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多地幫扶失獨者政策遇難題 養老醫療等問題凸顯

發佈時間:2012年10月09日 15:4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一位失獨母親在念她給女兒寫的書《你曾來過》。她背後墻上挂的是女兒的畫像。攝影/尹亞飛

  救助失獨者

  “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更加襯托失獨群體晚景的淒涼,而在政府一系列“暖心”行動中,仍有諸多難題待解

  本刊特約撰稿/夏木 杜葳(發自北京 重慶)

  離中秋節不到5天,北京新希望愛心家園,陸陸續續有失獨老人從裏面出來。50多歲的潘紅,手裏提著一盒家園發放的月餅,臉上難掩一絲欣慰。

  潘紅認為,禮物並不貴重,卻意味著他們並未被忽略。

  因各種原因失去獨生子女的父母,正在進入公眾視野。為了幫扶失獨老人,北京、重慶、陜西等多省市,陸續出臺相關措施,在政策、經濟和情感多個層面,加大對失獨者的關注和幫扶,力圖解決他們面臨的生活和心理難題。

  暖心計劃

  中國有多少失獨家庭?目前尚無確切數據,但此前有國內媒體和專家推算,全國失獨家庭已超百萬,且每年新增失獨家庭7.6萬個。

  這個數字開始引發擔憂。失獨父母的暮年,將於何處安放?

  家住北京通州的劉苗的母親是失獨群體中的一員。

  4月8日,還在休婚假的劉苗突發心臟病猝死,沒有留下一句話。他的母親至今仍不敢相信,年僅25歲的兒子説沒就沒了。

  空蕩的房間內,母親翻看著劉苗的相冊,她説,“想起兒子,總有流不完的眼淚。”

  針對失獨家庭,北京已展開救助。自2008年開始,北京市政府給予死亡的獨生子女父母每人每月200元,直至其亡故。今年6月,由市政府全額出資推出的“暖心計劃”將為北京失獨父母購買養老、醫療及意外保險。2012年投保7746人。

  除了經濟上的幫扶,還有精神上的撫慰。9月20日,北京東城區建立首個失獨家庭心靈家園。街道在1500平方米的文化服務中心,為失獨家庭專門開闢心理諮詢室以及文體活動課程,還發放了包含7種險種在內的“暖心卡”,幫助他們宣泄苦悶、走出陰影。

  西城區展覽路街道3年前聯合轄區內的失獨家庭組建“新希望家園”,作為北京首家針對失獨老人的社區服務場所,他們試圖通過整合社會資源、部門聯手,共同幫助失獨者走出心理困境。

  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前理事長苗霞曾兩次赴“新希望家園”視察工作,並給予較高評價。“內置設施十分‘家庭化',為失獨老人提供做飯、休閒、娛樂等活動場所。”

  其實,扶助失獨家庭的政府行動可追溯到10年前。2001年底頒布的《中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第27條明確規定:獨生子女發生意外傷殘、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養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給予必要的幫助。

  但這個“必要的幫助”是什麼,由誰執行,怎樣實施,並未提及。那時也無全國性的政策出臺。

  直至2007年,由國家人口計生委和財政部聯合出臺《計劃生育家庭特別扶助制度》,女方年滿49周歲、失去獨生子女的父母,按照規定可以每人每月領取不低於100元的扶助金。至此,對失獨家庭的扶助政策推廣至全國。

  “政府扶助政策不斷調整、細化,説明這個群體越來越受重視。”苗霞自2002年開始,一直關注失獨者。自1988年開始從事計生工作,她對政策的變化有著切實的感受。

  救助之困

  除參照國家實行的特別扶助制度最低標準,重慶、陜西等省市已走在扶助行動的前列。

  9月19日,陜西人口計生委宣佈,自10月起,失獨農村家庭一次性補助2萬元,城鎮家庭3萬元;而失獨家庭夫婦年滿60周歲,農村每人每月可領取800元,城鎮1000元。

  在重慶,一些嘗試也在進行。2008年開始,重慶市規定凡失獨家庭女方年滿49周歲,父母雙方每人每年可領取3120元。目前,關於失獨者申請公租房、醫療保險報銷等優惠政策,重慶市計生委也已向市政府提交建議。

  此外,重慶市人口計生委相關負責人還向《中國新聞週刊》介紹,重慶市通過整合財政、稅務捐款及企業用款,設立生育關懷特別基金,不僅針對失獨家庭,而且對計劃生育問題家庭,也給予了一定的幫助。現有針對計劃生育特殊困難家庭專項資金共計3000多萬元。

  除了經濟上的幫扶,重慶還建立了真情聯誼會,並在幾年前由北碚區開始試點,通過聯誼會將失獨家庭組織在一起,開展各種活動,豐富其精神生活。

  扶助力度在逐漸提高,失獨老人仍需面臨現實困難。

  失獨之初,父母更多是心靈上的悲痛。幾年後,隨著年事漸高,養老、醫療、住房等更為迫切的現實問題逐漸凸顯。

  60歲的西安單身失獨老太高寶萍,背負著患癌女兒治病留下的17萬元外債,女兒走後,她至今仍居無定所。她告訴《中國新聞週刊》,在她身邊有十幾位失獨老人,有三成老人自己無房,或住在危房。

