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環球要聞 >

英國闊少爺造“塑料船”太平洋上尋垃圾(組圖)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29日 02:5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7月26日,在完成穿越太平洋的航行後羅斯柴爾德興奮不已

“普拉斯提基”號的船身由12500個塑料瓶建成

7月26日,悉尼,船員們在船上合影

  作為富可敵國的羅斯柴爾德家族“少東家”,大衛德羅斯柴爾德似乎並沒有繼承家族代代相承的低調作風。他創辦探險網站,探訪南、北極,賺盡世人眼球。然而,這個本應該掌管對衝基金、出入上流宴會的31歲鑽石王老五,幾乎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一項與家族産業完全不相干的事業——生態保護。7月底,他的又一環保創舉落下帷幕——乘一艘塑料瓶製成的船在海上航行了四個月,他希望借此次航行呼籲人們合理使用塑料製品,並且關注日益嚴重的海洋污染。有人説,把環保宣傳“玩”得如此高調和新鮮,羅斯柴爾德大概是頭一個。

  北京時間7月26日早晨,“普拉斯提基”號緩緩駛進澳大利亞港口城市悉尼。船長兼領隊大衛德羅斯柴爾德站在船上興奮地向岸上的人群揮手喊叫。一次吸引了無數目光的環保航行至此結束。

  “普拉斯提基”號於今年3月20日從美國舊金山出發穿越太平洋,途經夏威夷、圖瓦盧、斐濟,最終抵達澳大利亞悉尼,全程超過1.7萬公里。

  “我們終於做到了這趟旅行最難的部分——完成它!”羅斯柴爾德興奮地喊叫著,“這是一次偉大而意義深刻的冒險!”

  4個多月的海上旅程中,“普拉斯提基”經歷暴風驟雨、抵禦了太平洋的驚濤駭浪,最終成功把6名船員載到終點。作為一艘由一萬多個塑料瓶建成的“塑料船”,“普拉斯提基”創造了奇跡。

  4年籌備為尋海上垃圾

  是誰提出了乘“塑料船”航海的設想?

  一個名為“生態探險”的環保機構的新聞官夏洛特伯夫頓向本報記者介紹了“普拉斯提基”號的來歷。

  2006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表一份名為《深海和公海的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的報告,報告中提到,在太平洋上發現了一片面積相當於兩個得克薩斯州的“新大陸”,它是一個以塑料垃圾為主的“海上垃圾場”。來自美國的球鞋、中國的塑料袋、日本的漁網碎片、塑料玩具、舊牙刷等……各式垃圾隨洋流漂到海中,並且在不斷擴大。

  大衛德羅斯柴爾德是金融巨鱷羅斯柴爾德家族的繼承人之一。出身金融世家,卻鍾愛冒險和環保,並且創立了環保機構“生態探險”。

  據伯夫頓介紹,那份聯合國的報告引起了羅斯柴爾德的注意,他希望做點什麼讓更多人關注海上垃圾場。而最終利用“塑料船”航行的靈感,則源自挪威探險家托爾海爾達爾1947年的一次探險經歷。

  當時,海爾達爾用9根輕型原木製成一隻木筏,6名船員從秘魯駕駛這只木筏出發,用101天抵達太平洋上的波利尼西亞群島,創下了航海史上的紀錄。

  何不用可再生塑料製作一艘船,並進行一次前往“海上垃圾場”的跨洋航行呢?羅斯柴爾德決心已定,並給這艘船起名“普拉斯提基”(Plastiki)——將英文單詞“塑料”(plastic)後半部變形是為了向海爾達爾的那艘木筏“康提基”號致敬。

  “這個設想符合我們所有的要求,”夏洛特伯夫頓説,“這是一場引人注目的、先鋒式的探險,這不僅吸引人,有新鮮感,也具有教育性”。

  此後整整三年時間,羅斯柴爾德一頭鑽進這項“事業”當中。

  船的設計來自於一個建築師團隊,從設計、建造到測試,耗費近3年時間。許多用於建造這艘船的技術都是在現場發明的。這期間,羅斯柴爾德找到5名經驗豐富、志同道合的船員,與他一同去冒險。

  就在“普拉斯提基”號即將造就之時,有人通知他美國一個海洋研究基金會打算建造一條用浮筒捆紮而成的排筏,從夏威夷出發,前往海上垃圾場。巧的是,他們也給船取名為“普拉斯提基”。這個消息讓羅斯柴爾德很驚訝。然而,這個基金會最終放棄了這一行動。

  塑料造船自行車發電

  今年3月20日,“普拉斯提基”號正式下水啟航。

  建成後的“普拉斯提基”號堪稱完美的環保樣本——它全部由可回收塑料建造而成,航行結束後,船上所有東西都可以循環再利用。

  “我們本可以選擇最省力的方式,”伯夫頓説,“但我們所做的一切則是為了保證最完美地實現我們的初衷——船上的每一片材料都能重復使用,不造成任何污染,為此我們反復測試。當然,我們還必須保證這艘船足夠結實,能抵禦海上的風浪。”

