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調查稱北京醫院各自推就醫卡 不通用成患者負擔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26日 04:5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京華時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北京市醫管局本月中旬曾表示,將在本市22家醫院推廣“京醫通卡”。這一消息一經發佈,即引起市民關注。一系列疑問也隨之而來:患者持“就醫卡”的數量是否可以減少?持卡就醫何時能實現“一卡通”,真正方便患者就醫?某三甲醫院一位不願具名的負責人表示,不論是什麼卡,以目前看來,都不能代替醫院各自的診療卡,有些甚至需要診療卡、就醫卡、醫保卡3卡並用。

  現狀

  一家3口人7張就診卡

  到一家醫院看病要先辦張就診卡,到另一家還要再辦一張,每名居民手裏的就診卡越“攢”越多。與衛生部提出的“全國健康一卡通”目標相比,目前,患者在本市就診時首先需要辦理各醫院自己的就診卡,同時,醫保患者須持醫保卡實時結算。此外,還有京醫通卡、銀醫卡等名目繁多的功能卡可以“提供方便”,患者僅在一家就醫就須持2至3張卡的情況相當普遍。本市從2003年起開始推行實名制就診,建設就診信息管理系統,自此各大醫院開始陸續推出實名就診卡,旨在免去掛號、繳費時文字錄入的麻煩。但一院一卡的規定讓許多市民深感不便,有的家庭甚至成為“集卡大戶”。

  豐台區劉家窯的王女士一家3口共有7張就診卡。2007年,夫妻倆在東四附近居住時,為方便就醫,各自辦理了1張北大醫院的就診卡;2010年,王女士的丈夫眼睛出現問題,到同仁醫院看病辦了1張卡;同年,王女士到口腔醫院看牙病,辦卡1張。搬到豐臺居住後,他們一家3口又在友誼醫院各辦卡1張。

  近年來,隨著附近社區醫院的發展,王女士看個小病都去找社區醫生,之前辦的7張就醫卡被“束之高閣”,“有的醫院辦卡還收10塊錢押金,雖然不去也沒退,省得去時再辦,麻煩,今後等我們歲數大了,是不是就能集齊各醫院的卡了”,王女士説。她笑言,各大醫院各具特色專科,自家的就診卡會越來越多。

  絕大多數大醫院看病必須辦卡,否則無法做檢查、開藥,其中部分就診卡可以預存費用,做檢查、交藥費直接劃取;有的只在掛號和取藥時刷一下做記錄。根據各大醫院官網提供的消息,市屬21家三級醫院中,只有首都兒科研究所及小湯山醫院沒有辦卡的限制。

  問題一

  一次性辦卡用完後就丟

  家住頤和園附近的田小姐,兩年前,她和朋友在王府井吃飯時突發胃病,當即去協和醫院看急診,辦理了1張就診卡。“只用了那一次。”田小姐説,因家住得遠,自那以後,她再也沒去過協和醫院。田小姐認為,一次性的就診卡“很浪費”,無異於雞肋。

  像田小姐這樣極少就診,卻“被辦卡”的情況並不鮮見,部分醫院的門急診大廳的角落或垃圾桶內多處可見丟棄的就診卡。

  積水潭醫院工作人員説,首次就醫患者,需在掛號同時辦理就診卡。該卡不需押金,患者完成本次就診後,無需退卡。凡是辦過卡的患者,醫院信息系統可以查到,患者可保留卡片,下次就診再用。一院一卡,無論是患者還是醫院都感到了不便。

  問題二

  同醫院看病卡不能通用

  一院一卡已讓患者“覺得不便”,但部分醫院一院多卡的情況更讓人頭疼。位於崇文門的同仁醫院又分為東西院區,雖然兩個院區隔街“面對面”,但看不同院區的專家時卻須辦理不同院區的就診卡。

  記者在同仁醫院西院區以喉嚨不適為由,想挂一耳鼻喉科的專家號時,工作人員表示需先交納10元辦卡押金後方可掛號。但當記者持該卡前往醫院東院區想就屈光問題掛號時,卻被告知西院區的就診卡不能在東院區使用,需再辦一張該院區的就診卡,與西院區一樣,還需再繳納10元錢押金。

  即使持兩張就診卡也不能在醫院實現“通用”,在同仁醫院西院區的驗光配鏡中心進行驗光配鏡的患者,還需再辦理一張藍綠色的視光信息卡。這意味著,如果一名患者屈光不正並伴有耳鼻喉問題,且還想新配一副眼鏡,在同仁醫院就診,就需辦3張就診卡。

  問題三

  不辦儲值卡恐被晾一邊

  據了解,市醫管局即將推出的“京醫通卡”,將首先在朝陽醫院等22家醫院試點,患者持該卡可在22家醫院通用掛號、看病、拿藥、繳費,並可在分診臺實時結算。非醫保患者可在這些醫院中的任何一家辦理該卡,在卡中預存一定數量的現金後,可享受先診療、後結算的便利。

