂單外交”碩果纍纍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11日 08: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11月10日,英國首相卡梅倫訪華的第二天也是最後一天。上午,他會晤了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之後和中國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一同出席了第三屆中英工商峰會;下午,他在北京大學發表了有關中英關係和國際形勢的演講,並參觀了居庸關長城,還接見了青少年環保先鋒代表;傍晚,他登上了前往韓國首爾的飛機,準備參加即將在那裏舉行的20國集團峰會。分析人士認為,卡梅倫這次中國之行可謂賺了個“盆滿缽溢”。

  英國承諾打擊貿易保護主義

  在與胡錦濤主席的會晤中,卡梅倫承諾要打擊貿易保護主義,同中國一同推動多哈回合談判取得進展。他説:“英國將繼續在歐盟中堅持向中國貿易敞開懷抱的立場,不修建貿易壁壘。”

  對於胡錦濤主席今天提出的中英兩國要重點做好三方面工作,即“運用好彼此發展機遇,把強烈的合作意願落到實處;擴大在國際事務中的合作,對外發出共同聲音;提升政治互信水平,妥善處理雙邊關係中的敏感問題”,卡梅倫表示完全贊同。

  此外,卡梅倫在9日會見溫家寶總理時還特別強調,英國主張歐盟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歡迎中國企業參與英國的基礎設施建設。英國將推動歐洲更多地向中國開放市場,這有利於自由貿易的發展。

  對卡梅倫而言,10日當天的第二場“重頭戲”是“第三屆中英工商峰會”。英國貿易投資總署署長安德魯凱恩當天表示:“今天舉行的是一個歷史性的工商峰會。”

  這場中英兩國間“最高層次的雙邊經貿峰會”今年共設置了4個分論壇,分別涉及“高端裝備製造業”、“信息技術及數字經濟”、“金融服務”和“建設宜居低碳城市”等領域。參會企業包括羅爾斯-羅伊斯、捷豹陸虎、倫敦證券交易所、瑞銀英國、德勤會計師事務所、英國電信、英國廣播公司等。

  卡梅倫此番“訂單外交”碩果纍纍

  10日,又有一批英國企業從中國拿到了合同“大單”。據悉,英國外交大臣黑格在卡梅倫訪華前就已暗示,英中兩國有望在卡梅倫訪華期間簽訂總價值高達17億英鎊的新商務合同。

  記者在10日下午5時親眼見證了12份涉及中英雙方24家企業的貿易及合作協議在北京簽署。這些協議分別涉及綠色技術轉讓、城市規劃、房地産開發、軟體支持和維修、碳足跡和能源利用、高校間人才建設、燃氣工程技術的培訓和管理服務等。

  此外,記者從英國駐華使館獲悉,英國企業在10日當天獲得了3億英鎊的“英中投資基金”的資助,卡梅倫首相參加了該基金的啟動活動。這筆基金來自中國,投資于志在拓展中國市場的英國企業。

  卡梅倫此次中國之行的“訂單成果”遠不止如此。路透社消息稱,英國航空發動機製造商羅爾斯-羅伊斯公司已于9日獲得了中國東方航空公司的12億美元訂單。根據合同,羅爾斯-羅伊斯公司將為東方航空16架空客A330飛機提供引擎。

  而《華爾街日報》報道,兩國政府已簽署協議以加深中英兩國學校和大學的聯絡,將大幅增加前往英國的中國語言教師的數量。

  英國企業進軍中國證券市場的理想也因卡梅倫的中國之行變為現實。11月9日,中英兩國在一份聯合聲明中表示,兩國將就上市交易基金在雙方市場交叉上市問題進行研究,英國兩家領先的金融機構將簽署協議,在北京擴張業務。據悉,這份協議將使英國的銀行和金融公司在向中國客戶提供服務方面擁有高於美國企業的優勢。

  中英雙邊貿易額在今年前三季度達到357億美元,同比增長近30%,其中,英國對華出口增長達43%。中國大陸企業目前在英國的投資已超過3億英鎊,為英國創造或保證了1200多個工作崗位。

  卡梅倫北大演講可圈可點

  在北大的演講也是卡梅倫10日行程中頗為可圈可點的一筆。當天,他對中國的學子們説:“我們想和中國建立強大的聯絡,在貿易、投資、對話上都要強大。”

  在前一天接受中國媒體採訪時,卡梅倫直接反駁了“中國崛起是威脅”的説法,他認為“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我想他們應該將中國的崛起視為一個機會,一個讓世界發展的機會,一個同中國進行貿易往來的機會,對我們來説就是同中國合作,共同解決一些問題的機會,不管是氣候變化問題還是貧困問題,我都認為這是一個機遇”。

  在10日的演講中,他説得更為透徹:“中國的成功和未來的繼續成功,對英國和全世界都有利”,“我選擇積極參與到同中國的合作當中來,而非遠離這一合作;我選擇對話而非刻意保持距離、互利而非‘零和’競爭、夥伴關係而非保護主義”。

  本報北京11月10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