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山西千座木構古建陷修繕困局 修後利用途徑單一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15日 04:5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山西長治投近4億元修繕古建築仍杯水車薪

  古建築修繕後利用途徑單一成為難題

  三大難題

  長治古建築大多分佈于大山深處,保護管理的難度和成本很大

  當前古建築的修繕成本平均超過7000元/平方米,投入巨大

  修繕專業隊伍的短缺

  民間有一句俗諺:“地下看陜西,地上看山西。”

  位於古代上黨地區的山西省長治市正應了這句民諺。在長治市周邊的農村,存在著3200多處木結構古建築。但這些原本長年有人修繕的古寺、古廟變得人去樓空、日漸衰朽。各級政府雖大力撥款修繕,但面對數量如此眾多的古建築,加之國內專業修繕人員的緊缺,一些級別較低的市級、縣級文保古建築依舊難免衰頹的命運。一面是超過7000元/平方米的修繕成本,一面是數百座文保古建築的“嗷嗷待哺”。農村古建築的修繕和利用該如何破題?成了目前擺在很多中國古老村落面前的大大問號。

  文、圖/本報特派山西長治記者武威

  6月9日,在一片斜陽的映襯下,今年40歲的張宇飛帶記者來到長治市長子縣丹朱鎮西上坊村的一座建於金代的成湯王廟。這座木結構建築始建於唐代,宋金時期重修,當時廟宇由皇家敕造,金、元時期年年有人供奉求雨,明清時期也有村民修繕、供奉,廟宇最後一次大修是在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200年來的風吹雨打後,這座廟宇只剩下屋頂已經坍塌的後殿。2007年,成湯王廟被列為長治市文物保護單位。

  張宇飛是當地國家文物保護單位法興寺、崇慶寺的文物管理所所長,受長治市文物旅遊局之邀,專程陪同記者講解當地各個古建築的破損和修繕情況。這個對古建築十分癡迷的山西漢子,看到眼前廟宇的衰頹,雙頰常常流露出哀傷的神色。

  很多古建築都年久失修

  成湯王廟坐北朝南,東西長17米,南北寬16米,面寬五間,進深六椽。走近正在修復中的成湯王廟,記者看到,偌大的屋頂上,椽子大部分已坍塌,只有幾根有些傾頹的大梁。

  張宇飛説,這樣的屋檐結構和柱子上的斜砍紋都是金代政府工程建築的標誌。但是晚清以來戰亂不斷,官方和民間的財力都非常困窘,此後再無人修繕此廟。民國時期,這裡成了當地一間學校,隨著風雨的侵蝕,廟宇逐漸破敗到如今的地步。而今為了修復,工人們在成湯王廟的整體結構上加蓋了一層防雨棚,“木結構的建築最怕雨淋,現在加蓋防雨棚,只能是暫時避免險情的加劇,現在還在等待進一步撥款搶修,預算要修復整間廟宇,需要投入400多萬元。”

  和成湯王廟相似,在長治的農村,很多古建築都遭遇年久失修的問題,這些古建築大多地處窮鄉僻壤。

  崇慶寺位於長子縣色頭鎮琚村東南紫雲山腰,其間有天王殿、地藏殿、關帝殿等建築,建築面積約為1651平方米,據寺內碑文記載,該寺創建於宋祥符九年(1016年),寺內存碑2座、宋代彩塑21尊、明代彩塑13尊,彩塑惟妙惟肖,前來勘測的國家文物局官員曾難掩激動地説,“東方的盧浮宮啊!”國務院也于1988年公佈該寺為第四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然而,據張宇飛介紹,1972年時,寺內的天王殿被用作糧庫。多年來的日曬雨淋,崇慶寺主殿的屋頂也坍塌了。2006年,國家啟動了對崇慶寺早期木結構建築的修繕工作,前後花費650萬元,歷時整整5年,直至去年10月,工程通過驗收,崇慶寺才正式對外開放。

  文保建築被當做糧庫在當時並不稀奇,作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長治縣八義鎮王母樓則被用作宿舍,如今已是衰草枯楊。

  古建築保護的另一個挑戰則是當地的經濟發展。長子縣法興寺,唐塔、宋殿,也是當地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因法興寺的原址成為採礦區,當地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將寺廟整體搬遷到現址。

  專家:民間自主工程行不通

  長達百餘年的無人看護讓古建築毀損嚴重。在抗戰時期,很多古建築遭到破壞,建築裏的一些鐵器被用來製作炮彈。據長治市文物旅遊局的一位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根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名錄,長治市共登錄不可移動文物6833處,其中木結構古建築3200多處,平順天臺庵是全國僅存的四座唐代木構建築之一,龍門寺、大雲院在全國僅存的5處五代時期木結構建築中佔有兩席,元代以前木構建築共有167處191座。

  但是,當下民間的財力、能力卻不足以修繕這些已經成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廟宇,“一座古建築如果成為文物保護單位,按照文物保護法的相關規定,就必須‘修舊如舊',現在國內有修復古建築資格的單位非常少,讓民間主動來修,實際會造成對文物原貌的嚴重破壞。”

