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沈星曾牽掛給父母蓋新房(圖)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23日 13:2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齊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鄉親眼中的沈星小時候聽話能幹,長大後有主見

  ◎高考時一心報軍校,説要當一輩子軍人

  5月19日,在新躍村村口已經挂好了悼念的條幅和鮮花,準備迎接英雄家人的歸來。

  兒時生活

  安靜懂事,沈星的脾氣最像母親

  只要提起沈星的名字,整個新躍村的村民都會豎起大拇指説:“這個娃太懂事了,老沈家的兩個娃都出息的很,沈星絕對算得上村子裏最優秀的。”新躍村有個“百事通”叫張行道,今年63歲的他被村民稱作張老爺子。因為有文化又熱心腸,村子裏張家長李家短的,他都能給説明白,想要打聽點事兒,找張老爺子準沒錯。

  對於張行道來説,進沈家的大門就像進自家大門一樣,平時閒來無事,他就喜歡去沈家同沈星的父親沈希望在院子裏喝喝茶、磨磨嘴皮子。“對老沈一家,我絕對是個常客。我們兩家是鄰居,沒事就到他們家的大院子去坐坐,打發時間唄。”在張老爺子看來,沈星從小就是個十分聽話的孩子,與他哥哥不同,哥哥沈毅的性格更像他們的父親,而沈星隨母親。

  “要説孩子的脾氣,教育佔一半,天生佔一半,總之,我是這樣認為的。星(沈星)的脾氣和他母親就是一個模子裏倒出來的,一點大動靜沒有,特別會看眼色。”張老爺子還回憶説,記得有一次去老沈家串門,那時沈星剛上二年級,小娃子看見他來了,不等張老爺子進門就從屋裏搬來了小凳子。張老爺子回憶沈星當時的話:“張叔又來了,快來坐。爹、娘出去了,一會兒就回來,您先在這兒坐坐,我去給您衝個水。”

  “這麼小的年紀就這麼懂事,俺們村怕是找不出第二個來。”在張行道眼裏,沈星之所以懂事,與兩件事密不可分:首先是家教嚴格,這多半歸功於他的奶奶孫榮卿(音);其次是因為家境的貧寒。“老沈家窮,除了家裏養的幾頭豬和家裏的地,他們幾乎沒有什麼收入,要不是因為沈星六個姑姑的接濟,沈家兩個娃娃上學都是問題。”張行道説,在他的印象裏,沈星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寫作業,然後就是幫家裏做農活和家務,雖然和他差不多大的孩子都在街上玩,但是沈星卻沒有這個機會。據張行道説,和沈星同年出生的孩子很少,同齡的孩子全村也沒幾個,這也是沒人和他玩的原因之一。

  “沈星捨己為人勇救落水兒童,在我們看來這一點都不奇怪。”5月17日至19日,記者在西安市閻良區新躍村走訪中發現,沈星鄉親們口中説到最多的就是這句話。為什麼沈星的見義勇為在村民們看來理所當然?為什麼一個在學校裏並沒有什麼棱角的普通關中娃能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通過鄉親們對沈星生活中點滴小事的回憶,讓我們重新認識一下沈星成長的一些生活腳印。

  成績優秀,奶奶對他的影響最大

  要説在沈星成長路上對他影響最大的人,就不得不説説他的奶奶孫榮卿(音)。村裏人已經記不清沈星的奶奶到底生於1901年還是1902年了,不過她在當時絕對算得上是全村的大學究。據新躍村鳳中組村民段愛光回憶,孫榮卿小時候曾就讀于閻良區的英國教會學校,從小學習英語、數學、文學等學科,用段愛光的説法:她絕對算是娘家社教村(當時為福音村)當時衝破封建枷鎖的第一人。嚴格的教會學校塑造了孫榮卿內斂、嚴謹的性格,當然,這種性格也被她帶到了家庭當中。

  “我記得沈星小時候,他的奶奶每天都會檢查、輔導他的學習,曾經當過老師的孫榮卿教起沈星來自然方法得當。”在段愛光的回憶中,她清楚地記得有一次去沈星家時,碰上孫榮卿正在檢查沈星的英語學習情況。“星啊,今天的英語學的怎麼樣了?”孫榮卿問。剛寫完單詞的沈星忙回答:“都記熟、背過了。”奶奶孫榮卿接著説:“那你背給我聽聽,我要看看你發音和口型對不對,總學些啞巴英語可不行。”

