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環球要聞 >

保障飲用水安全 美德日層層設防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03日 04: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一名孟加拉婦女緊抱著經過長途跋涉帶回的飲用水。對很多貧困地區的人們來説,清潔的飲用水彌足珍貴。

  兩名尼日利亞人直接飲用從受到嚴重污染的河流裏引來的水,對大多數非洲人來説,“水質監測”這個詞語十分陌生。

  近期以來,我國持續的暴雨與幾起礦業污水池滲漏事故,再次引起民眾對飲用水安全的高度關注,也再次引發如何在突發事故中防範飲用水遭污染的探討。

  無獨有偶,7月28日,第64屆聯大通過了一項決議,宣佈享有清潔飲水是人類必不可少的一項人權。資料顯示,全球有9億人得不到潔凈的飲用水,每天有多達5000名兒童因飲用水污染而死亡,全世界80%的疾病是由於飲用被污染的水而造成的,飲用水污染已成為最危險的人為災害。

  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在保障飲用水安全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突發性飲用水污染事故有相對成熟的應對機制,值得發展中國家借鑒與學習。

  專題撰文:毛玉西

  經驗一

  立法完善

  本報訊 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早在20世紀初就有了飲用水的立法,法律體系詳盡而且針對性強,成為保障飲用水安全的前提基礎。

  立法:從水源到水龍頭

  美國歷來重視飲用水安全問題。早在1974年就通過了專門的《美國安全飲用水法》,其目的是通過對美國公共飲用水供水系統的規範管理,確保公眾健康,該法律于1986年和1996年兩次修改,形成了“飲用水水源保護、工作人員培訓、改進水系統的籌資和公眾信息”的系統性工程,確保了從水源到水龍頭的整個過程中飲用水安全。

  在德國,飲用水被確定為生活中的第一物質,飲用水安全立法在德國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在經過100多年的實踐後,德國迄今已建立了2萬個水源保護區,其飲用水安全的立法尤其注重程序公正。德國目前執行的是1996年第6次修訂的《水資源管理法》,對水資源管理和保護作了詳細的規定,對城鎮和企業的取水、用水、水處理和廢水排放標準都有明確規定。

  日本的水資源法律體系也很完善,有《水資源開發促進法》、《河川法》《工業用水法》、《水道法》、《工廠排水規制法》、《水質保全法》、《水質污濁防止法》等多項法律,通過完備的法律體系對飲用水安全實行有效保護。由於管道污染是飲用水污染最常見的因素,日本自來水協會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制訂了管道和閥門的材料使用標準,自來水管道大都使用不銹鋼。

  上述三國在擁有完備的飲用水立法的同時,也對違法行為進行了嚴格的界定,使保護飲用水安全的法律在落實與執行的過程中具備很強的操作性與指導性。

  經驗二

  保護水源

  本報訊 飲用水水源保護是保證飲用水安全的“第一道關”。對此,美歐日都從實踐中形成了完備的保護體系。

  在美國,多次修訂的《安全飲用水法》形成了完備的飲用水水源保護制度。主要包括:1、水源保護的執行權下放到各州,要求各州制定水源保護區具體規劃;2、建立飲用水水源突發事件應急制度,特別規定對地下灌注控制和單一含水岩層保護的措施;3、建立飲用水水源評估制度,對每個水源都有相應的研究,包括水源的區域界線、水源區域內各種可能的污染源的清單、供水對各種污染源的敏感程度等,並向公眾公佈評估結果。

  日本:對水源地進行補貼

  在德國,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至少要包括流域區內取水口上遊區,水源保護區內部分級劃出2~3個分區,分區保護,分區一般呈環帶或半環帶狀,以上遊區為中心向外展開。同時,為保護地下水水源,德國逐步完善了《地下水水源保護區條例》,形成了完善的地下水水源保護區條例。針對地表水源的保護,德國尤其強調“分級”防範污染:污染可能性最大的生産經濟活動安排在三級區;污染可能性小的生産經濟活動安排在二級區;一級區要確保水源無污染的絕對安全。

  日本對飲用水水源保護實行集中管理,管理權由國家統一實施。2000年日本設環境省,下設水質保護局,將包括飲用水源在內的管理權集中到環保部門,建立由其統一領導的綜合環境管理體制。

  此外,飲用水水源地還有生態補償制度,政府可將最接近水源的土地購買收歸國有,同時可對水源地地區進行經濟補貼。

  經驗三

  設立應急機制

  本報訊 美國早期的飲用水源突發污染主要包括有毒化學品污染、石油泄漏、投毒等。在“911”發生後,飲用水源突發污染事件應急管理在美國被上升到了反恐的高度。

  美國飲用水源突發污染事故應急管理分別在聯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三個層次上開展。“911”發生後,在美國環保署的統籌之下,美國的“三層體系”實現了應急預案的完善,這包括:評估和降低飲用水源面對恐怖襲擊潛在的易損性、制定和演習突發事故的應急預案、發展新的檢測和監測污染物的水源安全技術、制止破壞水源安全的行為。

  目前,美國已實現對全國8000多個水源供水系統的易損性評價與制定了應急預案,在一些重要的水源地區,還形成了詳細的、可操作的應急預案。由於聯邦政府、各州政府與地方政府都會簽訂具有法律效力的協定,這也就充分保障了突發污染應急管理的有效實施。

  日本對飲用水水源突發污染事故也有應急管理制度。按照相關法律,日本對遭遇特大乾旱或緊急事態下的飲水安全問題,倡導謙讓精神,並採取低壓、減壓、限時等供水措施,確保整體的供水安全。

  經驗四

  狠抓水質監測

  本報訊 從全球看,美德日的飲用水水質標準代表了世界標準的最高水平,這與三國對飲水安全的投入與監管分不開。

  在美國,飲水方面的資金投入主要採取政府補助金的形式。美國環保署向各州的飲用水計劃提供補助金,並幫助各州建立專門的飲用水週轉基金。對水質的監督則由各州進行,美國大城市的自來水每月至少都要接受100次細菌含量方面的測試,以確保自來水供應的安全。

  德國飲用水價格堪稱全球最高,平均每立方米的水價接近2歐元,為美國價格的4倍。徵收高水費的好處,就是能為公共的飲水建設提供額外補貼,進而形成了城市飲用水安全的良性循環。在該國人口密集的城市,水質監測次數達到1小時1次。

  日本同樣十分重視水質監測。都道府縣知事每年都要制定水質監測計劃,並對公用水域的水質污染狀況進行經常性監測,相關經費由國家環境省撥款。其他國家機關和地方團體水質測定後,也應將測定結果報送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