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七個怎麼看》 >

同在藍天下——怎麼看教育公平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07日 14:1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 影響教育公平的原因是什麼?

  “中央給咱辦實惠,農民種地不交稅,娃娃上學不交費,真是和諧好社會。”這是近年來我國農村許多群眾發自內心的感慨。可以説,隨著免費義務教育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實施,“有學上”、“上得起學”已經不是問題了。人民群眾現在對教育問題的意見,對教育公平的呼喚,實際上主要是對“上好學”的期待。

  當前,到底是哪些因素影響了教育公平呢?

  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由於自然條件、歷史基礎和具體政策等多種原因,我國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大。而發展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的責任主要在地方,地方的教育水平直接受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制約,區域和城鄉之間發展的差距必然帶來教育發展的差距。2008年上海市初中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為15473.62元,而貴州省僅為2310.83元,相差近6倍。可以説,教育不公平問題很大程度上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在教育領域的直接反映。

  教育投入不足。“窮國辦大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真實寫照。雖然各級政府對教育的投入不斷增加,但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例一直較低,2008年只達到3.48%,不僅低於大多數發達國家,而且低於部分發展中國家,與我國教育發展的需求還存在很大差距。教育投入的不足,嚴重制約著教育條件的改善和教育資源,特別是優質教育資源的擴展。

  資源配置不合理。我國20世紀50年代開始實行重點學校制度。在教育投入總量小、教育資源短缺的情況下,集中財力、物力辦好一批中小學,對“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曾産生積極作用。而重點學校制度也同時導致了學校之間資源配置不均衡。近年來,國家取消了重點學校制度,加大了薄弱學校改造力度,堅持公共教育資源向農村、中西部地區、貧困地區、邊疆地區、民族地區傾斜。但是,重點學校本身長期積累的名牌效應依然存在,人們形成的固有觀念很難改變,這些學校依舊能夠吸引大量的社會資源和優秀學生,加劇了教育資源分佈的不均衡,甚至造成了同一區域內學校之間兩極分化的局面。

  政策制度不完善。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之後,我國教育發展進入新階段,但影響和制約教育公平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依然存在。一些已經落後於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合理制度如城鄉分治的戶籍制度加劇了教育不公;省級政府統籌管理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的機制尚未建立。同時,對新出現的一些問題,如農民工隨遷子女接受“初中後教育”等,還沒有可供依據的法律和制度規範。

  人民群眾教育需求日益增長。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受教育程度逐漸成為影響個人職業、收入乃至社會地位的重要因素,教育作為一種重要的家庭“投資”的觀念深入人心,人們對子女接受教育的關注度空前提高。再加上獨生子女普遍化,人們都希望讓孩子接受高質量的教育。這必然造成對優質教育資源需求不斷增長與供給短缺的矛盾凸顯,使教育公平問題日益突出。

  為推動教育事業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科學發展,中央作出了制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重大決策。從2008年8月啟動,《規劃綱要》的制定歷時1年零9個月,經過40輪大的修改,兩次面向社會各界公開徵求意見,2010年5月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在這個描繪中國教育未來10年改革發展路線圖的綱領性文件中,鮮明地提出“把促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的理念貫穿始終。它昭示了黨和政府大力促進教育公平的態度和決心,讓人們進一步看到了實現教育公平的美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