  段愛光説:“像我們這些鄉下人,別説是英語,就連大字都認不了幾個,何況發音和口型呢。”由此看來,沈星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的秘密之一就在於此。沈星奶奶不僅教育沈星學習,更多的是教育他如何做人。

  家境貧寒,最盼望去三姑家吃飯

  沈星的大娘陳彩琴回憶説,沈星的家庭條件在整個新躍村算是數得著的,當然是從後往前數。“別看他們家的房子比別人家大,那多半都是不能住人的。要不是他(沈星)的六個姑姑每月輪流給家裏寄錢,沈星家的生活可能更拮據。”陳彩琴説。

  沈星的六個姑姑都是大學生,畢業後工作都不錯,但成家以後的居住地都離開了閻良區,所以,照顧母親孫榮卿生活的擔子就落在了沈希望的身上。陳彩琴説:“他(沈星)的六個姑姑中,數老三沈淑靜離開最晚,她先是去了渭南,後來才到咸陽定居。沈星也與她的關係最為密切。”

  沈星小的時候,沈淑靜就非常疼愛他,時不時的就來娘家看看母親和沈星。後來沈淑靜去了渭南,距離閻良大約50公里遠,沈星與三姑見面的機會也就變少了。

  陳彩琴説,沈星一年裏最盼望的就是寒暑假去他三姑家,這不僅因為三姑沈淑靜家離閻良最近,更是因為每次去了那沈星都能吃上可口的飯菜。雖然每次去三姑沈淑靜家裏,他也只能住個兩三天,但是他很開心,因為姑姑做的飯是平時沈星在家裏根本吃不到的。

  忙著幹活,最快樂是跟堂哥抓魚

  在不少鄉親的回憶裏,沈星的童年都是在干家務和農活中度過的,為了給父母減輕負擔,他從小就幫著大人扛起了家裏的擔子。可以説,在沈星的童年中像別人家的孩子一樣玩耍是最為奢望的。由於沈星的堂哥沈凱並不在閻良區居住,記者通過電話採訪了他。

  “我帶他出去玩的次數不多,卻能感覺到那是他玩得最開心的時候。”沈凱回憶起曾經帶沈星、沈毅哥倆去河邊抓魚時説,自己大他倆不少。當時他從家裏騎了父親的自行車,前面坐著沈星後面坐著沈毅,去清河撈魚。“去清河的路不好走,騎累了我就讓沈毅下車跟著,我推著沈星在前面走。”據沈凱回憶,清河裏也沒什麼大魚,能撈上來的都是些小魚苗,三個人忙活一天也就能抓一罐頭瓶。沈星年齡最小,通常只能給兩個哥哥打下手。每次回來,他們抓的魚沈星都能養活很久。“我奶奶的家教是不許我們把抓來的魚糟蹋了,她經常教導我們對待任何動物都要有愛心。”沈凱説。

  沈凱不僅帶著沈星哥倆去河邊抓魚,還曾帶著沈星上街賣“棒棒糖”。沈凱所説的棒棒糖其實就是用玉米加工製作的管狀食品,濰坊有些地方叫玉米棍。“那東西在當時批發3分錢一根,我去學校賣5分錢。因為沈星聽話也不亂跑,我就喜歡帶著他去。”沈凱回憶説,雖然最後賣玉米棍的計劃折了本錢,不過讓沈星大飽了口福。那一袋玉米棍最後賣剩下近一半,他全讓沈星和他哥吃了。“這件事也算得上沈星很快樂的事情了。不過在帶他出去賣棒棒糖時,我發現沈星算賬算得特別快。”沈凱説。

  都説沈星既老實又聽話,可這樣本分的孩子也有犯錯的時候。據沈凱回憶,他最後一次帶沈星哥倆去清河抓魚時,由於哥仨貪玩,直到天黑才回家,錯過了吃晚飯的時間。晚飯對於沈星的奶奶來説是一件極為正式的事情。當哥仨剛進家門時,還沒等沈希望發火,孫榮卿就先把孫子們喊過去教訓了一番。“奶奶訓人一不打二不罵,但是她説的話比打罵還管用。從那以後,沈星再也沒天黑以後回家。”沈凱説,“在我印象中,沈星也就犯了這一次錯。”

