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打開墨脫 >

“墨脫戍邊模範營”戍邊衛國建新功紀實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01日 18: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打開墨脫》團隊欄目組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廣網3月9日消息 (通訊員 張文恒)被譽為“雪域孤島”的西藏墨脫縣,全年大雪封山期長達8個月,信息十分閉塞。駐守在這裡的西藏軍區某邊防營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和艱苦的戍邊條件,靠著“一副副鐵肩膀,一雙雙鐵腳板”,艱苦奮鬥,堅韌不拔,為保衛和建設這塊神聖的土地屢建功勳。1992年9月,中央軍委簽署命令授予其“墨脫戍邊模範營”榮譽稱號。

  如今,18年過去了,墨脫的官兵換了一茬又一茬,“墨脫戍邊模範營”這面旗幟會不會褪色?7月上旬,剛剛開山,筆者徒步走墨脫,目睹了墨脫邊防的新變化。

  年年換新顏的“南泥灣”

  “竹塊黃泥兩面墻,三棍四棒當門窗,天上打雷屋下雨,衣服鞋襪浮水上”,這是當年墨脫軍人居住的“門巴房”的真實寫照。

  “石墻磚墻石灰墻,電燈電話電腦房,玻璃窗戶新木梁,冬天暖和夏天涼”,這是今日墨脫軍人的新居。

  為搞好部隊建設,改善官兵生活條件,從1993年開始,“墨脫戍邊模範營”打響了全面修建新營房的攻堅戰。官兵們拿起鋸子、斧頭等工具,冒著狂風暴雪,開進縣政府指定的原始森林伐木備料,然後10多個人喊著號子,在荊棘叢中、螞蟥路上,穿山越嶺,涉過急流險灘,攀越雪山冰谷,人平均每趟負重百斤,一根一根地把木料抬回營區,又到激流滾滾的雅魯藏布江中撈沙背石,每個官兵的脊梁都被河沙石粒磨割得滿背傷痕。就連休息間歇節日假期,官兵也要披星戴月,背著麻袋,從幾公里以外的田地裏背回黃泥巴燒成磚,又從十多公里的山上扛回石灰岩燒成石灰。十幾年苦戰,“墨脫戍邊模範營”徹底變了模樣:各連建起了新營房,修建了澡堂和制式豬圈;營部建起了衛生所、地球衛星站、安裝了電話,並在營區種植草坪3000多平方米,種植果樹上千棵。同時,建起了電站,改變了墨脫以前靠松脂照明的歷史,每年還無償為地方群眾供電30萬千瓦時。

  如果説18年前墨脫的農副業生産剛剛起步的話,今天墨脫的農副業生産已經取得了質的飛躍。

  墨脫物資匱乏,部隊所需的大部分物資全靠人背馬馱背運進山,一公斤大米背運到墨脫,僅背運費就20多元、一公斤副食近30元。一年平均保障一名官兵的運費就高達1萬元,而且人死馬亡的事年年都在發生。

  自1992年以來,墨脫官兵以向荒山要糧、向荒地要菜、鍥而不捨的大無畏精神,在墨脫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産運動”。像當年的南泥灣一樣,人人動手、揮汗如雨,新墾荒地100余畝。生産班的黃剛,多年擔任水稻生産技術員,對水稻管理有一整套經驗。去年,在他的指導下,全營稻穀産量達4萬多公斤,創歷史最高紀錄,他本人榮立了三等功。營部司務長、三級士官代俊剛經過多年探索,利用休假機會向專家教授請教,採用煤油燈加熱、河沙傳熱、水袋恒溫、電燈照明等辦法,今年6月在墨脫孵化小鴨獲得成功。可別小看這一成果,墨脫官兵為此奮鬥了幾十年,並將為墨脫官兵吃肉難發揮了巨大作用。過去的十幾年裏,“墨脫戍邊模範營”僅産稻穀就達40多萬公斤,僅此一項就為國家節約背運費近千萬元。

