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幸福蔣巷的領頭人常德盛 >

一位村支書的“大善”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26日 15:2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光明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幸福蔣巷的領頭人常德盛

    連日來,江蘇常熟蔣巷村黨支書常德盛的事跡在全國引起轟動,他44年不改初衷,一心為老百姓服務的支書路,曲折而不平凡。一個最普通的基層黨員,何以受到如此的尊重和愛戴?記者發現,崇高的人格魅力和人性光輝,是常德盛廣受愛戴的根本,而這一切都來源於他至真、至善、至美的道德追求。

  至真:咬定發展不放鬆

  常德盛的至真,表現在他44年如一日帶領村民致富,追求真理,不搶風頭,不趕浪頭。他説:“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我一生的追求就是富民強村,讓全村人過上好日子!”

  在常人眼裏,常德盛的“認真”就是“認死理”,是“傻”,但常德盛卻認為,只要對老百姓有利,他願意認這個死理、犯一些傻。

  44年來,他受過不少委屈,但他始終堅守做一名真正的共産黨員的原則。上世紀70年代,一次偶然的機會,常德盛發現一小塊沒有翻耕的稻板地裏,小麥的産量超出了深耕細作麥地收成的近20%。經過潛心研究,他決定在全村推廣“免耕法”。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免耕麥”被“上級”指責成“懶婆麥”而橫加批評。可他認準了這是對老百姓有利的事,矢志不渝堅持推廣。後來,“免耕法”以省工、節本、增産的顯著效果,先是在江蘇省被迅速推廣,後又在全國水稻三麥交叉種植地區得到了應用。

  常德盛一心幫別人建房,自家的新房卻是全村最後建的。前來幹活的泥瓦匠有心想讓常書記的生活條件好一些,就自作主張,把墻基向外延伸了三尺。

  “超了,超了!”常德盛回家用腳一量就發現了,“村幹部宅基不能超過125平方米。”他愛人俞秀英説,梁都上了,怎麼辦?常德盛斬釘截鐵地説:“鋸短!”已經上了房的木梁,硬生生鋸掉了1米長。常德盛説,縮短的是自家房樑,贏得的是群眾信賴。

  常德盛帶領蔣巷村發展工業,初期,被一個外地人騙走了200萬元,15家單位找上門來打官司。此時,有人建議他讓企業破産,但他覺得這是在利用法律賴賬,拒絕了這個規避債務的機會。雖然他為此背上了幾百萬元的債務,可他卻因此贏得了“硬漢子”、“好人品”的美名,為蔣巷村工業的發展奠定了信譽的基礎。  

    至善:與百姓心連心

  常德盛的至善,體現在他從內心裏把每一個蔣巷人都當作自己的親人,與他們平等相處,想他們所想,急他們所急。村裏人都説,常德盛有“幾個不看低”:對老人、窮人、有過失、甚至犯了罪的人都不會看低。

  44歲的韋扣英,説起常書記的好,動情之處,禁不住哽咽。她從興化嫁到了蔣巷村,1998年愛人死於上海工地,常書記得知消息後,第一時間和她一起趕赴上海處理後事。常書記一夜沒合眼,回到村裏又召集村幹部幫忙料理喪事。他安慰韋扣英:“今後你家裏的任何難事,我們都會幫你解決好。”公公去世、屋遭雷擊,厄運接踵而來,但韋扣英不僅沒有倒下,反而生活得越來越好。她把這一切歸結為“常書記一次又一次幫我解決難題。”

  “常德盛的善是一種大善”,老秘書唐渭清動情地講起這樣一件事。1980年深秋,蔣巷村老隊長臨終前有個心願,從沒拍過照的他,希望能拍一張照片留給老伴做紀念。得知這一消息,常德盛火急火燎趕到鎮裏,可照相館一聽説是給臨終的人拍照,紛紛一口回絕。情急之下,常書記找到了在鎮裏做秘書的唐渭清來拍照。可等他們匆忙趕回村裏時,老隊長已雙眼緊閉。常德盛抱起老隊長的遺體,用自己的身體支撐住,拍下了一張珍貴的照片。

  常德盛的至善不僅體現在44年來,他對鄉親“逢難必幫、逢病必探”,還在於他作為一個村支書“充滿人情味”的治理方式。

  在蔣巷村,雖然糧菜供應充足方便,但每家都有半分自留地。常德盛説,這不為吃用,主要是讓村民有一個交往、説話的地方,是為滿足農民世世代代的精神寄託。

  蔣巷村的老人,日子過得自由而愜意。他們可以和子女一起住在別墅裏,也可以和老伴住到免費的老年公寓裏;他們月月有養老費,但如果“閒不住”想幹活,村裏照樣發工資。用常德盛的話説:“只要老人們開心就好!”

  至美:舍小家顧大家

  1米6齣頭、面色黝黑、因當年跑業務出車禍而導致左眼凹陷的常德盛,從外表看不太美,但熟悉常德盛的人卻都覺得他“很美”,因為在他身上,體現出的是一名共産黨員的人格美,在物欲橫流、功利當道的今天,這種美顯得愈發珍貴。

  他從不為親人走後門。聯産承包後,親弟弟常德茂養魚,想讓常德盛打招呼,按市場價把水産賣給村裏的賓館。常德盛卻囑咐村裏:“別人的水産可以拿來賣,我兄弟的不行,否則講不清。”

  他拒絕官與財。70年代他就給自己立下“三不規矩”:不拿全村最高工資,不拿全村最高獎金,不住全村最好的房子。他當村官44年,“讓”掉的工資、獎勵、股金、銷售提成收入上億元,全部用於提高村民的福利和村級各項事業建設。

  如今,常德盛考慮更多的是如何把理想的接班人推向實質崗位,為此他又定下了新的“三不原則”:職務不搞終身制;職位不搞世襲制,不傳自家人,要培養德才兼備、群眾公認的接班人;村廠班子不搞家族制。

  村民們都知道常德盛的口頭禪:“時間多寶貴,今天多忙一點,換來鄉親們的幸福生活!”他對此的解釋是:“再小的官也是共産黨的官,當了幹部就要嚴以律己、敬業奉獻、清正廉潔,這樣在群眾中才有凝聚力、向心力和號召力,説話才有人聽,行動才有人跟,事業才能發展,人民才能幸福。”

  採訪中,提起常德盛,村民們無一例外地稱呼他為“我們的常書記”。由於日夜操勞,常德盛患上了嚴重的胃病,村民看在眼中,急在心裏。紛紛煮了米粥,讓路過的常書記暖暖胃。一碗粥,體現的是老百姓和共産黨員的親密無間。

  村民蔣阿水説:“希望我們的常書記身體永遠健康,永遠做我們的村支書,讓大夥兒的日子越來越好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