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體育圖文 >

“90後”運動員佔中國體育代表團1/4 成為時代榜樣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11日 05:0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供圖:新華社

  製圖:宋 嵩

  4年前的北京,他們還只是零星出現在體操、跳水等低齡化項目中;而在倫敦,他們已佔到了中國體育代表團的1/4。他們身上,延續著中國體育愛國與拼搏的傳統;他們的身上,也透露出時代的多彩特徵。

  他們是中國體育的“90後”運動員。他們向世界繼續展現著新時代中國體育的形象。

  訓練條件更好 與社會互動更多

  他們的成功與時代共振

  薛原:倫敦奧運會上,中國的“90後”運動員已經開始站在舞台中央。他們的成功軌跡,既包含個人的努力拼搏,也是和時代發展共振的結果。

  許立群:中國游泳在倫敦的5枚金牌,均是“90後”選手奪得。21歲的孫楊參加4個項目,獲得了兩金一銀一銅,並打破一項世界紀錄,這是中國游泳選手從未達到過的高度。葉詩文是游泳賽場又一位“90後”重量級人物,包攬了女子200米混合泳和400米混合泳兩枚金牌,並打破一項世界紀錄,僅用3年時間就實現了從全國冠軍到奧運冠軍的跨越,堪稱泳池中的天才。奪得女子200米蝶泳金牌的焦劉洋,生於1991年。4年前的北京奧運會,她雖然打破了世界紀錄,但僅獲得銀牌;4年後,她終於改變了獎牌的顏色,讓自己的人生更進一步。

  薛原:在射箭、擊劍這樣老將依然唱主角的項目上,中國的“90後”選手嶄露頭角。女子射箭隊奪得團體銀牌,3名隊員都是頭一次參加奧運會,其中徐晶只有22歲;3名男子選手也是初出茅廬,戴小祥和邢宇都是“90後”。戴小祥拿到了個人銅牌,為中國射箭實現了一次突破,堪稱初生之犢不畏虎的典範。

  奪得女子重劍團體冠軍的四名中國選手中,孫玉潔和許安琪都是“90後”,許安琪在決賽中一戰成名,在個人賽中還拿到一枚銅牌的孫玉潔更是被看做未來的中堅人物。

  許立群:同前輩相比,“90後”選手無疑生活在一個更好的時代。社會的開放多元,使他們的生存空間不再狹小逼仄,作為在互聯網、智慧手機等高度信息化背景下成長的一代,他們的知識更豐富、視野更開闊、思維更活躍、與社會互動更密切。

  綜合國力的強大,物質條件的改善,也為“90後”實現個人夢想提供了現實保障。中國游泳隊能夠再度崛起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堅持長期赴游泳強國拜師學藝。出國留學需要大量的經費支撐,這是窮困時代的中國游泳力所不及的事情。因此,如今的葉詩文,14歲就能夠赴澳大利亞訓練,得到名師真傳,是拜時代所賜。

  薛原:孫楊奪冠後發表了一條微博:我做到了,我成功了!感謝大家的支持!當時北京時間正是淩晨4點。不到3個小時,將近6萬名網友對孫楊的微博進行了轉發或者評論。孫楊已經成為中國體育的一名領軍人物,而通過新媒體的形式,他們和整個社會,和關心他們的大眾有了更為直接的交流,這也在不知不覺間為中國體育注入了更為開放多元的氣質。

  勇於挑戰 敢於表達 懂得感恩

  他們成為年輕人的時代榜樣

  薛原:勇於面對挑戰,敢於表達自我,樂於接觸社會,“90後”運動員的性格特質,某種程度上也是中國新一代年輕人的代表和榜樣。

  陳晨曦:“90後”運動員有著鮮明真實的個性,他們面對媒體敢想敢説。22歲的舉重運動員陸浩傑在比賽中肘關節受傷,但他還是帶傷上陣,並拼得一枚奧運銀牌。對於自己受傷還能拿下銀牌,陸浩傑説:“説句實話,奧運會的水平有些低,遠遠低於全國錦標賽。”他在賽後率真的談吐和輕鬆的表現得到了記者和志願者一致好評,風頭甚至蓋過了獲得金牌的選手呂小軍。

  這些年輕運動員在平時不是只有訓練,還很會享受生活,營造自己的精神世界。男子20公里競走冠軍陳定是吉他高手,羽毛球女單新貴李雪芮偏愛玄幻小説,女排主攻手惠若琪喜歡和老外用英語“神侃”……他們張揚不羈、特點鮮明的性格特徵,也正在改變著人們對中國運動員的傳統印象。

  已經有許多事實證明,中國運動隊長期以來實行的“家長式”管理方式,已經很難用在“90後”運動員身上了。中國男乒主教練劉國梁曾經説過:“相比之下,過去的運動員顯得很單純,教練要求怎麼做就怎麼做。現在的孩子,你不僅要教他們怎麼做,更要告訴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否則很難真正讓他們信服。”

  許立群:“90後”運動員鮮有同齡人身上的驕嬌二氣,他們的吃苦耐勞、堅韌不拔令人感佩。女子十米臺冠軍陳若琳,4歲時父母離異,在舅舅和姥姥、姥爺的拉扯下長大。雖然從小缺失父母之愛,但陳若琳自強不息,奮發圖強,終有所成。女子三米板雙人冠軍何姿,童年喪母,一直與父親相依為命。家庭的不幸並沒有讓她抑鬱沉淪,何姿依然保持樂觀開朗的個性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90後”選手還是懂得感恩的一代,有擔當的一代。為了備戰奧運會,孫楊的父母放下自己的工作,全力陪伴在他身旁,照顧他的飲食起居。父母所做的一切,他都銘記在心。在奪得首枚金牌後,孫楊在微博中特別向父母表達了感激之情。葉詩文也是個非常懂事成熟的孩子。她説有時候訓練中累得堅持不住的時候,想想要讓父母過上好日子,她就有了動力。

  薛原:奪得女子個人重劍銅牌後,有外國記者採訪20歲的孫玉潔,問已經排名世界第一的她是否感到遺憾。孫玉潔説:“第一次參加奧運會就拿到銅牌非常高興,因為這可以讓我的未來更有動力。”孫玉潔的生日是8月10日,她説:“我更想拿一枚團體金牌作為自己的生日禮物,因為這是屬於我們團隊的。”她果然做到了。

  (本報倫敦8月10日電)

熱詞:

  • 90後
  • 何姿
  • 體育代表團
  • 新媒體
  • 主教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