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盤點美軍七年伊戰:軍火商發財民意分裂(組圖)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05日 04:4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大洋網-廣州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美軍作戰部隊撤出伊拉克

  2007年11月25日 美國加州莫妮卡海灘,數不清的十字架代表著美國為伊拉克戰爭付出的代價。

8月18日,美軍在伊拉克的最後一支作戰部隊撤退至科威特。 圖/中新

即將奔赴伊戰前線的士兵抱著熟睡的女兒,依依不捨。

美海軍陸戰隊在伊拉克戰場。

  美國得到和失去了什麼?

  隨著最後一支駐伊美軍戰鬥部隊的撤離,歷時7年零5個月之久的伊拉克戰爭終於迎來了結束的曙光。伊戰是美國發動的第一場“先發制人”戰爭,除了“失敗者”伊拉克,美國自身亦付出了5000人陣亡、3.2萬人受傷和7000多億美元軍費的高昂代價,幾乎陷入另一場越戰的泥潭。

  任何一場戰爭都會給當事國留下一筆“遺産”。現在就讓我們來盤點一下,對於七年前發動戰爭的美國,它究竟在這場戰爭中得到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如果説伊戰到目前為止沒有贏家,那麼誰又從中“受益”和獲利?

  綜合新華社、《世界新聞報》、《中國青年報》、中國網報道

  美國失去的……

  硬傷:鉅額軍費消耗國力

  2003年3月20日,美國打響了伊戰第一槍。儘管在戰爭之初攻打伊拉克的軍事行動中,美軍只有138名士兵喪生,但此後本欲享受勝利果實的美軍士兵卻頻繁遭到伊境內反美武裝襲擊,傷亡人數節節攀升。截至2010年8月16日,駐伊美軍士兵陣亡總數已達4415人,另有約3.2萬人在戰鬥中受傷。

  伴隨著久拖不決的戰爭,美國軍費水漲船高:維修和更新武器、維持軍隊日常開支、照顧傷殘退伍軍人……美國的國庫被不斷蠶食。截至2010年8月19日,美國用於伊拉克戰爭的開支已達7423億美元,超過越南戰爭和朝鮮戰爭的費用,對美國經濟構成了沉重的負擔。甚至有學者指出,重創美國的金融危機,其“罪魁禍首”是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數據顯示,2001年至2008年,美國軍費增加絕對數額高達12387億美元,幾乎相當於2008年秋天美國7000億美元救市資金的兩倍。與此同時,受伊拉克戰爭影響,國際原油價格一路飆升。美國國內出現新一輪經濟繁榮的假象,催生了大量的金融泡沫,美聯儲為應對通脹連續提高利率,導致貸款成本驟升,誘發次貸危機。在龐大軍費開支的重壓下,美國財政赤字達到了驚人的程度。2008年2月,美國《外交政策》雜誌對美軍退休和現役軍官進行了一項民意測驗。調查結果顯示,近90%的退休和現役軍官認為,受伊拉克戰爭的拖累,美國軍力已大幅削弱,80%的被調查者認為美國此時無力再發動另一場大規模戰爭。

  內傷:民意分裂破壞團結

  長達7年多的伊拉克戰爭不僅奪走了大批美軍士兵的生命,掏空了美國國庫,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撕裂了美國社會。這場備受爭議的戰爭讓美國民意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分裂。

  2001年1月布什上臺,標誌著右翼保守勢力在美國政治中取得了主導地位。儘管新上臺的奧巴馬政府對布什政府的內政外交政策進行了大幅修正,但保守主義團體仍具有極大的影響力。

  與此同時,美國國內反戰呼聲始終高漲,主張美國加入全球貿易的自由派也大有人在,雙方交鋒如火如荼。由於伊拉克戰爭的巨大消耗以及應對經濟危機的需要,奧巴馬政府不斷提升稅收,卻又再度引發美國國內關於“聯邦政府”的角色之爭。“茶黨”和“咖啡黨”先後興起,這在一定程度上撕裂了美國的政治版圖。

