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記者歸來 >

師永剛:照片是會説話的歷史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13日 14:1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晨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宋美齡畫傳》、《鄧麗君畫傳》、《鄧麗君私家相冊》、《切格瓦拉畫傳》、《宋慶齡畫傳》、《梅蘭芳畫傳》……到最近出版的《蔣介石畫傳》,身兼作家、媒體人、出版人數種身份的師永剛,鍾情于用圖畫去解讀歷史,以及那一個個在歷史上留下印記的人們。

  “今天是一個視覺時代,很少有人能堅持讀完一部幾十萬字的書,特別是書的內容離我們的生活已經很遠的時候,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一本讓人在六個小時內能看完的傳記。”師永剛如此解釋他的系列畫傳。

  今年一年,師永剛連續出版了三本關於蔣介石的書,《蔣介石自述(上、下)》和《蔣介石畫傳》,師永剛説,未來還會有幾本關於蔣介石家族的書陸續推出。為什麼會以如此大的精力和篇幅著墨于一個人,一個家族?師永剛説:“近年來,對民國歷史的研究越來越多,而蔣介石顯然是民國史中繞不開的一個話題。但是,長久以來,太多特殊的原因讓人們對蔣介石的認識並不客觀和全面,所以,我們希望用這些原始的資料,歷史的細節,來還原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

  夫妻畫傳相隔七年

  北京晨報:在今年,你已經出版了上下兩部《蔣介石自述》,為什麼還要出一本畫傳?

  師永剛:這本畫傳的出版源於2003年我出版的一本《宋美齡畫傳》。當時我在台灣與香港,看到了大量關於蔣宋的圖片,當時給我很大的震撼。在他們不同年份的圖片上,生動地呈現著我沒有發現的歷史細節,他們的笑容甚至那種民國范兒,與那些有著先入為主的文字拉開了距離。我發現照片保留著歷史的重要密碼,許多事情一旦形成為文字,就變得不客觀,甚至不真實。這些照片給我最大的啟發是,我希望在當下的中國語境中,能夠找到一種漸進的,體現真正超越歷史的真實,這也是我創作並策劃出版這套世紀華人畫傳的初衷。當時我最早的想法就是出齊蔣宋夫妻畫傳。《宋美齡畫傳》在2003年已經出版,當時恰遇宋去世,此書成為當年度的暢銷書,並引發了畫傳體的出現,這些都是我始料未及的。但,這本《蔣介石畫傳》卻拖了七年才出版,蔣宋夫妻畫傳,至今日才算完工。

  北京晨報:為什麼遲到了這麼多年?

  師永剛:遲至今天的一個根本原因就是,我想找到這個複雜的歷史人物最真實的表情、更多獨家的圖片以及能夠與這個時代找到共鳴點的方式。在這本書中,我們首次發表了在台灣的一些著名國畫家為蔣氏所繪的十六幅國畫,以及美國生活雜誌上刊發的蔣介石照片,這都是在大陸的首次公開發表。而封面上那張1960年拍攝的面帶燦爛笑容的彩色圖片,在網絡上引發了大家不同的評議,但顯然,這個1960年的笑容,找到了與今天的讀者溝通的方式。

  歷史比結論更重要

  北京晨報:今天似乎出現了一個蔣介石研究熱潮。

  師永剛:在當下的中國,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以及存在,在價值觀與評價體系上越來越寬容,而這些寬容更多地體現在對於出版物的寬容與容忍,同時,對於不同的評價有著較為大度的心態。

  近年來,大陸出版了各種關於民國歷史,以及國民黨重要歷史人物的書,甚至引發了大陸的民國閱讀熱潮,這些都是在填補這幾十年間,兩岸在歷史的描述上所出現的空白。而蔣介石更是這段歷史中的一個特殊人物,人們的好奇與對蔣的新鮮認知造成了這種熱的興起。

  北京晨報:對蔣的評價從早期的完全否定,到現在一些人的過譽,甚至崇拜,形成了兩個極端,您怎麼看待這個現象?

  師永剛:當我們向歷史靠近的時候,也應當對歷史有一個中立的評價。當然,要求當代人全盤接受這些歷史,不太現實,但加大不同立場的描述與表達,多了解真實的歷史,多看對於同一事件,不同的立場的評價與描述,從中找到自己的理解,這對於當下的讀者來説,比有一個結論更為重要。

  北京晨報:那麼你在做這幾本關於蔣介石的書時,是一種什麼樣的態度?

  師永剛:我的標準是,一,不對一些沒有定論的歷史發表意見,只用真實的圖片以及客觀的立場去描述歷史現場;二,我們作的書要經得起時間的淘洗,這本書的文字、圖片以及我們的設計,至少在十年內不過時、能重印、能經得起時間的檢查;三,我們作的是文獻以及重要的資料整合,能成為經典的往往都是文獻;四,我們提供了在今天的蘋果時代,最現代化、視覺化的閱讀方式,它可以直接放在電腦上看。

  我們拒絕評價歷史

  北京晨報:切格瓦拉、雷鋒、宋美齡、三毛、鄧麗君等,這些人物曾被寫過無數次,為什麼你還會選擇他們?