  是否把失獨家庭納入廉租房、公租房的考慮對象,或者提供專門的失獨養老公寓,是全國性的問題。

  另一些情景也頗讓人尷尬,年紀大一些的失獨父母入住養老院或住院治療,均需子女簽字,如果沒有,則需所在街道或工作單位提供的相關證明。據《中國新聞週刊》多方了解,大部分社區或原單位,都無承擔這項職責的部門。“這需要承擔一定責任,但是目前沒有專門對口的部門。”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社區負責人説。

  重慶市計生委曾對此做過一些嘗試,卻面臨困境。比如,養老、社區服務歸民政部門管,醫保歸衛生部門管,而住房則歸國土部門管,計生委無法單方面出臺一項政策,涵蓋失獨者的多方面需求,均需政府其他部門的配合與支持。這一問題在全國範圍存在。

  另外,失獨扶助條例還存在不夠透明、不夠細化的現象。多位失獨父母向《中國新聞週刊》表示,自己並不知道國家有針對失獨家庭的扶助金政策,所在街道辦或居委會也並未通知其領取。

  “國家出臺扶助制度之初,只在計生系統內部執行,並未向社會公開宣傳,導致某些地方基層單位及失獨家庭並不知情,未享受到優惠。”苗霞説。

  國家及各地陸續出臺的扶助政策中,均設置了年齡條件。比如女性49周歲節育期,或男性60周歲喪失勞動能力期。苗霞認為這種一刀切的分法也有不妥,“對一個48歲就無法生育的婦女,或者60歲前就喪失勞動能力的老人,他們該怎麼辦?何況,年齡介於40歲至60歲間的失獨人群,佔相當大比例。”

  失去獨子後,大部分家庭考慮繼續維持。如果年齡或經濟條件合適,有人考慮再生育或再領養。即使這樣,也將面臨新的困境。

  50多歲的陜西人張懷宇在孩子去世後的第三年,和丈夫收養了一個女嬰。奶粉費、保姆費每個月就要花掉兩千多元。她算了算:老兩口60歲時,孩子四五歲;70歲時,孩子才十幾歲。“這一生,我們是享受不到她的贍養了。這就是命。”

  失獨暮年

  孩子去世後,重慶老人陳茂虎逐漸淡離了曾經的社交圈。因為和同事、朋友聚會,他們都會談到自己的孩子,陳茂虎聽著心裏不舒服。即使有人好心相勸:沒有孩子也好,可以把精力集中到別的地方。他覺得,這種勸慰有些可笑,但也無奈。

  逐漸被社會邊緣化、標簽化,《中國新聞週刊》在接觸多位失獨者後發現,陳茂虎的孤立代表了失獨人群的普遍心理轉變。

  “對於‘失獨'這個稱謂,實際上我們也很痛苦。就像癌症病人,雖然得了病,但並不願被稱為‘癌症患者'。”陳茂虎説,這個稱謂,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心理上的傷害。

  上世紀80年代,中共中央發佈《關於控制我國人口增長問題致全體共産黨員、共青團員的公開信》,《公開信》提出為達到 “爭取在20世紀末把全國人口總數控制在12億以內”的目標,“提倡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

  數以億計的家庭響應了國家的號召。隨著時間的推移,部分家庭因故失去獨生子女,失獨成為現實問題。

  一位失獨父親説,對一個家庭來講,如果有兩個孩子,一個出事了,至少還有個替代,作為精神支柱支撐這個家。但只有一個孩子的話,如果出現不測,這個家將完全塌架。

  重慶社科院博士錢明亮表達了不同看法,他認為 “現在的問題是,這些家庭被貼上‘計生家庭'的標簽。難道有兩個孩子的家庭,就沒有風險和困難嗎?”

  面對相似的境遇和家庭風險,失獨者往往互相抱團。而類似的養老訴求,也將同病相憐的人凝聚在一起。

  “某種程度上,彼此情緒的傳染並不利於失獨者走出創傷”。錢明亮指出,群聚有時反而會加劇問題,造成心理暗示,使失獨者更加自閉,難以融入社會。

  在錢明亮看來,情感陪護的重要,並不亞於物質幫扶。“依賴子女,是欠發達國家的表現。僅靠政府,工作沒辦法做好。”

  他提倡發動民間組織,動員全社會共同幫助失獨老人。“未來,失獨者的養老問題將不再依賴單個家庭,而是建立在社會化的養老服務體系之上,以滿足老年人家政、生活照料、醫療培護、情感撫慰等多方面的需求。” (應受訪者要求,部分人名為化名)

熱詞:

  • 養老服務
  • 養老問題
  • 中國新聞週刊
  • 活動課程
  • 養兒防老
  • 公開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