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海峽兩岸 >

[視頻]《四書》要重回台灣高中課本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09日 22:1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國網絡電視臺消息(海峽兩岸):

  主持人:歡迎您繼續關注《海峽兩岸》,這幾天"四書"要列入台灣的高中必選課程了,這引發了台灣一些學生家長的討論。有的人認為,這些古籍已經過時了,根本就沒有必要再學。而有人卻説,僅僅是選修課根本不夠,孩子們應該多學習一些中華文化。今天我們為大家請到了兩位台灣嘉賓,就這個話題來進行探討。一位是中國文化大學教授江岷欽,一位是世新大學的教授遊梓翔先生,二位好。

  江岷欽:桑晨好,觀眾朋友大家好。

  遊梓翔:桑晨好,大家好。

  主持人:據説要把"四書"列為台灣高中的必選課是馬英九提倡的,首先我們想了解一下,為什麼這一次馬英九會有這樣的想法?那麼做出這樣一個決定背景又是什麼樣的?江教授。

  江岷欽:其實對馬英九來説,"四書"幾乎是根深蒂固在他的生命、在他的血液、在他整個身體基因當中。怎麼説呢?馬英九的父親馬鶴淩當時得到這一位男寶寶之後,就希望他將來能夠出人頭地。所以呢,引用了"四書"當中的君子九思,作為馬英九名字的來源。所以馬英九從出生開始那一剎那,跟"四書"就解下了不解之緣。他的父親在他從小的時候就列了曾國藩處世名言作為座右銘,他父親寫下:以天下之至誠,勝天下之至偽,偽裝的偽。以天下之至拙,勝天下之至巧。也就是説,對於拙跟巧這件事,誠跟偽這件事情,馬英九的父親要求馬英九要能夠做到,同時他讓"四書"也成為馬英九生活當中很重要一部分,不論是為人處世或者是對整體人倫道理都在其中。所以對馬英九來説,他幾乎根深蒂固,這些很重要一個特殊理由。

  第二個,馬英九開始工作之後,他在行政部門工作也一直都有提倡,尤其他從過去跟隨蔣經國作為他的秘書開始,蔣氏父子對於中華文化一直不遺餘力,所以馬英九也耳濡目染。從他的父親,從他的工作場合來説,一個是他的父親,一個是他生命當中最重要導師。所以等他現在自己有權力以後,有機會能夠把中華文化列為高中必修課程,他當然一定會這麼做,所以這是水到渠成。馬英九在日前,對於公聽會上面他特別表示説,四書五經並不是老古董,也不是老古板,而且非常活潑,不論是忠孝人倫道理,或者是對於整個人跟人之間相處都有其獨到之處。所以呢,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另外一個,他提到是國學熱或者"四書"是全球化趨勢。我們從這個地方可以看得出來,全球現在目前整個全球化趨勢都在國學四書五經上面,其實都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特質。所以馬英九基於上面三個理由,一個是他從小到大生命當中的血液跟基因秉承父訓。第二是跟他工作當中場合最重要生命導師,政治導師蔣經國。第三個是全球化趨勢,這三個結合在一起,當然馬英九這個時候做出這個決策,自然就是不足為奇了。

  主持人:一個是全球化的這種國學熱,再有,沒想到連馬英九他的名字也是取自"四書",難怪剛才江教授説從他一生下來,可能他的生命和工作當中和"四書"真是結下了不解之緣。那麼我們想了解,如果按照台灣教育部門現在的規劃,將來這個課學生們到底是怎麼安排的?比如説每天都會有這個課嗎?在教材選擇上,又是什麼樣的?最後它是不是會有可能成為升學考試的內容呢?遊教授。