  ◎夥伴回憶 説不愛玩那是假話

  “要説沈星小時候只愛學習不愛玩那都是假話,我們倆從小學到初中都是同學,私下裏也是好兄弟。哪有不愛玩的孩子,只不過沈星的情況特殊一點。”袁斌回憶沈星時如是説。

  袁斌與沈星同齡,如今已是6歲孩子的父親了,談起他與沈星小時候的往事,袁斌感慨良多:“沈星能救人我不感到奇怪,要説沈星生來就是個完人,我絕對不同意,他是在生活中一步步歷練成這樣的。”

  小學時的沈星是個內向的孩子,除了與袁斌和袁永昌交情好一點外幾乎沒有別的朋友。“當時我們班裏學生的年齡差距很大,有1978年的,也有1982年的,像我們1981年的孩子沒幾個。”袁斌説,那個年代,孩子沒有什麼高級的玩具,放學後大多就是拍個卡片、摔個寶,“其實沈星也愛玩,但他最多就是看看我們和別的孩子玩,然後就默默地走了。”

  袁斌説,把沈星與其他孩子阻隔開的就是一個“窮”字,因為要想和別的小朋友玩贏卡片的遊戲,首先要買來卡片,有了資本才能去贏別人的。沈星肯定買不起,因為他的口袋從來都沒有裝過錢。那時候,小孩子會因為沈星只會看別人玩,自己卻從來不買而嘲笑他,時間長了,沈星也就變的“不合群”了。“摔寶也是一樣,那時候我們都是撕本子紙疊那玩意兒。因為沈星的本子都是要正反面用的,疊了寶,他就沒本子寫作業了。”袁斌説,只要牽扯到花錢或浪費學習用品的娛樂,都看不到沈星的身影。

  因寫字不好被扣分

  在袁斌的記憶中,初中時期自己與袁永昌和沈星的關係最好,每當班裏有同學嘲笑沈星家窮的時候,袁斌和袁永昌都第一時間站出來進行回擊。“沈星老實得很,人家笑話他他也不會還嘴,要不是因為學習好,沈星在班裏就更沒地位了。不過説到學習,我倒是想起一件很有意思的事。”袁斌説,“記得那是我們上小學三年級時的事情了,沈星學習好,其中數學尤為突出,至少在我的印象中,除了100分就是99分。但是有次他的數學考了99.5分,還受到了老師的批評。那是一個週六的上午,前一天下午我們剛經歷了一場小小的數學測試。這種考試沈星從來都是100分,但那一次他的卷子發下來,一個錯號都沒有卻沒得滿分。”

  袁斌説:“沈星靦腆,我看了他的卷子後就在班上問老師,‘沈星的試卷全都對了,為什麼沒得100分呢?'當時的數學老師説,‘他的考題的確全部都答對了,但就是因為書寫太不工整,我特意給他扣去了0.5分的卷面分。'老師轉過身對沈星説,‘沈星啊,你這筆字確實該好好練練了呀'。”

  據了解,這個曾經為督促沈星好好練字而扣去他0.5分卷面分的數學老師就是今天閻良二小的校長馮華瑞。據袁斌回憶,馮華瑞的良苦用心卻也沒有改變沈星的字體,直到上中學時,時任班級數學課代表的沈星,就因為自己的字寫得不好,老師讓他上黑板為同學抄題的時候,他都要拜託兄弟袁永昌為其代勞。

  日記裏寫不出樂事

  袁斌説,沈星還曾經因為寫日記被老師批評過。在小學時,閻良二小的語文老師開始要求學生們每天回家都要堅持寫日記,寫些快樂、高興的事,目的是鍛鍊學生們的記敘文寫作能力。可是有一天,老師卻在班上念了這樣一篇日記,全文如下:某年某月某日,晴,我今天玩得很高興。

