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校園充斥灰色童謠:小鳥説你為什麼背起炸藥包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23日 04:1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江蘇南京的一年級小學生跟著老師學唱兒歌。郎從柳攝

河南濟源的小學生展示自製的安全教育童謠。呂劍平攝

中小學生中流行“另類童謠”。謝正軍繪

  從早些年傳唱的“小鳥説,早早早,你為什麼背起炸藥包”,到近來作業本上悄然出現的“人生目標:向錢看,向厚賺”等“潮人語錄”,校園童謠正在發生著一種值得關注的變化。

  童言無忌,這些聽起來“很酷”的灰色童謠,在孩子們以之取樂、釋放壓力、彰顯個性的同時,也傳遞著消極、偏激、暴力和拜金主義等不健康的東西。青少年的人生觀、價值觀尚未成熟,可塑性極強,在他們成長的關鍵時期,這些童謠如同大氣中的PM2.5,在不經意間,污染著校園環境,侵蝕著孩子心靈。

  校園,灰色童謠為何“繁榮”

  孩子宣泄不滿、排遣壓力的途徑

  今年35歲的王女士是北京市的白領,常和朋友用手機短信交流“段子”,因為新奇、好玩,“搞怪”的話成為枯燥平淡生活的調味品。但自從發現上小學的兒子作業本上印著“有錢人終成眷屬”、“我不是個隨便的人,隨便起來不是人”後,她便不那麼“淡定”了。王女士在兒子學校附近的小賣部轉了轉,發現印著新奇語錄的本子深受孩子歡迎,被認為“很有個性”,如果看不懂這種“潮人潮語”,會被同學們視為“老土”。“孩子這麼小,如果受到不良影響怎麼辦?” 雖然“勒令”兒子換了本子,王女士依舊感到不安和擔憂。

  “在我心中,老師最兇,晚上補課到九十點鐘;回到家裏,老媽最兇,盯著作業從不放鬆;父母不在,數我最兇,拳打腳踢發泄一通……”這首被改編的《真心英雄》,不少孩子唱得聲情並茂。繁重的課業負擔,嚴苛的老師家長,是灰色童謠不變的主題和攻擊的靶心。比如“作業最多的人是我,書包最重的人是我,每天起得最早的睡得最晚的,是我是我還是我……”

  童謠的調侃、幽默,實際上反映了學生內心的無奈。“一個10歲的孩子,每天家庭作業熬到晚上9點多,週末還要參加不同的輔導班,孩子們經常挂在嘴邊的字就是‘累’和‘煩",一位小學老師説。升學考試壓力沉重,校園中又沒有相應的釋放渠道,童謠就成了孩子們宣泄不滿、排遣壓抑情緒的途徑。另外,除了上課就是考試的學習生活,也會讓活潑好動的孩子感到枯燥乏味,這樣一來,搞怪、好玩、順口的童謠流行起來就不足為奇。“灰色童謠反映了孩子壓力較大,不太善於正面發泄,就用這種方式消消氣。大家哄然一笑,很是開心,這和成人的需求一樣。”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首席教育專家、“知心姐姐”盧勤分析道。

  “某女生找老公要求:要帥氣,要有權,要有錢……請回答你會對她説什麼?”這樣一串讓人哭笑不得的文字,竟然印在擺放于文具櫃臺的作業本上。不知何時,“寧願坐在寶馬裏哭,也不願坐在單車上笑”的拜金主義,也悄悄潛入校園。灰色童謠的出現,儘管有教育滯後、兒童社會化加快等諸多因素,但社會環境的影響不容忽視。因為校園永遠都不是一塊與世隔絕的凈土,而恰恰是社會的一面鏡子。“明星取代了模範,美女擠走了學者,緋聞代替了事實,娛樂覆蓋了文化”,在大眾文化越來越娛樂化的今天,我們的大人們不能一邊編寫轉發著不良手機段子,一邊責怪孩子們心靈“不純潔”。

  德育用什麼佔據孩子心靈

  讓有意義的東西變得有意思

  “灰色童謠中的那些話,如果説得多了,可能就會成為孩子的人生哲學,尤其是在他們性格、人生觀未定型的時候。”盧勤説:“小時候記住的事可能會影響一生,孩子心中的英雄、榜樣及信條非常重要。”

  總體來看,目前我國校園文化的主流積極、健康、向上,但帶有“亞文化”性質的灰色童謠絲毫不容忽視。如何讓孩子們遠離瀰漫著負面情緒的灰色童謠,回到陽光燦爛的軌道上來?有人建議,對“異味”童謠圍追堵截,禁止傳唱;也有人認為,童言無忌,要維護兒童説話的權利。