  墨脫雨水充沛,菜常常爛根,再加上螞蟻咬根,成活率極低。官兵們絞盡腦汁,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摸索出了深挖排水溝、用雙層薄膜保溫、人畜糞便作底肥的辦法,解決爛根難題;又把谷殼和米糠用農藥浸泡埋在地裏,解決螞蟻咬根的問題,大大提高了蔬菜成活率。同時,採取套種、間種、種植反季節蔬菜的辦法,提高蔬菜産量,今年全營蔬菜喜獲豐收,首次實現了自供自給。二連一級士官謝咏明在墨脫種植蔬菜經驗豐富,他負責一個不到60平方米的塑料大棚産菜2500多公斤,創墨脫最高單産量,受到上級表彰,被評為優秀共産黨員。

  如今站在雄偉壯觀的新解放大橋上極目遠眺,部隊駐地一幢幢石磊轉砌的新房,雪白的石灰墻壁,閃亮的鐵皮房頂在金色的陽光照射下光芒四射;綠油油的稻田,雪白的塑料大棚交相輝映;空氣中瀰漫著一股玉米的清香,柑桔、香蕉、檸檬沉甸甸地綴滿枝頭……如果不是那隨風飄揚的五星紅旗和營門口威嚴的哨兵,使人幾疑置身人間仙境。

  封閉世界裏的“最高學府”

  1990年夏天,“墨脫戍邊模範營”18名戰士冒險闖過多雄拉,參加全國軍隊院校招生預考時,走慣墨脫路的戰士一看考題個個都傻了眼,最後全部落榜。

  對此,,引起“墨脫戍邊模範營”黨委“一班人”的深思:“墨脫戍邊模範營”是軍委命名的一面旗幟,要提高部隊戰鬥力,就必須提高官兵的文化素質。只有幫助官兵掌握了先進的科學文化和高科技知識,才能更好地提高部隊戰鬥力,維護邊境穩定,保持“孤島”紅旗永放光彩。嚴酷的現實使他們下定了開辦“墨脫文化夜校”的決心。

  1993年5月,“墨脫文化夜校”開學了。沒有教員,他們利用身邊優勢,讓文化程度比較高的官兵當教員,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沒有教材,官兵們就利用休假、出差的機會往墨脫背,軍區、軍分區工作組到部隊時,托他們帶;沒有粉筆,就把木材燒成炭使用;沒有課桌凳子,他們就自己動手做。“學校”不僅定期開辦種植、養殖、家電等軍地兩用人才培訓班,還開辦文化補習班、高科技知識講座、國際國內形勢專題講座等;培訓的教程也從高中、中專、大專、本科不等。由於這是墨脫解放以來第一個開辦高中以上課程的學校,墨脫官兵都把它稱作“封閉世界”裏的“最高學府”。

  1995年,軍區成立成人中等專業學校後,“墨脫文化學校”為官兵統一報名參加了函授,並根據教材內容,對官兵進行系統講解、輔導。由於多雄拉每年封山長達8個月,官兵每兩年才能休一次假,無法參加函授學校組織的考試,因而補考也就成了官兵的“專利”。電視設備在墨脫邊防安裝落戶後,“墨脫文化學校”又依託中國教育臺開展電視教學,課餘輔導。官兵們幾乎節節不落,聚精會神地聽記。如果遇上巡邏執勤,留守的官兵就把內容記下來,讓巡邏回來的官兵相互傳抄。官兵們發奮圖強,除了積極參加營裏組織的“文化夜校”的學習外,還不放過任何一個到外地學習的機會,哪怕是上級舉辦的短期培訓,他們都要爭相去參加學習。每兩年一次的休假機會,也成了官兵到內地“充電”的黃金季節,大多數官兵的假期,幾乎都是在書店或院校度過。大學生幹部姜豐,在墨脫呆四年,利用兩次休假的機會到四川大學學習,考上了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專業的研究生。