  在“普拉斯提基”號專設的網頁上,我們可以看到它是一艘名副其實的“塑料船”。

  “普拉斯提基”號長18.2米,重12噸。船身框架、甲板、船艙和外殼都是採用新型的可回收聚酯塑料(srPET)製作,這種塑料具有玻璃纖維的許多特性,但質量只有玻璃纖維的一半。

  船體框架內由12500個兩升裝塑料蘇打水瓶填充,所有的水瓶被拿掉標簽,裝入乾冰後密封,一旦乾冰昇華成二氧化碳氣體,瓶體會因為受壓而變得膨脹僵硬,並具有浮力。將這些構件連接起來的是一種腰果和蔗糖製成的生物膠。

  “普拉斯提基”號將環保踐行到每一個細節。

  船上的廁所配有堆肥廢物處理裝置,“希望這樣一個過濾系統能把我們的尿變成水,”羅斯柴爾德説。

  船隻運行所需動力和船員生活所需電力,都是由太陽能電池、風力渦輪和發電自行車産生的有限電力來提供。

  羅斯柴爾德曾在接受採訪時笑著抱怨説,太陽下山了、風停了,是他們最不願看到的場景——因為這意味著沒法發電了,不得不精打細算地使用此前儲存下來的能源,還要防備各種意外情況的發生。一旦船上的網絡、衛星電話、導航儀斷電,“普拉斯提基”號將成為一個漂在海上的孤島。

  海上種菜挨過艱難時刻

  128天航海生活是艱苦的。6名船員擠在一個長6米寬4.5米的促狹船艙裏,這個船艙,艙內設有上下鋪,每個人只有一張單人床,用海水洗澡。

  在這艘塑料船上,他們忍受過38攝氏度的高溫和每小時70英里的狂風,遭遇過船帆被破壞的“突發事件”和一場熱帶風暴。如果風向不對,他們就不得不在海面上停下來,等到風轉向之後再繼續行駛。

  枯燥的海上生活中,“種菜”、“收菜”成了四個月海上生活中的一大調劑。

  據羅斯柴爾德介紹,船上還有一個小型的菜園,他們依靠營養液種植少量蔬菜和水果。這位船員們提供了一些新鮮的選擇,因為大多數時候,他們只能吃脫水食物和罐頭。

  菜園裏種植著新鮮的甘藍等綠葉蔬菜,但由於雨水不足,蔬菜沒法茂盛地成長,經常要跟船員們“搶水”。“我們不得不在飲用和澆菜之間做出艱難的抉擇,”羅斯柴爾德表示,“這也是一種有趣的體驗。”

  好在船員們可以通過電話和網絡與外界聯絡。

  在接受一次採訪時,羅斯柴爾德透露,這趟旅行中他用了大部分時間上傳博客、照片、更新微博,用衛星電話接受採訪。

  閒來無事,他還熱心地給當時面臨大選的澳大利亞人提建議——“我想説,你們應該支持那個願意聲援環保,並願意改善環境的人。”

  探險家&&贊助商埋單

  羅斯柴爾德在出發前接受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採訪時表示,“"普拉斯提基"之旅註定會是偉大的冒險,但我認為更令人激動的是,它可以激發公眾對如何合理利用塑料用品的討論。”

  根據聯合國的統計,每年世界會産出超過2億6千萬噸的塑料垃圾,它們當中大多數是一次性的,其中90%—95%沒有得到回收,大部分都被人類隨意丟棄了。

  “普拉斯提基”號旅程中的重要一站就是“垃圾大陸”。船員們發現,塑料在太平洋幾乎無處不在。

  “每天我們都能看到各種各樣的塑料物品,它們漂浮在海面上。”羅斯柴爾德表示,更讓人擔憂的則是無數微小的碎片(被稱為“美人魚的眼淚”)。他們以懸浮狀態在水中存在,會被海裏的動物吞食,進入食物鏈威脅海洋生物的生存。

  羅斯柴爾德告訴媒體:“我們在大海上航行了四個月,極少看到魚群,海洋哺乳類動物也屈指可數。海洋迫切需要我們的幫助。”

  女船長羅伊爾表示,“在看完海爾達爾的書以後,我激動異常,盼望著旅途中能看到鯊魚尾隨我們在魚群中穿梭捕食的情形,但這一切都只是空想。”

  對此,羅斯柴爾德也表示,“這次探險結束後,普拉斯提基號將翻開新的篇章——關於變化的篇章。我們將要傳達的信息是,"你的普拉斯提基是什麼?你將如何改變世界?"”

