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河南五千姓校村民被認定為成吉思汗後裔

發佈時間:2012年10月19日 07:4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方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內容摘要: 祖墳上隱秘、模糊的墓碑銘文及校氏與居住地其他居民不同的奇異風俗,讓中牟縣約5000名校(xi岬o)姓居民常為自己的身世困惑,雖然當地有校姓是蒙古人的傳言,但一直沒得到確認。校姓人口不多,除了中牟、鞏義及河北欒城外,陜西渭南市臨渭區校霍村、江蘇興化市臨城鄉校家莊也有少量校姓居民。

  校姓族源鑒定會。

  祖墳上隱秘、模糊的墓碑銘文及校氏與居住地其他居民不同的奇異風俗,讓中牟縣約5000名校(xi岬o)姓居民常為自己的身世困惑,雖然當地有校姓是蒙古人的傳言,但一直沒得到確認。而《百家姓》有504姓,也沒有校姓。

  昨日上午,來自中國社科院、中國元史學會、河南省社科院、內蒙古大學等四家機構的專家,在中牟縣召開校氏族源鑒定會,共同認定中牟校姓係元太祖成吉思汗裔孫。

  中牟有群“皇族後裔”常為身世困惑

  在中牟縣東漳東村、校莊、大洪、大衡莊、邵崗等30余村,共居住著約5000名校姓居民。雖然他們戶口簿上的戶籍顯示為漢族,但在祖輩相傳中,他們卻認為自己是來自內蒙古的“皇族後裔”。

  中牟人民廣播電臺臺長校文學已關注校姓多年,他聽上輩老人講,他們是從蒙古來的。而據1935年的中牟縣誌記載,中牟校姓來自蒙古,因為他們的遷徙和一個叫“木交王”的蒙古族高官有關。

  在中牟校姓人中,大都知道“木交王”的傳説。

  相傳朱元璋推翻元朝後,蒙古人“木交王”帶家眷逃到河南。為讓後代免遭殺戮,他讓老大跑到輝縣,老二隱居中牟,老三去了鞏義,都姓“校”。

  在東漳東村的校全勝,曾在校姓先人聚居的校崗挖出一對石獅,上面的人物形象和漢人不同。

  校文學説,他在爺字輩人家中見過大鐵弓,這和蒙古人騎馬善射的習俗相符。

  校文學説,從他們族人現在的風俗看,也頗能印證。《元王失江山》是一齣講述蒙古人失去大好江山的事,校姓人覺得是恥辱,從來不讓後代看。祖輩的傳説和遺存的風俗,讓他們常為自己的身世困惑:“如果我們不是蒙古人的後代,為啥會有這麼多傳説?如果是,又沒有更確鑿的證據。這麼多年,我們一直在尋找專家,想讓他們證明,我們究竟是不是蒙古人的後代。”

  神秘墓碑助中牟5000校姓居民認祖歸宗

  河南省社科院歷史所研究校氏族源最早的專家任崇岳説,中牟縣東漳東村南1.5公里處有校姓祖墳,迄今尚有一通清代乾隆時期的墓碑。

  墓主校秀書,乾隆時人,《中牟縣誌》有傳,立碑人是校秀書的侄孫校逢庚。因年代久遠,風雨剝蝕,字跡已漫漶不清,但多半尚可辨識,石碑上有“□元時其先藩服食邑山西洪洞縣浩繁□□□□赸在草莽冊牒淪亡各以封號記族遂□校氏厥淩□□□至□□□科校郡庠邑庠校較互見之後□莫不報捷□□□子子孫孫一見之後知校較雖異但□□□本”等殘缺不全的文字。

  從碑文中我們能捕捉到以下信息:

  第一,山西洪洞縣的校姓是元代朝廷的藩服。既然藩服的原意是指離王畿最遠的番屬,這就意味著校姓人乃是元代天潢貴胄,即成吉思汗的子孫。

  第二,“食邑山西洪洞縣”一句證明校姓係術赤之子拔都之後。

  又稱“赸在草莽,冊牒淪亡”,可知校姓原係勳貴之家,只因朝代更迭淪落為普通百姓。

  元太宗丙申年(1236年)贈賜平陽(今山西臨汾)為拔都食邑,大德九年(1305年)改為晉寧路,晉寧路轄6縣,洪洞即在其中。按照諸王可將封地再分慣例,拔都將平陽之地分給四個兒子,交通最便利、土地最肥沃的洪洞理應分給長子撒裏答。已是欽察汗國國王的撒裏答于1225年覲見憲宗蒙哥時,病逝于返途中,王位落入其叔父別兒哥手中。撒裏答信奉基督教,別兒哥信奉伊斯蘭教,兩派積怨甚深。撒裏答既死,其遺孀、子女只能前往封地洪洞縣繁衍生息。

  綜上信息可確定,校姓應為撒裏答後裔,世系為:成吉思汗—術赤—拔都—撒裏答—校姓。

  河南省鞏義也有校姓,是從河北欒城遷來的。欒城的校姓與中牟的校姓同祖同源。不同的是,中牟這一支未再遷徙,欒城這一支又有人去了河南鞏義。

  校姓人口不多,除了中牟、鞏義及河北欒城外,陜西渭南市臨渭區校霍村、江蘇興化市臨城鄉校家莊也有少量校姓居民。

  任崇岳説,過去在中國一直沒有找到術赤後裔,這次通過研究考證,終於在中原地區找到,實乃民族文化的一件幸事。

  五專家為校姓後人頒發族源認定書

  昨日上午,來自湖北、河北、江蘇、山東、陜西和河南中牟、鞏義等地的校氏後人代表近百人,齊聚中牟縣校氏族源鑒定會,當場接受了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民族學與人類學原所長杜榮坤教授,中國元史學會會長、南開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李治安,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員白翠琴,內蒙古大學歷史系教授薄音湖,河南社科院歷史所研究員任崇岳教授,共同簽名的認定書。

  通過一年多的考證,五位專家一致認定元末明初由晉寧路遷出的校姓係元太祖成吉思汗裔孫。

  杜榮坤教授告訴記者,碑文很有説服力,對於研究成吉思汗子孫史很有價值。

  鏈結

  成吉思汗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把自己的基因散播得最廣泛的男人

  成吉思汗跟他的原配妻子共生有4個兒子,即後來“四大汗國”的大汗。除此之外,成吉思汗一生中還擁有很多妻子,這些妻子來自於他統轄下的不同地區,她們為成吉思汗養育了上百個孩子。

  2006年5月31日,世界各大媒體報道了英國牛津大學的人類遺傳學教授布賴恩塞克斯通過基因鑒定發現,48歲的美國人湯姆羅賓遜和成吉思汗這兩個相隔800年的人之間存在血緣關係。塞克斯教授説:“成吉思汗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把自己的基因散播得最廣泛的男人。他把自己的Y染色體傳給幾百個子孫,這些子孫散居在他龐大帝國的各個地方,而且這些子孫都是各地的君主和貴族,他們有條件生養更多子孫。”

熱詞:

  • 欽察汗國
  • 蒙古人
  • 食邑
  • 皇族後裔
  • 拔都
  • 木交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