  其實對於一個小學生來説,這樣寫倒也沒什麼太大的問題,可讓老師感到意外的是,這樣的日記在沈星的日記本上一連出現了一個星期,而且除了日期不同外,別的內容都一樣。為此,語文老師當眾批評了沈星。

  “這是我印象中老師第二次批評他。”袁斌繼續説,“其實他這麼寫日記我倒是很能理解,因為沈星放學後和我們玩不到一起,回家寫完作業就要幫著家裏幹農活,他根本沒有娛樂,更別提在日記裏寫什麼快樂、開心的事了。”

  袁斌感慨地説,那個年代裏,雖然家家戶戶都沒錢,不過對於窮人,大家多多少少也會有些小瞧。沈星整天穿著帶補丁的衣服、褲子去學校,大家在心理上總會對他産生或多或少的距離。寫完作業後,沈星去撿瓜皮回家喂豬,拿著一袋子瓜皮的沈星都不敢在村前的大路上走,怕有同學看見了會笑話他。“所以説,那是些沒有什麼開心的事、沒有任何娛樂的日子,沈星才會寫出那樣的日記。這件事也是我以後才想通的。”袁斌説。

  ◎志向心願 填報志願時一心選軍校

  沈星辦事果敢的性格是從高中開始養成的。在採訪的眾多村民及沈星的老師中,大多數人對他初中時期的評價是“這孩子性格溫和,脾氣慢悠悠的”。不過高中的沈星變化卻很大,不僅有主見,出手還麻利。

  段愛光説:“別的我不知道,就拿他(沈星)高考完了填報志願這件事説,這孩子還真大膽。”據她回憶,記得那是8月份的一天,沈星的父親沈希望來她家串門,段愛光見沈星沒來便問:“沈星怎麼沒來?”沈希望説:“他在家填報志願呢。”“孩子填志願這麼大的事你也不在家幫著琢磨琢磨。”段愛光説。誰知沈希望説:“咱不管他,他自己想填哪就填哪。只知道他想報考軍校。”其實段愛光知道,軍校都難考的很,即便是考上了,軍校的生活也不像普通大學那樣輕鬆。“你怎麼能讓孩子去軍校,還嫌平時受苦沒受夠。”段愛光半開玩笑地説。

  過了兩天,沈星來段愛光家串門時告訴她,自己已經填報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交通學院,段愛光雖然不是很了解這所軍校,不過她認為,只要帶著“中國人民解放軍”這幾個字的學校都很難考,“星啊,這個學校難考的很,離家又那麼遠,你咋報那裏啊?”沈星説:“我就是想去軍校,填報志願時我腦子裏第一個就想起這個軍校的名字,我就寫上了,我就想一輩子當個軍人。”

  打算今年給父母蓋新房

  在與村裏人的聊天中記者得知,原本沈星準備今年回來把家裏的老房子拆了,蓋上寬敞的新房給父母住,可是這成了他永遠兌現不了的承諾。

  沈星家的院子中央有座幾百平方米的房子,房子雖大,卻給沈家的生活提供不了多少幫助。院子中央的大房子有一大一小兩扇門,大門裏面曾經是生産隊的庫房,如今只堆了些雜物,小門的後面才是沈星一家的住處。昏暗的屋內沒有幾件

  像樣的傢具,一張大床和一個大衣櫃算是比較值錢的物件,西南角的一張桌子上放著燃氣灶,鍋上堆積了厚厚的塵土。

  房屋東面的院墻去年倒塌了,但由於窮困,沈家沒有錢來修繕這面東墻,院子裏沒鋪設水泥的地方雜草叢生,只有在沈家二老打理的小菜園子裏依稀能看出主人勞作的痕跡,就在這樣的房子裏,沈星的父母一住就是幾十年。從小在這裡長大的沈星不願看到父母整天在這樣的屋子裏受苦。張老爺子説,沈星這孩子的確懂事,聽説今年沈星回來就要給家裏重新蓋幾間像樣的屋子,村裏人都為沈家出了這麼一個有出息的兒子感到驕傲,“沒想到啊,沈希望整天盼著兒子回來蓋房,現在卻發生了這樣的事情”。

熱詞:

  • 沈星
  • 英雄
  • 戰士
  • 中國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