  事實上,伊拉克戰爭誘發的美國民意深度分裂或許可能構成對美國未來真正的威脅。

  軟實力受損:國家形象蒙污

  作為世界上的唯一超級大國,美國對自身在全球的影響力一度津津樂道。但自伊拉克戰爭之後,美國的“軟實力”正在一點點削弱。伊拉克戰爭打破了美國在後冷戰時期形成的一強獨大的格局———美國無法再擔當國際警察,國際秩序也開始重新洗牌,此後的金融危機則加速了這一進程。

  美國政府曾以薩達姆政權秘密開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和支持恐怖主義為由,發動伊拉克戰爭,然而事實證明,美國的指控純屬子虛烏有。其後,伊拉克的民主化重建進程緩慢,伊國內持續動蕩不安,上百萬民眾流離失所。與此同時,駐伊美軍卻又不斷爆出“濫殺無辜”以及“虐囚醜聞”等惡性事件,世界輿論一片譁然。加之美國在巴以問題上長期處事不公,這幾乎讓美國成為穆斯林世界的公敵。

  美國的同盟體系也由於伊拉克戰爭而出現裂痕。經過冷戰考驗的美歐同盟在伊拉克問題上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分裂,連一向緊跟美國的英國也開始修正立場,美國與俄羅斯等大國也同樣因為伊拉克問題滋生齟齬。這也迫使奧巴馬政府積極修補美歐同盟關係,並且以主動姿態重啟美俄關係,力圖扭轉前任布什政府留下的糟糕局面。

  美國得到了什麼

  “勞民傷財、得不償失”成了很多人對伊戰所下的評語。但是,美國人在這場戰爭中真的一無所獲嗎?就戰術層面而言,傷亡慘重的駐伊美軍此番撤退難稱光彩,但就戰略層面而言,現在斷言美國輸掉了伊拉克戰爭,依然為時過早。

  1.拔去眼中釘,威懾潛在敵人

  也許對於美國來説,伊拉克戰爭最大的收穫就是推翻了長期與自己作對的薩達姆政權,除掉了自己在中東地區最大的一顆眼中釘。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安全與戰略研究所所長李偉認為,美國以武力將薩達姆趕下臺直至將其最終處死,對世界上美國不喜歡的國家起到一種威懾作用。即如果繼續和美國作對,可能會導致與伊拉克同樣的結果。

  2.建立親美政權,獲地緣紅利

  美國通過伊戰,在伊拉克建立了一個親美政權,在中東地區塑造了有利於美國的地緣戰略格局。儘管這個政權現在並不穩定,但畢竟存在,加上原本就與美國關係密切的以色列和周邊一些國家,美國在中東地區的戰略地位無疑獲得了進一步鞏固。

  這對於其謀求並保持全球霸權,是極為關鍵的一步。冷戰後美國全球戰略的重點是“兩洋戰略”,即在歐洲大西洋地區通過北約東擴實現美國的戰略目標;而在亞太地區則以“日美安保條約”和建立戰區導彈防禦體系來實現其戰略目標,繼續保持美國唯一超級大國的強勢地位。而中東作為連接兩洋的要衝,地位舉足輕重,美國維持和加強在該地區的軍事存在,將該地區置於穩定的掌控之中也是題中之義。

  3.掌握伊拉克石油資源

  其次,美國通過佔領伊拉克,間接掌握了伊拉克蘊藏的豐富石油資源。儘管美國政府並未公開宣稱石油是美軍入侵伊拉克的戰略目標,但通過對伊拉克的軍事佔領以及對伊拉克新政府的掌控,美國事實上掌握了伊拉克的“黑金”。

  專欄作家羅瑟斯格爾曾發表題為《只要石油還在,美國就會駐守伊拉克》的文章,直言不諱地表示,美國發動伊戰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伊拉克以及整個中東地區的石油,“對於美國來説,這些石油在100年內將擁有戰略意義,美國將會這樣(駐軍)100年”。

  伊戰軍事警示——

  高科技也難救

  前線疲憊的美國兵

  過去的十年證實了高科技力量的局限性。即使出色的科技能力讓美國以極小的代價,在一眨眼的工夫就取得了表面上的勝利,但完全征服反抗武裝就顯得困難多了。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戰場,美軍前線部隊的士氣日漸消磨,美國也逐漸對自己駕馭中亞、中東這些地區的能力喪失信心。

