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作為一個農村人,我也覺著矛盾。在城市打工久了 ,被現代城市文化感染,被各種慾望所支配,估計很多人都像我一樣把家鄉拋之腦外了。
隨著村莊無聲消失的還有那些傳統的農耕文明,飽含特色的鄉音方言,風味獨特的村落文化,代代積傳的相守相持美德……然而,城市的懷抱並不都是寬闊溫暖的,這些捨棄田地躋身樓宇叢林的民工們更多變異為一種邊緣人,一樣的辛勞勤奮,但他們依然無法享有城市的各類福利待遇。
過去10年每天消失80自然村:江西一村僅剩1人
現在的大部分農村,農民的地都被徵收開發地産了,大部分農民瞬間成了暴發戶涌入城市,揮霍那點兒拆遷款。地,可以世代相傳去耕種,錢,總有花完的時候,等他們花完了,手裏又沒了地,更沒有一技之長,農民工的問題才會真正成為社會的主流矛盾和問題。
在井岡山學習,抽空到近處的鄉村走走,幾乎看不到人。在一屋宅外,有一位老人,一群雞。昔日結婚的堂屋門沒有了,紅喜字顏色尚在,門口有兩隻小雞守候。因為人少,狗都不養了。玩笑一句:無法發動革命了。
應該有更多人關注鄉村問題才好。一個有著幾千年農耕文明的民族盲目都巿化,走過頭了不僅影響社會構成、經濟結構的平衡,連文化性格中以歸園田居為傳統心靈舒解的方式都將成為泡影。
我曾經在基層當過領導,比較知道農村、農業、農民。我明白“下山脫貧”是一種歷史性的選擇。留在高高的山上,特別是留在一些行政村下面的自然村,連脫貧都很難,真是沒有多少出路的。別的不説,難以通公路就是很苦命的事,告別的選擇,看起來是無奈的選擇,其實也是文明的選擇。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關鍵是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幫助它轉變得更自然一些,更妥帖一些,努力避免各種負面影響。特別是,要對那些一時難以“轉身”的老人們,要多加關懷。至少我們應該有辦法有措施,避免出現“留守老人死在家中無人知”這樣的情形。
從文化學的角度來看,就像“農耕文明”曾經取代“洞穴文明”一樣,“工業文明”必將取代“農耕文明”。將來,還會有更高的文明取代“工業文明”。所以,無需為“農耕文明”的中斷悲憫。從社會學的角度看,城市化是任何一個現代社會的必經之途。英國、美國、日本這些發達國家就不説了,亞洲許多國家和地區也曾經有過高速發展的城市化歷程。在這個城市化歷程裏,村落消失,農民洗腳上田是常態。數據顯示,世界上沒有一個發達國家的農村人口超過10%。換言之,如果中國始終要保持7億農民的話,就永遠不可能成為發達國家。
如今大多數新生代農民工早已不再留戀父輩們固守的鄉土,在城裏買房置業的願望遠比回到農村強烈。在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過程之中,發展思路一直都是城市主導型的,資本和資源嚴重向城市傾斜。這種社會資源分配格局,客觀上拉大了城鄉差距,加劇了馬太效應:一邊是各級城市趕歐超美似的“大發展”,另一邊是一些農村極其緩慢的發展甚至悄然“老去”。只要城鄉分割的二元體制不改,城市對很多農民來説,就會一直是一塊蘊含著無限機遇和財富的磁鐵,吸引著農村的青壯年義無反顧地棄農進城,其結果必然是農村走向空心化甚至敗落。
傳統農業和農村漸漸無法滿足農民的多元生活訴求,農民進城打工,村莊消失,是人們嚮往城市生活的必然需求,也是推進城鎮化的必然結果。農村的減少同時意味著貧困人口的減少,是社會進步的表現。 [詳細]
農民棄農進城、荒田務工不是真正的城市化。城市化應該是對農村就地建設,讓農村得益,而不是將農民擠入城市加大城市負荷。粗放式推進城市化,加速了村莊的沒落,難以解決農民生産生活和長遠生計保障問題。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