  師永剛:我們做的書沒有別人沒做過的,但是我們賦予這些書全新的包裝形式、價值觀念和閱讀感觀,讓每本書都有了獨特的賣點。比如蔣介石,《蔣介石畫傳》封面的那張照片,是美國生活雜誌幫蔣介石拍攝的,他當時戴了一口假牙,顯然那口牙不是晚年的蔣應當有的。在時代雜誌的記錄中説,西安事變時,宋美齡飛至西安時,帶了一本聖經與一套假牙,因為蔣的假牙在驪山上跑丟了。而這個滿口假牙的笑容,明顯代表著晚年蔣介石的狀態,至少與我們常見的那張黑臉不同,而這張不同的臉顯然我們以前很少甚至沒有接觸過。

  北京晨報:做一本畫傳往往需要很多照片、圖片,這些圖片是如何蒐集的?

  師永剛:這當中有很多難題,近代史不像古代史,很多資料都是有版權的,特別是圖片,大多數都要自己去收集,從珍藏者手中購買,一幅圖片差不多要3000到5000元人民幣,如果是在外國,需要美元結算,一幅賣到500到1000美元很正常。為找到《宋美齡畫傳》一書的理想圖片,我們前後花了三年時間。有時為了買一張好圖片,得打上幾十個電話。收集難、費用高,這還不是最難的,最難的是常常會出現誤解。甚至會出現版權糾紛,有時候讓你百口莫辯。

  北京晨報:除了照片之外,文字部分怎麼處理呢?

  師永剛:照片是會説話的歷史,它遠比我們的描述真實,也比我們發現的歷史解讀方式真實。因為照片拷貝著當事人的一舉一動,甚至眼神的細枝末節。我們只是在反映歷史,但我們拒絕評價歷史,包括人。

  三小時看完一本傳記

  北京晨報:你做了很多畫傳,為什麼對這種形式情有獨鍾?

  師永剛:我們的書是介於學術著作以及暢銷書之間的一個新的嘗試,事實上,我們做的都是關於歷史的另外一種閱讀方式。尤其是對於當下的中國讀者來説,這種視覺化閱讀,更符合快速閱讀的需求。特別是我們做的多是歷史人物傳記,這些歷史人物離生活已經很遠,可能沒有多少讀者有興趣花一個月去讀一本上百萬字的學術著作。

  北京晨報:也就是説,你們的書都是給普通人讀的?

  師永剛:學者不會讀我們的書,他們會去圖書館研究資料。而普通人都很忙,所以我們做了一個減法,把圖像、影像、設計,包括雜誌的要素混合雜交出新的圖書形式,為此我們不惜工本。這種有兩三百張照片的圖書是一種新的閱讀方式。而當下,我們將畫傳進一步設計,加上地理的概念。以前是靠圖片創新,現在我們靠對書、對事件,包括對人物的理解來創新——在內容上創新。對於一個普通讀者來説,他用三個小時,用一種輕鬆的心態與好奇的精神,去快速地對一個歷史人物有一個基本的了解,這就是這本書的目的以及想要達到的目標。

  北京晨報:你身兼數職,出版人、作家、媒體人,哪一種是你最喜歡的?

  師永剛:應該是出版,出版對我來説,屬於玩票性質,就是喜歡,人總要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總要有一點兒讓自己滿意的東西。當初就是我們幾個興趣相合的朋友一起成立了一個工作室,做一點自己喜歡的書,沒想到過了這些年,真的做出了一點兒影響力。很多人包括業內的同行都以為我們是一個龐大的出版公司,其實不是,我們依舊還是那個工作室,還是只有幾個人。

  晨報記者 周懷宗

  ■師永剛如是説:

  歷史的重量

  《蔣介石畫傳》收錄了300多幅圖片,這些照片幾乎涵蓋了蔣介石的一生。除了這些見證蔣介石生命歷程的照片之外,值得一提的是,這本畫冊還特別收錄了16幅由台灣著名書畫名家根據蔣介石生平所作的畫作。

  這些畫作最初是台灣中正紀念堂為保存蔣介石相關史跡及致力於歷史教育,特邀請台灣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劉維開先生,依照蔣介石相關史事順序,撰寫了短篇記事一百則。撰寫完成後,再邀請書法名家十人共同執筆,不拘楷、隸、行各體,各展所長。然後,又邀請名家根據紀文各篇作畫。共計200幅書畫作品(100幅書法,100幅畫作),其中數幅據傳為著名國畫家張大千所繪,雖未有特別題款,但也彌足珍貴。

  這本畫冊的圖像資料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蔣介石與宋美齡一起用餐的圖片,以及他自己做炒飯的情景。一是因為我喜歡炒飯,二是我認為他的晚年類似宋美齡對他們情感的評價:蔣宋最初是無愛情的,但到了晚年,他們融為了一體。

  另外有一張,是1949年蔣氏父子離開溪口時的背影的那幅照片,它記錄了這兩個人1949年的心情以及國民黨的失敗。這張照片在拍賣市場上價值十多萬元,不過我覺得這個定價並不能代表歷史的價格。

  ●師永剛

  曾從軍十五載,現為香港鳳凰週刊雜誌社執行主編、作家、圖書策劃人、媒體研究人,併為南京大學等數所大學客座教授。

熱詞:

  • 師永剛
  • 蔣介石
  • 鳳凰週刊
  • 畫傳
  • 記者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