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港商豪擲400萬改造老屋唱粵曲 出一千萬也不賣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09日 17: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羊城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一班粵劇發燒友在西關大屋練曲 羊城晚報記者 鄭迅 攝

  康哥只知投入不計回報只為心中的一份情結;私伙局在西關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

  記者 何偉傑 李春暐

  通訊員 陳 煜 周榮嘉

  事態進展

  “粵劇藝術博物館選址首選荔灣”一説,讓粵劇界倍感振奮。荔灣有濃厚的粵劇氛圍,不少隱於此地的粵劇私伙局可做佐證。近日,有粵劇發燒友向記者報料,4年前有一位癡愛粵劇的香港老闆,聽到好友的“私伙局”有解散之憂,於是豪擲400多萬元買下一間破舊的西關舊屋加以改造。如今,這間西關老屋成為了粵劇愛好者“練曲”的好地方。

  改建舊屋用作練曲

  細心的街坊會留意到,每當經過西關大屋社區三連直街內的一棟雅致的西關大屋時,總會聽到一陣樂韻悠揚的粵曲聲。

  趟櫳門、滿洲窗,這棟西關大屋名叫“宜和樂苑”,是一個民間粵劇私伙局。這個看似普通的私伙局,蘊含著一名老人對粵劇近乎癡迷的情結。樂苑主人叫梁啟康,是一名港商。得知記者前來採訪,遠在香港的他趕到廣州。外表看似50來歲的他,其實已經是一名70歲的老人家,但他並不認老,“別叫我乜叔乜伯,叫我康哥。”

  梁啟康在恩寧路長大,自幼與粵劇結緣,後來去了香港做生意,但對粵劇的喜愛絲毫不減。4年前,他與好友鍾先生閒聊時得知,鍾先生成立了一個叫“開心樂社”的私伙局,由於場地問題即將解散。

  聽到這個消息,梁啟康頗感惋惜。一番思索下,為了復興樂社,他花了100萬元買下了三連直街一棟破舊的西關大屋,又花了300萬用於裝修,把它打造成全新的樂社,供一班粵劇發燒友免費使用。每年他還會投入十幾萬元用作物業水電以及音響設備的維護費用。“有人笑我説我傻,買個危房回來,自己還倒貼錢去裝修,還免費給人用。”但在他看來,能為粵劇做點貢獻,值得!

  他沒想到,自己的善舉剛好趕上荔枝灣景區改造,房子價值升了好幾倍,“現在有人要出一千萬買這棟房子,但被我拒絕了。只要我還活著,這棟房子就會一直給大夥免費使用。”

  平時在廣州打理“宜和樂苑”的鍾先生説,康哥平時很少回廣州,樂苑基本上都是給私伙局發燒友使用,而且康哥每年還會投入十幾萬用作物業水電以及音響設備的維護費用。

  粵劇還用不著拯救

  近來,廣州傳出要在荔灣籌建粵劇博物館的消息讓粵劇界為之振奮。有專家學者認為,這是挽救粵劇的一個關鍵之舉。但前來參加粵劇私伙局活動的廣東省音樂曲藝團國家一級演員何萍卻並不認同,“我從來都不覺得粵劇已經到達要拯救的地步。”她表示,現在很多人動不動就説要救粵劇,感覺粵劇已經瀕臨滅亡,實際上並非如此,“我們廣東省音樂曲藝團有100多名成員,後生仔佔絕大部分,他們都對粵劇懷有濃厚的興趣,因此不存在粵劇無法承接的説法。”

  何萍也表示,目前年輕人對粵劇的興趣並不大。她認為,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粵劇應該在小學就開始作為課程進行普及。

  作為當天唯一前來參加粵劇私伙局的後生仔今年27歲的王文在粵劇團負責“掌板”。他對粵劇産生興趣是源於小學所參加的粵劇興趣班。“當時特別喜歡粵劇演奏中的敲擊感覺。”王文坦言,喜歡敲擊樂的他,只對粵劇感興趣,對時下年輕人喜歡的爵士等流行音樂卻不感興趣,“這與小時候的粵劇啟蒙不無關係。”但是,投身粵劇工作的他與別的同學相比,卻感到差異性很大,“很多同學都很好奇為什麼我會從事這樣一個職業,感覺我很另類。”而且,收入與別的同學也存在差距,“從事粵劇工作收入浮動非常大,最低3000多,最高可以到7000,與同學工資相比肯定偏低。”但王文對粵劇的那份執著,讓他一直堅持著,“每當我參加粵劇演出,會很快陶醉其中,慢慢會覺得自己就是角色中的一員,感覺很奇妙。”

  何偉傑、李春暐、陳 煜、周榮嘉

熱詞:

  • 粵曲
  • 老屋
  • 私伙局
  • 西關大屋
  • 宜和樂苑
  • 曲藝團
  • 物業
  • 搜索更多粵曲 老屋 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