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退休老人辦民間圖書館 為書商看店換回四庫全書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07日 08:4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湖北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湖北日報訊 圖為:汪新民的農家書屋成為村民休閒學習的場所。

  文/圖 記者陳春保 通訊員王峰

  暮春的一個下午。浠水洗馬鎮羊角橋村。汪新民急匆匆地趕往關口鎮策山村。

  頭天晚上,大女兒汪小毛打來電話,説書屋新書太少、週轉不了。

  十多年前,汪新民用120冊書辦起了浠水第一家免費書屋。

  去年,汪小毛和其他5戶村民,被汪新民發展成了第一批文化中心戶。老汪要把“連鎖書屋”開遍方圓十里八鄉。

  “給鄉親們找個看書的地方”

  那時候,老汪剛退休回到羊角橋村。在鄉親們眼中,當老師的汪新民是個文化人,想看書,找他應該沒錯。

  這倒真難住了老汪。教了幾十年書,積攢下來的都是些課本、教學資料,哪有孩子們需要的課外讀物啊?更別説農業科技方面的書了。

  老汪也知道,這些年鄉親們日子過好了,荷包暖和了,但讓他們掏錢買書、訂報,卻不大現實。眼瞅著村子裏電視機、摩托車越來越多,書籍、報刊卻成了稀罕物,老汪有點不甘心。

  辦個免費書屋。汪新民與老伴合計:讓鄉親們有個可以看書的地方;自己也可以辦一個中小學校外輔導站,幫助山裏的孩子們。

  2003年,浠水第一家免費書屋,在汪新民家裏“掛牌”。“説起來寒磣,翻箱倒櫃也就找出了120冊書。”汪新民説。書太少,老汪稱它為“知識小屋”。

  咬咬牙,擠出退休金的1/3,汪新民買回一批嶄新的圖書。為多買幾本書,他給自己立下“苛刻”規矩:家裏沒客不買菜、不買新衣服、不抽煙……

  充實書屋,汪新民拿起剪刀和筆,兩年間從100多種報紙雜誌上剪輯了兩萬餘篇、6000余萬字的資料,分偉人拾趣、天南地北、名人趣事,知識博覽等11大類裝訂成冊,塞滿了6個自製書架。

  出乎意料的是,來書屋的人並不多。汪新民把書定期給村民送上門,將孩子們叫到家裏來看書,輔導功課,給他們講故事……他相信,他可以培養鄉親們的閱讀習慣。

  慢慢的,“書屋”有了人氣,看書的人越來越多,鄰村的人也過來了。但書籍的匱乏,仍無時無刻不困擾著汪新民。

  “討書不丟人”

  人氣旺了,汪新民的苦惱也來了。

  自己只有1000多元的退休金,怎麼擠,一年也買不到多少書啊?靠雙手去剪貼,閱讀不方便,知識更新也慢。

  “別人討米、討錢,我咋就不能去討書呢?”先找熟人,他把手伸向自己曾教過的學生。汪新民一口氣發出了近百封信函,説明自己的打算和期望。很快,書籍就從全國各地陸續寄來。半年時間,“知識小屋”的藏書一下子由1000多冊增加到了5000冊,汪新民興奮地將其更名為“鄉村書院”。

  隨後,汪新民又動起縣委、縣政府和機關單位的腦筋。當時的縣委書記周勇成為老汪“討書”的第一個對象,捐贈了100多冊書。

  也有碰壁的時候。但老汪認準一個理:為農民討書,不是醜事,不丟人!在老伴顧貴娥看來,四處討書的老汪“著魔了,連命都不要了”。

  一天晚上,汪新民得到一個消息:洗馬畈村83歲老人陳幼民幾十本藏書要出手。他冒雨夜行10多裏趕到陳家時,書卻被收廢品的人買走了。問清收購人地址,老汪又急忙趕往河東村,好説歹説買下了這幾十本書。回家途中,擔心書被淋濕,老汪脫下衣服將書層層包裹起來。淩晨2點多回到家裏,老汪已從裏到外淋了個透。

  一本書,就是一個故事、一段辛酸。為北京來的書商義務守了一個星期書攤,汪新民拿到一套四庫全書。有人説他傻,他卻高興自己白撿了個寶貝。扛著30多公斤從廢品站“淘”來的書,步行20多公里回家,老伴心疼得直掉淚。他卻説:“省下的7塊錢車費,又可以買幾本書呢!”

  10年來,他討書、求書8萬餘冊,藏書很快達到10萬冊。如山的書籍,擠滿了他家狹窄的幾間瓦房。

  “讓書流動起來”

  2011年3月,北戴河。北京大學“民間圖書館與發展論壇”,71歲的汪新民應邀參會。

  這時,汪新民的“鄉村書院”已升級為村級農家書屋。此外,書屋還是省圖書館圖書流通點、縣文化館未成年人校外文化活動基地。

  媒體的報道,也讓汪新民和他的書屋成了社會關注的焦點。來自各地的捐書,源源不斷地流入羊角橋村。

  汪新民感受到了某種壓力。書屋太小,輻射的範圍有限,會浪費寶貴的圖書資源;自己和老伴年紀大了,守著那麼多書,服務不好鄉親,也會辜負捐贈者的善意。

  如何讓村級書屋延伸,讓書離鄉親們更近一些?汪新民把這個難題帶到論壇,請專家支招。

  北戴河回來,汪新民在洗馬鎮貼出“告示”:羊角橋村附近的村民,都可以申請成為“農家書屋文化中心戶”。規則是,汪新民為每個“文化中心戶”發放一個專門書櫃,並配送100本實用圖書,每月可來書屋換書兩至三次。

  “我要讓這些書像水一樣流動起來,讓更多的人得到滋潤。”汪新民説。

  女兒汪大毛在關口鎮策山村,依靠老爸開了第一家“分店”。如今,她的書屋已有五、六千冊藏書。“當年,爸爸給我的嫁粧就是書。現在每次回娘家什麼都不帶,就帶一摞書回去,再捎一摞書回來。”汪大毛説。

  愛看書的高秋芬、姜衛成也相繼成了老汪旗下的“文化中心戶”。這一年,羊角橋、官塘、杉簾門、策山等4個村相繼建起6家書屋。

  今年,又有11家農戶向汪新民提出申請。

  “讓鄉親們戶戶有書櫃”

  與人聊書,汪新民説得最多的一句話是:“富不丟豬,窮莫丟書。”他相信,書籍可以給農村、農民帶來知識,帶來希望。

  洗馬鎮官塘村養魚大戶姜小毛感受最深。2008年5月,他養的魚得了怪病,幾萬元收入眼看要泡湯,找到農家書屋求救。汪新民協助他查閱大量資料,找到良方。打那以後,他成了書屋的常客。

  養雞大戶李剛、養豬大戶周繼業……一個個農民從汪新民書屋找到致富竅門,學到種養技術。

  山多土地少的羊角橋村,養豬、養魚、養雞的多了起來。5年間,農民人均純收入翻了一番。

  最高興的是孩子們。羊角橋村學齡階段的孩子90%以上是留守兒童,有了農家書屋,孩子們就有了家。除給孩子們提供豐富的圖書外,汪新民還將書屋當作校外輔導站,舉辦安全教育講座、小提琴表演等活動,豐富孩子們的課外生活。

熱詞:

  • 汪新民
  • 書屋
  • 留守兒童
  • 四庫全書
  • 書商
  • 回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