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10月23日是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又稱“老人節”、“敬老節”。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敬老、愛老已不僅僅局限于吃、穿,老人們對精神層面的需求逐漸顯現出來。對於老年人來説,年齡越大越需要親情,而往往子女忙於工作,在陪伴老人上會有所疏忽。近日,有老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現在的孩子不像從前的孩子,從他們身上感覺不到溫暖。”[詳細]
愛父母其實很簡單,我只想靜靜坐在父母身邊聽他們講講話,他們會很滿足,我也會很高興。他們也願意聽我們説説在生活、工作中都發生了什麼事兒,然後我們可以聽取父母的意見和建議,為他們的生活增添些許活力與新意。
兩代人間溝通、交流的習慣是從小培養的。有的孩子在小的時候沒得到足夠的關愛,父母很少花時間跟孩子交流。當父母老去,孩子獨立,兩代人間很難再形成良好的交流。
父母對於子女最大的願望不是要我們有多成功,掙多少錢,而是一家人團聚在一起。而作為子女的往往與父母的想法背道而馳。有朋友曾經説道:沒掙著錢,過年都不好意思回家。或許,正是因為大多數人都有這種想法,才讓原本溫暖的親情一再降溫。
希望孩子跟自己説説話,回家看看,父母簡單的願卻難以實現
有人寫下過“做最重要的事,為最重要的人做事”的職場箴言。我們的心思全都用在取悅領導,取悅顧客身上,想再回過頭來彌補自己對父母的疏忽的時候,卻只是印證了那句“子欲養而親不待”,才發現我們真正應該“取悅”的父母,原來一直都在“取悅”自己,只是我們身在福中不知福罷了。
其實,不全是孩子們的錯,孝的意識廣泛存在。只是城市生活壓力大,使子女在理想生活的邊緣苦苦掙扎,客觀缺乏或喪失日行一孝的能力。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面對滾滾而來的“銀發浪潮”,獨生子女一代需要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線,更需要超越道德而賦予孝道新的含義和行為模式。獨生子女一代在選擇生活與理想道路的時候,不僅要想到自己,同時要把能否對父母盡孝一併考慮,而不是忽略了父母,然後再為自己盡孝盡忠難兩全做一臉困惑狀。古人説“父母在不遠遊”。今天雖然不必拘泥于這樣的古語,可是,父母在,我們要遠遊的時候,如果考慮好如何盡孝的問題,我們的城市和鄉村,就不會有如此多無助的空巢老人,就不會有空巢老人去世多時卻無人知曉的悲劇。
剛退休的那段時間我也是特別想孩子們。後來成為養老互助點的負責人,我感覺身上的責任有很多,想為別人做更多的事情。我們每天一起在家打撲克,天氣好的時候,我們這些老太太就會帶上吃的、喝的去公園轉轉。夏天摘櫻桃,秋天吃葡萄。養老互助點的老人們每天都約著一起唱歌、跳舞、外出旅行,還熱心參與公益活動,定期在小區樓下清理雜草。能為社會做點事比什麼都強。我們完全可以自己照顧好自己,還能給社區做很多貢獻,老人們可以創造和享受著屬於自己的幸福。
企業直接給員工父母發放“孝工資”,既是很好的企業宣傳,也是“收買人心”的舉措。更大的意義在於,主動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實實在在為該企業員工在親情和孝道上做了表率。父母、子女相隔異地,是中國老齡化社會必然經歷的陣痛,要緩解和治愈這個痛楚也不僅僅是子女的責任。同樣,于政府而言,不也正是一記很好的提醒嗎?每個做子女的,以及受公民委託管理國家並收取稅費的政府組織,對於這個社會的老人應當給予經濟、精神方方面面的關愛。這不是義務,這是必須盡到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