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英國首相即將訪華 推動貿易是首要目標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04日 17:1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日報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國日報網11月3日報道  英文《中國日報》11月3日報道:英國首相戴維-卡梅倫(David Cameron)將於下週二開始其上任後的首次訪華之旅。推動雙邊貿易將會是卡梅隆此訪的首要目的。

    而英國當地的學者、政客、以及商界領袖同時指出,中英雙邊關係不應僅僅停留在“貿易夥伴”,兩國還有更多的領域可以展開闔作。

    外交部發言人洪磊2日宣佈,應國務院總理溫家寶邀請,卡梅倫將於下週二、三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其間將會同國家主席胡錦濤和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分別展開會談。

    隨行卡梅倫的官員還有財政大臣喬治 奧斯本、商務 ,創新與技能大臣文斯 凱布爾博士、能源及氣候變化部大臣克裏斯 休恩和教育大臣邁克爾 戈夫。

    這將是英國首相離次訪華的“最強陣容”,體現了英國新政府對中國的重視。

    卡梅倫此訪將會是加深英國新政府和中國領導層相互了解的機會,牛津大學中國研究中心教授拉那-密特(Rana Mitter)表示。

    “英國意識到中國是一個主要的貿易夥伴,同時也注意到中國元素在英國的存在愈加深入,”密特説,並稱在一個“相互依存”的世界中兩國都很“需要對方”。

    密特還強調中國不僅是在國內、還是在包括英國在內的世界其它地方。“簡而言之,中國需要海外市場來出口貨物。”

    中國目前是英國在歐盟之外的第二大貿易夥伴;英國是中國在歐盟範圍內的第三大貿易夥伴。受金融危機的影響,雙邊2009年貿易總量是391億美金。

    中國駐英大使劉曉明此前露,中英貿易額今年前7個月達到266億美元,同比增長32.1%,恢復到了金融危機前的水平。

    英國貿易投資總署對英投資中國區主管龐大維(David Percival)上個月曾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在上海世博的半年期間,有120多家中國企業赴英國投資,遠超過同期水平。

    他還説英國首相卡梅倫訪華時將披露第一批企業名單,並有部分項目簽約,這些企業所涉及的行業包括通訊、電子、軟體、銀行、創意産業等。

    龐大維同時他還表示,在中國企業大量赴英投資的同時,世博會英國館的五大贊助企業,包括英國石油、巴克萊銀行、阿斯利康、GKN集團、帝亞吉歐等也將加大在華的投資。

    根據英國貿易投資總署今年早些時候的統計,中國目前已經是在英國的第六大投資國。

    然而,也有觀察家指出,英中貿易關係是很不平衡的,因為英國對愛爾蘭的出口遠大於其對“金磚四國”- 中國、巴西、俄羅斯、印度 出口的總和。

    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在今年早些時候的一篇報道中曾稱,西方的政客和商人們對中國這個13億人口的大市場“垂涎”(salivate)過了頭,並稱對話出口額只能説是“微乎其微”(Tiny)。

    而就在上周,英國工業聯合會(Confederation of British Industry)主席理查德-蘭伯特(Richard Lambert)呼籲英國政府儘量降低英國企業貨物、服務出口的難度。蘭伯特稱英國政府應採取的具體措施應當包括提供信息、合同、和財政支持,以及廢除一些對貿易的限制。

    中英不應僅僅是“商業夥伴”

    然而,在呼籲中英雙方推動貿易的同時,當地觀察家也稱中英雙方不應僅僅是“貿易夥伴”。作為全面戰略夥伴,中英還有更多的領域可以展開闔作。

    牛津的密特教授稱英國仍然是世界主要經濟體之一,其在金融、高等教育、以及國際法律服務方面擁有很強的實力。

    就在本週一,倫敦金融城政府設立了中國事務顧問委員會,以指導倫敦金融城與中國的交流與合作。


來自蘇格蘭、並長期從事對話投資諮詢業務的馬金龍(Alex Mackinnon)博士則表示中國在進行醫療體制改革時同英國相關政府部門建立密切關係,以借鑒英國的經驗。

    馬金龍稱英國的全國衛生服務是一個龐大的管理機制已覆蓋其境內所有城鄉。

    同時,馬金龍還指出中英間還有兩個領域可以進行“橫向思維似”的比較。

    “英國合同法的制定與發展在世界範圍內不僅是領先的,也享有盛譽。另外,英國的公平與理性的市場監管體制也是中國可以借鑒的,”馬金龍稱。(中國日報記者 張海洲、張春燕發自倫敦 艾陽發自北京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