  其實,一味地“堵”不能根治問題,沒有原則地“放”更不行。也許《除草與種莊稼》的寓言可以給人以啟迪:一位哲學家把弟子帶到曠野中,詢問如何才能除掉雜草,弟子們有的説用火燒,有的説連根拔,可付諸實踐總是收效甚微。一年之後,弟子們驚訝地發現,原來雜草叢生的地方長滿了穀子,雜草早已不見了,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除掉雜草的最好辦法是在上面種上莊稼。

  心靈的“雜草”也是如此,面對“野火燒不盡”的灰色童謠,只有在孩子心田裏種上美好的“莊稼”,讓美德佔據孩子心靈,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就像孩子手裏拿著東西,硬要是要不過來的,這是孩子的天性。只有拿好東西跟他換,孩子才會放手不好的東西。”盧勤説。

  可是,什麼才是真正好的東西呢?曾有人士反思灰色童謠之弊,號召孩子們投入創作,並按成人標準選出其中佳作,以為大功告成。沒想到,這些硬“擠”出來的應景之作讓孩子大皺眉頭,沒人喜歡,很快便銷聲匿跡。問題究竟出在哪?

  這樣的一幕並不罕見。莊嚴隆重的禮堂中,“向某某學習”的動員大會正在召開,孩子們正襟危坐,聽著大人們講著“要在學校掀起學習英雄的高潮”。接著,一位學生代表上臺慷慨陳詞,表明決心。最後,孩子們排起長龍在活動橫幅上簽名……活動結束了,隆重熱烈的場面,激動人心的口號,新聞媒體的宣傳,讓人以為德育效果很不錯。可私底下悄悄問幾個孩子,孩子們卻覺得“枯燥乏味”,“不來又不行,不然就會被扣上不參加集體活動、不求上進的帽子”。原來,一廂情願的德育方式,叩不開孩子的心扉。

  “今天要影響這些孩子,首先要符合今天孩子的需求。童年就要有充滿童趣的東西,這是小孩的天性,不讓小孩覺得好玩,他能喜歡嗎?”盧勤指出,“現在的關鍵問題是,讓有意義的東西變得有意思。”

  對策,兒童文化如何發力

  好的校園就是一部多彩教科書

  “小老鼠,上燈臺,偷油吃,下不來,嘰裏咕嚕滾下來……”這首傳唱至今的童謠,也許沒有多少主旋律意味,但因其妙趣橫生、朗朗上口,深受孩子喜愛。近年來,我國童謠創作隊伍日漸萎縮,“小老鼠”這樣能夠廣為流傳的童謠難得再見,一些説教意味過濃、缺少童趣的童謠常常“有意義”而“沒意思”,很難流傳。

  優秀童謠的匱乏為灰色童謠提供了生長空間,因為想象力豐富的孩子們等不及大人創作了,乾脆自己創作或修改前人作品。在“陽光童謠”與“灰色童謠”的爭奪戰中,兒童文化建設顯得愈加重要。我們呼喚作家蒐集兒童生活中積極、有趣、幽默、精彩的東西,産出越來越多使用兒童語言、充滿童趣的作品,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灌輸式教育。

  在一些童謠中,我們不得不佩服孩子的創造力。譬如校園中流傳的《沁園春考試》,“望教室內外,風景甚好,交頭接耳,互打手勢,欲與考官試比高……”生動形象,儘管“灰色”,但透著作者的聰明勁兒。“學校生活單調,孩子們自娛自樂、開心的機會太少。學校應該提供一個盡情發揮的舞臺,組織有趣的活動、課程、節目等,展示他們的幽默和快樂。”盧勤説。

  相比起生長在角落裏的“雜草”,“莊稼”更值得我們關注。如今,越來越多的告示牌、標語趨向人性化,比如草坪中牌子上的“別踩我,我怕疼”,比如有孩子改編的《常回家看看》,“找點空閒,找點時間,找個朋友,到校園轉轉。帶上球鞋,戴上護腕,套上隊服,到球場玩玩……”這類童謠健康優美,既可加強修養,又可創新思維,值得學校和社會大力宣揚。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説,一個好的校園就是一部立體的、多色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書。健康向上、溫馨和諧、相互關愛的校園環境,本身就是一種良好的教育手段。

  凈化校園文化,還要從源頭治理。當我們的社會文化環境回歸踏實向上,當媒體切實擔負起社會責任,當積極健康的段子在手機中流傳,當孩子們的壓力不再那麼大,當“虎媽”、“狼爸”不再那麼焦慮……到那時,孩子快樂的天性才會爆發,金色的陽光才會驅散陰霾,畢竟,誰天生就憤世嫉俗呢?

  讓陽光照亮校園童謠,讓童謠滋潤孩子心田,讓孩子快樂健康成長,明天才會更加充滿希望!

熱詞:

  • 校園童謠
  • 灰色
  • 德育方式
  • 德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