  高科技戰爭呼喚高素質人才。隨著電腦普及部隊,墨脫官兵的求知慾望更加迫切。“墨脫文化學校”為此開辦了電腦培訓班,自學成才的二級士官李永才擔任了輔導老師,上至營長、教導員下至參謀、幹事都成了他的學生。沒有電腦,他們就用紙板模型練習指法。1998年8月,第一批由上級有關部門配發的電腦終於背進了墨脫,官兵們飯前飯後、上下班前有事沒事總要到微機室轉上幾圈。培訓班辦了幾期官兵們的熱情絲毫不減,80%的官兵達到了熟練操作和使用微機,自己研製和開發兵員管理系統、邊防管理系統等軟體,促進部隊管理。

  十年磨“筆”,墨脫官兵徹底洗刷了“陪考”的歷史。全營先後有21名官兵經過“墨脫文化夜校”培訓,考上各類軍事院校,16名戰士直接提幹、7名幹部考上研究生、300多名官兵獲得本科和大專、中專文憑,千余名官兵掌握一技之長,成為軍地兩用人才。

  孤島裏的軍人情懷

  孤島有孤島的風采,軍人有軍人的情懷。在墨脫,你能處處感受到官兵們高舉“孤島”紅旗,為了祖國和人民的利益樂於吃苦,勇於奉獻的風采。正如戰士們所説,這裡沒有硝煙炮火,卻有青春熱血的奉獻。

  由於多雄拉冰封雪裹,使墨脫每年都有四分之三以上的時間與世隔絕,成為名副其實的“高原孤島”。於是,官兵們的生活中,也就出現了許多奇聞趣事:每年開山,有的戰士一次就會收到100封書信,儘管“水過三秋”,但樂於“精神會餐”;發生重病疾病,就用“電報會診”,這邊用電報把病情傳過去,那邊把診斷結果傳回來。儘管後來西藏軍區每年都要派兩名醫生隨林芝軍分區工作組到墨脫過冬七個多月,但墨脫落後的醫療條件和設施畢竟“捉襟見肘”,相戀多年的女朋友收不到遠方的情書,誤以為變了心,當“兵哥”出現在她的面前時,她已身為人妻。機要參謀湯明輝才滿4個月的兒子身患重病夭折,年輕的妻子發來“我把兒子凍在殯儀館裏,等你回來見他最後一面”的電報,安慰想見兒子一面的丈夫。

  封閉的世界,艱苦的環境,沒有磨滅官兵們的意志反而更加激起他們戍邊衛國的光榮感、責任感和使命感。他們長年與妻子分居,沒有怨言;家中出現各種困難,仍然安心服役。15年來,該營先後有149名官兵收到家中親人病故、家中受災盼歸的電報,60多名官兵年滿30歲了還沒找到對象,他們仍然義無反顧,安心工作。

  1993年11月,文豪走進了墨脫。他執行特殊任務16次,巡邏任務37次,走訪群眾61次,足跡遍及墨脫的山山水水角焦落落,來回翻閱多雄拉山15次,走掉了31枚腳趾甲,練成了墨脫有名的“活地圖”、“邊防通”、“飛毛腿”。與他同年入伍的一些戰友有的當了正團職幹部了,他還在當營長,父母親友都勸他轉業,他怎麼也不同意。2007年7月,墨脫抗洪救災到了最緊要的關頭,家中突然傳來父親病故的電報。文豪在家中是孝子,一直想陪父親到天安門去看一看,沒想到一直忙於工作,直到父親去世也未成行,他後悔不已,傷心欲絕。戰友們都勸他回家處理父親的後事,但營裏幹部在為少,正缺人手,他深知家事國事孰親孰重,打電話托親友處理父親的後事後,仍然義無反顧地帶著戰士日夜奮戰在抗洪救災第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