  在伊拉克戰場,美國超過4400士兵陣亡;在阿富汗戰場,美國傷亡數字還在攀升。美國自己也意識到,許多高科技武器面對山區和城市遊擊戰並不奏效,當然經濟上更不划算。因此,美國國防部今年2月1日公佈的《四年防務評估報告》,正式摒棄了以往的“同時打贏兩場戰爭”戰略,要求美軍積極應對眼下現實威脅,具體措施則包括:採購更多無人機和直升機;提升特種部隊作戰能力等等,使美軍擁有快速反應能力以應對遊擊戰。

  連續十年的戰爭也限制了原來許多雄心勃勃的武器研發和裝備計劃。例如新一代隱身戰鬥機F-22的採購數量大幅度被砍,美國國防部長甚至暗示將減少一艘航母,轉而開發和擴大部署瀕海戰鬥艦等因應現時威脅的裝備。 (葉成雲)

  誰獲利?誰“受益”?

  美國政客、軍火商大發戰爭財

  雖然美國政府在伊拉克戰爭中花掉了大把錢財,但與此同時,鈔票也以前所未見的速度流向了美國公司的腰包。

  英國《獨立報》報道,美國副總統切尼曾經擔任過要職的美國石油巨頭哈利伯頓公司,堪稱是在伊拉克的承包商中的大贏家。據悉,該公司一直為美國在伊拉克的軍事和基礎建設項目提供安全保衛,就伊拉克石油工業重建提供建議。從2004年開始的3年間,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合同為其帶來超過160億美元的收入,是所有外國承包商收入總和的9倍。

  戰爭刺激了美國國內的軍工企業。一篇研究伊拉克戰爭與軍品市場的文章顯示,著名的雷聲公司就從伊戰中獲益匪淺,因為該公司的聯合直接攻擊導彈在戰爭中被廣泛使用。

  而伊戰帶來的某些影響甚至可能走到了美國預期的反面。有些西方媒體把美軍的此次撤軍稱為“體面的失敗”,美國的所有戰略目的在這場戰爭中均未最終達成。有一種説法是,這場戰爭給美國所謂的“對手”帶來了一個準備、拖延、喘息的機會。

  伊拉克戰爭將美國的國力、軍力拖在了伊拉克,像一個黑洞一樣吸收、消耗著美國的國力和軍力,使美國沒有更多的力量對付其他“對手”。應該説,獲取戰略利益最大的就是被美國視為“對手”或“敵對勢力”的人群或團體。

  眼下的戰爭——

  阿富汗戰爭

  重生了一台戰爭機器

  8月19日淩晨,隨著最後一批美軍作戰部隊踏上歸程,世人的視線轉向美軍的另外一個戰場———阿富汗,美國軍隊仍在以類似的理由、方式從事著一場類似的戰爭。阿富汗戰爭會重蹈伊戰的覆轍嗎?

  答案註定比伊戰還悲觀,因為阿富汗是一個加強版和擴散版的伊拉克。這樣悲觀的判斷來自兩個戰場上的三大明顯的區別。

  首先,伊拉克戰爭毀滅了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國家,阿富汗戰爭則看似要創造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國家。

  其次,伊拉克戰爭毀滅了一台戰爭機器,阿富汗戰 爭則重生了一台戰爭機器。

  最後也是最糟糕的一點,伊拉克戰爭是不擴散的,阿富汗戰爭則相反。薩達姆覬覦過他國領土,但從未試圖輸出過某種意識形態。塔利班則不同,它當年在拿到統治權後不惜與世界為敵,也拒絕和基地組織分道揚鑣。即便塔利班輸掉了這場戰爭,它同樣要輸出恐怖主義和宗教極端主義,因為阿富汗更廣闊的戰場隨時會給它翻盤的機會。

  (于海洋)

  下一場戰爭?

  從伊撤軍“聲東擊西”

  或一年內空襲伊朗?

  美國《大西洋月刊》9月號的封面文章以《艱難的抉擇》為題,報道了美國和以色列在一年內空襲伊朗的可能性,推測美以會發動外科手術式的轟炸,摧毀伊朗的核設施。

  有分析認為,美軍在中東打另一場地區性戰爭的最大障礙就是中俄,因此最近在中俄周邊頻頻軍演,意在施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