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幸福蔣巷的領頭人常德盛 >

“常德盛,我們江蘇的驕傲和自豪”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25日 17:5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幸福蔣巷的領頭人常德盛

  15日上午,省政協禮堂。剛剛從北京人民大會堂歸來的常德盛事跡報告團回到江蘇,為家鄉人民奉獻精彩。

  400多名省級機關黨員幹部,對蔣巷村的當家人常德盛並不算陌生。但是,五位報告團成員從不同角度展現的常德盛故事,完整、清晰、生動地勾畫出了常德盛全貌,人們無不為之動情,為之感慨,為之振奮。

  “常德盛,是我們江蘇的驕傲和自豪啊!”這是臺上台下的共鳴。

  “一定要把常書記故事講好”

  臺前臺後,記者獲悉報告團不少小故事。

  遠看臺上的常德盛,是永遠不變的打扮:白襯衣加黑褲子。近看才發現,常書記穿上了新皮鞋!44年來,常德盛領導蔣巷村幹部群眾創造了巨大財富,企業改制後,現在的村集體一年也有千萬元收入,可是常書記只愛穿10元一雙的土布鞋。盯着自己的新皮鞋,常德盛不好意思地對記者説,這次報告團要上北京,還要全省、全國巡迴演講,大家説我要穿精神點,代表江蘇形象呢。不過,我回去上班還是穿布鞋,習慣了,舒服。

  問老常,對着這麼多人演講,緊張嗎?老常説,不緊張,我老常經歷的場面也不少。“不過呢,就是在北京那場,講的自己不滿意,因為演講前劉雲山部長接見我們,給了我很高評價,我太激動了。我一個最基層的農村幹部,做了點應該做的本職工作,組織卻給我這麼高的榮譽,真的是心情不平靜。”不過,老常説,自己會越講越好的,既然大家需要,他一定把自己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告訴人們。

  “我們出來講常書記故事,責任重大,一定要講好”,蔣巷村黨委副書記蔣玉英這樣説。當初記者在蔣巷採訪時,這位女幹部流利的普通話和流暢的表達就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然而,士別三日,刮目相看。臺上的蔣玉英嗓音越發洪亮,表達越發到位了。原來,蔣玉英天天和另一位成員、常熟市廣播電臺主持人、記者王宏切磋演講技藝,為的就是“把我們蔣巷人對書記的感情全部表達出來”。

  又見孫啟華。他是蔣巷的養豬大戶。孫啟華為了集中精力出門講常書記故事,提前賣掉了900頭豬。時下豬肉價格一路上漲,孫啟華少賺了數萬元。“值!”孫啟華説。想想這一路,常書記如何像父親一樣幫助他這個孤兒健康成長,如何提攜他從失足青年變成養豬大戶,又如何在他女兒患白血病時提供無微不至的幫助,孫啟華覺得自己義不容辭。“還有”,他笑了,“這輩子能上人民大會堂演講,幾個人有這份光榮,這還不是常書記給的?賣900頭豬算什麼,值!”

  一堂難得的心靈凈化課

  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幹部陳思,是個漂亮時尚的“80後”。她聽説過常德盛的事跡。“説實話,有點不信,哪有這麼超脫物欲的人?是不是被拔高了?”可是,報告聽下來,她被真正感動了。“他們講的是最平常的事情和細節,可親、可敬、可信。年輕人真應該多聽聽這樣的報告,能夠凈化心靈。無論我們在哪一個工作崗位上,常德盛都是可學的。”

  聽報告過程中,記者看到坐在前排的一位女士頻頻抬手拭淚。會後一問,女士是省婦女兒童活動中心辦公室主任李軍。“他是真正為群眾辦實事,給村裏辦工廠不被理解,吃閉門羹、受委屈,還要拼命在那兒幹,這樣的人真的很了不起。”説到常德盛從不看低貧困的人、老人、外來人和犯錯的人,李軍的眼圈又再次紅了。“這麼好的報告會,每一個為民服務行業的人都應該聽聽。”

  江蘇中煙工業公司機關黨委副書記張鳳忠感慨良多。“常書記可貴之處在於,他對黨的事業堅定執着,樹立了高遠的目標。正因為他的認識起點高,才能不計個人得失,犧牲個人利益。所以,我們每一個黨員都應該在平時工作生活中提高黨員的身份意識和角色意識,始終胸懷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樹立黨員的先進形象,以此為終極追求。”

  走出會堂,省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的姚為雯和鞠培媚還在熱烈探討。姚為雯有15年黨齡,她説,常德盛的幾句話我聽得淚都下來了。一個是“蔣巷的人,順風的時候拼命幹,逆風的時候拼死幹,我老常就是拼死,也一定要打好工業翻身仗”;創辦工廠時被騙,面對債主,他説“只要我有一口氣在,一定能把你們的錢還上”,真是有責任有擔當。鞠培媚是新黨員,她説:常書記的每一個故事都讓人感動。他不僅在大事上奉獻,在一些小事上也竭盡全力為村民考慮,他是真正把老百姓的事當成自己的事。

  精神傳家,一個新的高度

  常德盛的故事,記者不陌生。整個六月,本報特派記者組多次深入蔣巷採訪。七月初,全省黨報轉載新華日報關於常德盛的系列報道,引起強烈反響。時隔近三個月,再“讀”常德盛,又有別樣感慨。

  有一份欣喜。常德盛事跡已被多次報道,但是本報記者深入挖掘的獨家素材、獨家視角、獨家解讀,不少被報告團原文引用。

  常熟市委書記王翔説,“蔣巷人最苦的年頭,從來就沒有過農閒。每天從早晨喇叭裏唱《東方紅》一直幹到晚上唱《國際歌》……在蔣巷,不少上了年紀的人腿都有點羅圈,那是青年時代挑土擔子壓出來的。人壓矮了,千畝低窪地卻硬是填高了1米多。”──常德盛帶領村民重整蔣巷大地的故事,是蔣巷發展的重要篇章,可是由於篇幅所限,記者只能儘量用最形象的語言,濃縮當時的奮鬥圖景。

  報告團成員王宏説,“我們蔣巷空氣裏都是幸福的味道。”──這是記者採訪中聽到的村民原話。幸福感是什麼?當時記者向很多村民提問,村民的回答各式各樣,一位女村民忽然不假思索從心裏冒出這樣一句很“文藝”的話,傳神,被記者原汁原味採納。

  常德盛説,有記者問,你信仰什麼?我説,我的信仰,就是牢記黨的宗旨,為人民服務。幹工作必須要全心全意,要把整個精力,要把一生,撲在那裏。這個“有記者問”,來自新華日報。本報記者組曾單獨和常德盛作了一場安靜、樸素又深入的內心對話。他所説的──要把整個精力,要把一生,撲在那裏,這樣樸素的動作,帶着他的信仰和情感,記者完全創作不出來,最後原汁原味呈現給了讀者。

  還有更多的啟迪。農業起家、工業發家、旅游旺家──這是蔣巷村發展的三部曲。隨着中宣部將常德盛作為全國重大典型組織集中宣傳,19家中央媒體和部分省市媒體推出系列重點報道,事跡報告團到大江南北巡講,正如報告團成員所言,蔣巷村的發展又步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精神傳家。什麼是理想信念,什麼是艱苦創業,什麼是無私奉獻?常德盛的精神,不僅是蔣巷的發展財富,也是江蘇的發展財富,值得久久傳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