  作為試點之一的朝陽醫院此前已開通“銀醫卡”,與京醫通卡功能相似,用銀醫卡除可在銀行自助終端預約掛號之外,還可“先診療,後繳費”。朝陽醫院銀醫卡領卡協議上有這樣3條規定,一、院方可不經患者輸入密碼扣劃相關費用;二、就診結束24小時內必須交費,否則院方可強制結算;三、該卡預付賬戶充值最低金額為100元。該卡原計劃與中行、建行等另三家銀行啟用,但目前還未實施。很多患者表示,對銀行和醫院合作的刷卡業務“不了解”、“不放心”。

  問題四

  綁定銀行卡只能一人用

  去年,為方便患者就醫,301醫院去年推出銀醫合作服務模式,即患者可以將該院的就診卡與自己的銀行卡綁定,方便預約、掛號及檢查等服務時的繳費。

  作為國內技術設備一流的三甲醫院,301醫院每天門診量過萬人次。在自助掛號機前的告示上寫著:“首次來我院就診的醫保患者,需先到窗口進行醫療卡和社保卡的綁定”,這讓不少首診患者打消了圖方便的念頭,只得回到窗口前的排隊長龍中。

  記者還了解到,通過銀醫渠道預約掛號必須實名制,很難為家裏的老人和孩子掛號。同時,因其只能適用於中、農、工、建四大銀行的客戶,其他銀行持卡人仍不能享受此服務。

  “國家有規定,就診卡不收費,很多患者,尤其是外地患者看完病,覺得再排隊退卡太麻煩,隨手就把卡扔了。醫院每天新發卡及補辦卡七八百張,一年累計近30萬張,成本都由醫院承擔,對醫院來説,是一種資源浪費。對有多家醫院就醫經歷的患者來説也很不方便。”北大附屬某三級醫院一負責人説。

  “就診卡應該隨身帶著,以防在外面突然不舒服的話去醫院就能用,可是這麼一堆卡不可能都放在包裏。要是無論去哪家醫院看病都能用一張卡就好了。”年過七旬的市民郭先生説。

  “我有醫保,平時也不用銀行卡,京醫通卡、銀醫卡對我沒什麼用。”李先生説。相反,他擔心,隨著各種儲值功能卡的啟用,醫院在預約掛號、結算時會有“歧視”,優先持卡者,無卡者會被“晾在一邊”。

  “以前看病都跟打仗似的,用銀行卡確實方便了不少。”家住魯谷社區的溫女士説。但是,該服務只適用於銀行卡持卡人,她的老母親上周突發疾病,想用女兒的銀行卡掛號卻被告知不可以,還需排隊人工掛號。

  追訪

  醫院各自為政一卡通陷困局

  緣何各家醫院就診卡各自為政?一不願透露姓名的某三甲醫院相關負責人表示,各大醫院目前使用的信息化系統相對獨立,僅院內的醫生工作站、檢查科室、劃價部門、藥房等實現信息互通,記錄患者在院內的診療情況和用藥記錄,而不能實現各大醫院間的信息共享。而不論是銀醫卡、還是京醫通卡,只具有儲值繳費功能,最多能預約掛號,雖然可在一定程度上方便患者就醫,減少排隊時間,但在目前情況下,尚不能取代有詳細就診信息的診療卡。這意味著,即使開通銀醫卡或京醫通卡的醫院,患者也不能減少辦就診卡的環節,且如欲享受稍便捷的繳費服務,至少需持兩張卡。

  對話

  “京醫通卡”仍無法解決問題

  昨天,記者就目前各大醫院就醫卡“各自為政”和京醫通卡、銀醫卡等多卡並存的現狀採訪了北京市醫管局相關負責人。

  記者:目前各醫院已有就診卡和醫保卡,為何還要啟用醫通卡?

  醫管局:醫通卡主要是為了方便非醫保患者,鋻於目前本市各大醫院都已有了醫生工作站,可以在醫院內實現檢查、化驗、繳費等信息聯網互通功能,憑藉醫通卡的儲值功能,患者可以在醫院內進行多次檢查等服務,完成一次診療過程時結算,避免了重復劃價、繳費的排隊等待。

  記者:京醫通卡是否能取代醫院的就診卡?

  醫管局:醫通卡目前正在友誼醫院等4家醫院試點,待功能進一步完善後,將在22家市屬醫院推廣使用。醫通卡將和醫院就診卡並行使用,不強制患者辦理,希望逐步替代就診卡,但這需要一個完善和患者認可的過程。因醫通卡無社保卡的功能,醫保患者暫不能使用。

  記者:對目前本市就診環節中,必須辦理各醫院就診卡為前提的情況下,推出各種功能卡還不能相互取代,是否給患者帶來不便?

  醫管局:目前來説確實有點不方便,希望隨著信息系統的完善,能夠推出市級層面的“就醫一卡通”,減少患者重復辦卡的負擔。

  記者:銀行卡結算,是否會對賬戶安全産生影響?

  醫管局:京醫通卡和醫保都是與北京銀行合作,銀行在管理賬戶安全等方面經驗豐富,患者可以放心。

熱詞:

  • 北京醫院
  • 就醫卡
  • 患者
  • 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