  據伯夫頓介紹,他們將帶“普拉斯提基”號進行巡迴展覽,以提高更多的人對海洋污染和塑料公害的認識。

  在進行“普拉斯提基”號探險之前,羅斯柴爾德已經有多次探險經歷,並成功成為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的生態探險家。儘管伯夫頓拒絕透露整個“普拉斯提基”計劃所耗費的費用,但據她介紹,整個項目的花費都是由贊助商來承擔。她也表示,隨著“普拉斯提基”號旅行的結束,他們收到了許多反饋,也有贊助商表示要持續贊助,這些資金將幫助他們運營未來的項目。

  親歷

  唯一女船員下船想喝酒

  “普拉斯提基”號上一共有6名船員,分別是大衛羅斯柴爾德、女船長喬羅伊爾、副船長大衛湯普森、協調員南特格雷、攝影師弗恩摩恩和攝影師麥克斯喬丹。對船員們來説,為這趟旅行大家都犧牲很多。

  羅斯柴爾德在博客中寫道,接近赤道的時候,船體經常會遭遇大浪的侵襲。這種大浪潮往往是突如其來的,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發生。好幾次,他正坐在船舷上拍照,突然一個大浪打過來,耳邊“砰”地一聲,自己像是被從頭到腳淋了一盆冷水,當時自己心裏只有一個念頭“千萬不要死,千萬不要死……”

  而“生態探險”的新聞官夏洛特伯夫頓介紹,最為驚險的一次莫過於7月初,當船穿過塔斯馬尼亞灣朝澳大利亞海岸前進的時候,一場突如其來的冷風暴襲擊了“普拉斯提基”號。當時的風速超過70英里每小時,風速再高20%就屬於颶風。

  羅斯柴爾德在視頻中回憶説,“那天晚上我正在睡覺,副船長大衛湯普森突然把我拍醒——喊道"所有的人都起來!"這就像一場噩夢一樣,我們所有的人都起來,商量對策。”

  “這是我有史以來見過的最大的風暴,”湯普森表示。整整8個小時,船員們手忙腳亂地防止桅桿被折斷,並按照羅伊爾和湯普森的安排,把船開往昆士蘭州的莫洛拉巴避難。

  羅伊爾是其中唯一的女性,她下船後的第一句話是,“我現在只想要一瓶酒,然後跟我的閨蜜們好好聊會兒天。”

  攝影師弗恩摩恩錯過了自己第一個孩子的出生,不過他在船上通過skpye得知了這一消息。當船停靠在悉尼的時候,摩恩第一次看到了自己兒子的樣子,喜出望外的他不禁淚流滿面。

  人物

  闊少爺從小想當海盜

  大衛羅斯柴爾德是抵達南、北極最年輕的英國人

  作為羅斯柴爾德家族三個繼承人中最為年幼的一個,大衛羅斯柴爾德並沒有從一開始就表現出“離經叛道”。他按照家族要求完成了學業,在人稱“小牛津”的牛津布魯克斯大學政治學和信息系統科學專業取得了學士學位。隨後,他又在倫敦一所大學學習了生物醫藥學,並獲得學位。

  出生於倫敦的羅斯柴爾德從小最想當的不是金融巨鱷,而是海盜。他最近一次與商業接觸是在他20歲,他成立了一家公司,主要負責推廣流行音樂。這一行做厭倦之後,他開始學習做一名理療師,並賣掉了倫敦的公寓,在新西蘭買了一個有機農場。

  他説自己自成年後,從未向家裏要過錢。“我以前開公司掙錢,現在從贊助商那裏領工資。我原本可以從事家族事業,在豪華遊艇上與上流社會的體面人物打交道,我也可以管理一個對衝基金,可是我不願意,因為在我看來,那樣的體制正在毀滅我們居住的星球。”

  作為探險家,他的經歷可圈可點——他是抵達過南、北兩極的最年輕的英國人,也是為數不多的幾個依靠徒步和滑雪橫穿南極洲的探險家,他還保持著以最快速度穿越格林蘭島冰蓋的世界紀錄。

  2005年,羅斯柴爾德創立了“生態探險”組織,正式與“商業”分道揚鑣。這是一個獨立運營的機構,該機構的主要目的就是通過各種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提醒人們關注環境問題。

  羅斯柴爾德家族的財富歷來是人們揣度的話題。2007年的暢銷書《貨幣戰爭》作者宋鴻兵根據資料推斷,羅斯柴爾德家族財富約有50萬億美元之巨。而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估算,截至2006年底,包括各種衍生品在內的全球金融資産總值也僅為350萬億美元左右。換言之,羅斯柴爾德家族擁有世界全部金融財富的七分之一。

  似乎為了佐證這種猜測,2010年,羅斯柴爾德家族現任掌門人訪問中國,在接受央視專訪時,曾主動要求,拒絕邀請宋鴻兵為現場嘉賓。

  B04-B05版采寫/本報記者 顏穎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