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體育圖文 >

青少年體質20年間不斷下滑 好日子咋養出弱孩子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23日 09: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蔡華偉繪

  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下課書包父母背,體育活動難堅持,宅在家裏不愛動,天氣一冷就感冒……這樣的孩子,在現實生活中並不鮮見。前不久,一則“長沙長跑啟動儀式小學生行進一圈竟累倒在地”的新聞引起關注。儘管事後長沙市教育局相關人士出面澄清:所謂“累倒”的學生其實只是在跑道邊休息,並非累倒在地。但在很多人看來,這種澄清並無多大説服力,這些年,諸如“初中男生做不了一個引體向上”、“大學生軍訓頻頻暈倒”的報道還少嗎?青少年體質下滑,絕非個別情況,而變成一個具有普遍性的社會問題。

  近20年,中國的經濟發展如同乘上火箭,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富裕。但與此同時,中國青少年的體質卻在這20年間呈現不斷下滑趨勢,耐力、爆發力、肺活量等指標持續下降。如今家家一個寶,為啥好日子卻養出了弱孩子?

  寧可不鍛鍊,不可不學習

  “不願孩子被落下”成家長普遍心理

  今年,高二學生康嘉誠已經基本告別了自己喜歡的乒乓球運動,“隨著年級升高,打球的時間越來越少了”。緊湊的學習安排佔據了他的絕大部分時間,每天在校的學習時間就長達11個小時,回家後,還有五六門課的作業要寫,一天下來,康嘉誠最大的感受就是“累”,“有點空閒就想睡覺”。

  與康嘉誠有相同感受的學生不在少數。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吳鍵博士的《中國青少年體質健康行為調查》顯示,在升學和考試壓力下,近70%的學生在上課日每天的家庭作業時間超過兩小時。學業的壓力對畢業班的學生來説,表現得尤為明顯。“近70%的畢業班學生在休息日和節假日參加課外輔導,平均每人要參加3個輔導班,最多的要參加6個”。

  過重的學業負擔、過長的學習時間,讓青少年遠離了陽光和操場。很多人因 “學習壓力大,沒有足夠的時間”,放棄了參加體育鍛鍊的機會。而在把成績作為唯一標準的評價機制下,這樣的做法往往被很多學生和家長視為“最佳選擇”。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孫宏艷表示,“不情願自己孩子被落下”是家長們的一種普遍心理。“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了孩子進行體育運動的重要性,但在現實面前,家長有時也很無奈”。

  “現在的升學機制決定了成績一定是第一位的,相對不那麼重要的運動自然就被放到了第二位,”北京師範大學體育與運動學院院長毛振明説,“應試教育”只是原因之一,而家長、學校包括社會輿論的大環境對青少年的成長才至關重要。

  他認為,人的體質發展規律有一個“時間差”,青少年時代,需要打下良好的身體基礎,也是最需要體育鍛鍊的時候,“不重視體育運動,或者‘用健康換學業’的做法都是在給未來埋下隱患”。

  不怕不運動,就怕出事故

  安全因素導致校園體育“因噎廢食”

  在教室裏悶坐了一天的于雅惠很盼望體育課的到來,“難得有時間出去活動一下”,但她對體育課的評價卻是“不算枯燥,卻也沒什麼意思”。

  在升學率的“硬性”考核面前,體育課難逃“雞肋”的命運。對於傳統的跑、跳、投訓練,很多學生表示“興趣一般”,“每當快考試的時候,體育課就被擠佔了”,也是絕大多數學生都遇到過的情況。

  安全問題也是學校開展體育運動“慎之又慎”的原因之一。甘肅省蘭州市教育局體藝處處長王宏偉表示,出於安全考慮,“有的學校有體育館,但也僅對運動隊訓練開放,其他的學生幾乎無緣進去活動。”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的一位體育老師也表示,近些年,由於學生身體協調性、體育技能下降,跳箱、單杠這類器械項目一直使用得比較少,“許多老師在教授課程的時候不僅難度會降低,也都選擇逐漸淡化這些項目了,其實也是無奈之舉”。

  在種種條件的制約下,學校體育應如何發揮作用?

  蘭州市體育老師田宏表示,要想提高學校體育教學的效率,讓學生有所受益,可以根據現有學生的狀況設計有特色的體育課。“這種方法不僅使學生能夠按照自己的特長和愛好發展,避免枯燥,同時也可以讓老師發揮自己的特長,提高了老師上課的積極性”。

  2007年,中央專門下發了文件,有針對性地指導學校體育工作的開展,比如完善體育活動場地和設施;要根據學生的年齡、性別和體質狀況,積極探索適應青少年特點的體育教學與活動形式;指導學生開展有計劃、有目的、有規律的體育鍛鍊等。

  但時隔4年,青少年體質健康狀況仍未能有效改觀。“學校體育教育的探索非常複雜,一些學校為了應付考試或檢查‘突擊’體育工作的現象依然存在”,毛振明説,要發揮學校體育的真正功效,關鍵在於監督與考核機制的完善,以促進學校對政策的落實。

  父母愛戶外,孩子才不“宅”

  家庭氛圍直接決定青少年生活習慣

  “老年人在奮起,中年人在覺醒,青少年在沉睡”,青少年體育運動的尷尬現狀被一語道破。《中國青少年體質健康行為調查》的數據表明,在休息和節假日的空閒時間,學生最喜歡做的3件事是:上網聊天和遊戲、聽音樂學唱歌和看電視,出去運動的不足30%;當學生感到學習壓力大的時候,他們選擇的減壓方式是上網、聽音樂、看電視、和同學聊天,選擇打球跑步等體育運動的只有約32%。

  “很多孩子在體育方面沒什麼特長,參與興趣低,特別是現在有了很多可以代替體育運動的活動,”毛振明説,“‘宅’的休閒方式越來越受歡迎。”

  由於青少年運動氛圍的缺失,體育運動越來越淡出學生們的視線。除了學習壓力和對體育“興趣不高”外,缺少運動夥伴、運動場所,公共體育設施不完善等客觀因素也使學生校外體育活動的開展成了“無米之炊”。

  由於找不到合適的運動場地,康嘉誠與同學的聚會內容就經常從打球變成吃飯,久而久之,他們便放棄了體育運動的計劃。不過,也有學生可以“因地制宜”。于雅惠就選擇了跳繩這項簡單易做的體育運動。“中考體育有這個項目,練著練著也就成了習慣”,她説,有時懶得動,父母就會拿著跳繩,拉著她一起下樓活動,“邊跳繩邊和他們聊聊天,或者自己聽聽英語,20分鐘的時間也不算長”。

  “家長可以培養孩子一兩項運動愛好,與孩子共同運動。”孫宏艷説,“也可以幫助孩子結交運動夥伴,增加家庭小環境的運動氛圍”。她認為,家庭氛圍對青少年運動興趣的培養和運動習慣的養成至關重要,運動場地可以因地制宜,時間也可以化整為零,“關鍵還在於家長觀念上的轉變”。

熱詞:

  • 中考體育
  • 體質狀況
  • 青少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