  遊梓翔:是的,我想我為各位觀眾朋友説明一下,以台灣現在的安排,因為過去這一堂課在台灣高中課本裏叫做《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現在調整一個字叫《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未來是打算把選修改成必選,這是什麼意思?現在台灣高中生大概一個星期有35堂課左右,其中被列為是國文課的大概有四個小時是必修,另外有三個小時是選修。現在選修當中,就包含了孔孟思想,不過是選修,學生不一定需要選。未來這一套新的做法實施之後,學生是必須要選一個小時叫做"四書"。到底什麼是必選?其實就是跟必修差不多了,因為學生必須從高一到高三一共六個學期,每個學期都要有一個學分是"四書",他未來才能畢業。 換句話説,學生每一個星期要上一個小時的"四書"課程。從高一上到高三,從高一上、高一下跟高二上是上《論語》,高二下跟高三上是上《孟子》,最後一個學期是上《中庸》。所以等於是在三年的期間之內,希望學生把"四書"都學一遍。至於教材,過去台灣長期使用的《中國文化基本教材》那個教材是打破了原來"四書"的文字結構,改成用主題式方式來重新整理"四書",所以例如説,為政篇、為德篇、道德篇、為學篇,把它根據各種不同主題,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更容易閱讀。所以未來這個教材到底會是6個學分用一本書呢?還是每一個學期各編一本書,教育當局還在討論當中。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過去一度被廢止的所謂《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即將在台灣的高中再度重出江湖,而且學生每個星期一堂課,希望能夠提升他們對國學的了解。所以未來做法是這樣。不過,因為擔心把學生壓力提高,造成學生負擔。所以教育當局非常明確宣佈,這個是不會列入考試的範圍當中。不過雖然他們這樣説,其實"四書"很多重要精華出現在很多不同的課文裏,雖然説是不考,可是要完全在考試中不碰到"四書",我想也是有困難的。

  主持人:從現在的選修到將來的必選,而且是貫穿高一到高三,看來台灣的教育部門對於"四書"還是相當重視。接下來我們想請問一下江教授,在台灣的高中課本當中,是不是以前一直就從來沒有出現過"四書"的內容?還是説以前曾經有過那麼後來又沒有了?比如請您現在回憶一下,您上學的時候,有沒有學過這些中華文化的內容?

  江岷欽:對我來講,一個1950年代左右出生的中年人來講,"四書"當然也是我生命當中很重要一部分。我們當時念的時候厚厚的這一本,大概有四五百頁之多。我們當時在上學的時候,從高中要考大學,或者是在大陸高校,考試考到什麼程度呢?您大概不相信,觀眾朋友有可能不相信,包括梓翔在內,我們念到連標點符號跟虛字要畫畫,一本書把那個虛字畫,一翻開那個書來是幾個洞,那個洞就是那個字不見了,有時候要考到標點符號,就到這麼細。當然這已經太細了。

  可是,如果連這麼細都念得那麼清楚了,那本文不用講了。所以你看,大概在四五十歲的中年人,對於四書五經應該在台灣都非常非常熟。在台灣保存得非常好。可是到了陳水扁執政的2000年開始,當時有計劃所謂"去中國化",開始要跟傳統文化做一些切割,要到達所謂本土,或者用台灣本土特質,因此把中華文化基本教材逐漸從高中的課程當中,逐漸,慢慢,一點一滴把它減少,到2008年,一直到馬英九重新執政以後,才會重新恢復。所以整體來説,其實中華文化一直都在的,即使有八年當中被陳水扁有意識或者有計劃逐漸要"去中國化",但是這些根深蒂固在裏面的,大概陳水扁也沒有辦法。我們舉一個例子,民進黨雖然説要"去中國化",但是你看到蔡英文,日前想要談到兩岸政策的時候,她會脫口而出,説什麼呢?説兩岸之間是"合而不同"。合而不同是《論語子路篇》第13所出現的,君子合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以民進黨在談中華文化的時候,會不自覺就脫口而出,所以可見這種四書五經在台灣大概是已經根深蒂固,深入人心。就算因為政治的目的想要"去中國化",或者跟這些傳統文化做切割,大概也都是勢所難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