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日本:“一年三選相”的尷尬(圖)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14日 18:3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菅直人擊敗小澤 連任日本民主黨黨首

日本首相菅直人。 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新華網北京9月14日電(記者 馮武勇)14日,日本首相菅直人在民主黨黨首選舉中擊敗黨內大佬小澤一郎。日本政壇得以避免“一年三換相”,但“一年三選相”仍令人嘆為觀止。

  從選舉結果看,菅直人贏得的國會議員選票僅略高於小澤,更重要的勝負之鑰握在民主黨黨員、黨友以及地方議員手中,而這些人的投票傾向易受輿論和民意左右。可以説,菅直人勝在民意支持高於對手。耐人尋味的是,民眾支持菅直人,最主要的考量是不希望政壇持續動蕩。

  上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進入“失去的十年”,政壇動蕩也在加劇。2000年以來,除小泉純一郎政權維持5年之久外,其餘時間平均不到一年換一次首相。民主黨去年8月經眾議院選舉擊敗長期執政的自民黨,首次實現政權更迭,但上臺後也很快重蹈覆轍:前首相鳩山由紀夫和前幹事長小澤一郎因為政治資金等事件波及,於今年6月雙雙宣佈辭職;菅直人經過黨首選舉繼位後不久,就因參議院選舉失利,連任前景一度蒙上陰影,險些成為日本戰後最“短命”的三位首相之一。在日本這個以生産耐久優質工業品著稱的國家,政壇似乎是一條有“設計缺陷”的生産線,其終端“産品”——首相難稱“耐久”,這背後有經濟環境、政治生態、政黨架構、民眾情緒、輿論氛圍等多重原因。

  概言之,經濟長期不景氣,使民眾極易對執政黨不滿;執政黨為挽回民意,傾向於以首相和內閣辭職來儘快“滅火”;新組建內閣又很快淪為執政黨內“分肥”平臺,催生新一輪權力鬥爭。此外,黨首選舉與國會選舉日程的錯位,進一步加快了政局動蕩頻率。

  政局反復動蕩,直接後果之一是容易出現“政治真空”。在內政層面,“政治真空”影響政策制定和執行。如在應對日元升值問題上,此前一段時間,日本政府和中央銀行遲遲未見大的動作,有媒體指出,民主黨黨首選舉結果揭曉前,市場實際上處於放任自流狀態。

  同樣,“政治真空”也會作用於外交領域,致使政策反復和決策缺位。有時候,角逐各方會為了選舉利益採取短視的外交策略,從而危及國家的長遠利益,個別情況下,“政治真空”甚至會給別有用心者“綁架”一國外交政策的機會。

  菅直人成功連任,應該稍能撫平民眾和市場對政局不穩的不安心理,但小澤雖敗,黨內影響力猶存。考慮到小澤漫長政治生涯中屢試不爽的政界重組做法,一些觀察人士擔心,這場選舉的後遺症可能為下一次政治動蕩埋下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