  張宇飛也不贊成民間的自主修復:“十幾年前,在另外一個村裏,也有一個宋代的成湯王廟,當地有老百姓挖煤發了財,就想要重修廟宇,這個成湯王廟當時還沒有評為文保單位,等到我們過去看時,整個建築已經不成樣子,等於重新蓋了一間廟,這樣就根本算不上什麼文物了。”

  矛盾的是,對於文物旅遊局來説,古建築的修繕對於他們是權責不對稱的,“大部分古建築的所有權、使用權屬於所在地村集體所有,應由村集體負責古建築的日常養護和修繕。但目前許多村莊集體經濟薄弱,無力承擔古建築日常養護和搶救修繕工作。”

  只能按照輕重緩急逐年安排修繕

  儘管面前困難重重,但事實上,在文物保護方面,長治市相關部門一直加大投入。據長治市文物旅遊局介紹,過去6年來,長治市已經投入近4億元用於文物的保護。

  然而,長治古建築大多分佈于大山深處,窮鄉僻壤之間,保護管理的難度和成本很大。因此有相當數量的古建築沒能得到及時、有效的修繕。作為主事者,長治市文物旅遊局的工作人員也坦言,目前古建築修繕面臨著資金困境。他介紹説:“當前古建築的修繕成本平均超過7000元/平方米,開展修繕工程經費需求巨大,政府財力有限,只能按照輕重緩急逐年安排。”

  “另外古建築日常管護也需要經費保障,地方財力很難滿足要求。與此同時,社會資金的投入渠道也非常狹窄,依靠群眾集資,資金量有限,不足以開展整體和規範的搶救或修繕。”

  和資金缺口對應的則是“專業隊伍的短缺”。這位工作人員繼續介紹説:“國內具有文物保護測繪設計資質和施工資質的單位十分有限,熟悉地方傳統建築工藝做法的更少,而這些建築早期的建材如今變得十分稀有,價格昂貴。”

  修繕後“造血功能”難恢復

  隨著長治當地不斷地加大古建築修繕的投入,不少古建築已經得以修繕,但如今,已經修繕完工的古建築卻出現了另外一個難題。

  長治市文物旅遊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文物保護單位的利用途徑非常單一,“現在的情況是,這些古建築修復之後,大多被用作博物館、保管所或參觀遊覽場所,對於相對偏遠的文物建築,開展修繕保護後,因缺乏有效的利用,沒有旅遊、沒有進一步的資金輸入,往往被閒置下來,因此,修繕效果將不能得到長時間的保持。”

  文物旅遊局的工作人員表示,這樣的情況可能將造成一種惡性循環,因為古建築修復後缺乏“造血功能”,對於出資者並沒有相應的回報,修繕古建築的融資渠道就越來越狹窄,最後只能依靠政府進行投入。

  未來:向民間融資or申遺?

  因此,對於古建築的修復,文物旅遊局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就是“一方面政府繼續加強文物修繕的投入;另一方面積極探索文物保護單位的合理利用,增強文物單位自身‘造血功能',從而積極動員和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到文物保護中”。

  當地另一個努力的方向是申遺,長治目前正在積極推動古建築群的申遺工作。針對長治濁漳河谷地早期古建築密集,從唐至清不斷代,長治市政府還提出了濁漳河谷地打包申請世界文化遺産的計劃,並按此計劃優先安排所涉修繕項目。

  記者筆記:

  應避免好心辦壞事

  不只是長治,全國各地都有大量荒棄的古建築。這些古建築承載著時代的烙印,是歷史的記錄者,是每個朝代宗教、藝術的承載者。因此,我們只有保護這些古建築,才能為我們子孫後代留下一筆珍貴的財富。

  然而,我們看到的卻是大量用現代原料製成的倣古建築。一些利欲熏心者甚至將古老的歷史文化街區拆毀後重建,改造成了一條條假充古跡的純商業街區,這些贗品根本無法承載任何歷史和藝術,卻愈演愈烈。在農村,很多富起來的百姓按照現代的方式修建古建築,也成了好心辦壞事。

  威廉莫裏斯是現代設計史的先驅人物,他被譽為19世紀英國最傑出的博學多才的人物之一,在他撰寫的《古建築保護宣言》中,他曾慷慨激昂地説道:“為了那些還存留下來的古建築,我們懇請建築師、建築的官方監護者以及廣大民眾,我們祈求他們記住過去時代思想和社會方式已經逝去如此之多,為了所有時代和風格的建築,我們懇請並呼籲以修復的立場來進行保護……應將我們的古建築作為已經逝去的藝術、由已經逝去的方式創造的紀念物來對待,當代藝術不能對其進行破壞性的干擾。”我們文物保護法也強調“修舊如舊”的原則。

  因此,保護古建築不應商業化、現代化運作,它需要我們用一顆捍衛歷史和藝術的心去進行修復。對於很多農村古建築的保護,當前培養一批專業修復古建築的人才,才是重中之重。

熱詞:

  • 修舊如舊
  • 地藏殿
  • 利用途徑
  • 修繕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