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85歲老人為承諾堅持守護廖仲愷紀念碑62年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09日 09:3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南方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在民主革命先驅廖仲愷的故鄉,有一位名叫楊暢的老人,他與廖家非親非故,但憑著對廖仲愷先生的敬仰,年過八旬仍帶著子孫堅持每日打理廖仲愷紀念碑。日前,記者專程來到陳江鎮幸福村,拜訪這位義守仲愷紀念碑62年的老人。

  驅車走過全長17.8公里的仲愷故鄉路,平坦的水泥村道把記者帶到仲愷紀念碑前。62年來,在楊暢的保護下,紀念碑至今保存完好,周邊6棵柏樹挺拔成蔭,整個碑園顯得乾淨整潔。

  在紀念碑旁,記者見到了楊暢和他的兒子楊玉青。老人今年已經85歲,衣著樸素,戴著一頂已經褪色的帽子,由於年事已高,他的步履有些蹣跚,但氣色很好,一雙眼睛炯然有神。説明來意後,老人親切地拉著記者的手,用當地方言介紹起紀念碑的歷史。

  楊玉青告訴記者,老人近年來聽力已經大不如前,雖然帶著助聽器,但時常需要通過手勢和紙筆與家人進行交流。慶倖的是他身體還算硬朗,生活也很有規律。楊暢每天早上8時起床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拿上掃把到碑園打掃,把碑身擦拭一遍,然後散步到市集買早餐。多年來,不少海內外各界人士和學生都會自發前來瞻拜廖仲愷紀念碑,楊暢總是不厭其煩地為他們講解。每次有人來,他都特別高興。

  敬仰廖仲愷主動擔起守碑義務

  1925年廖仲愷被國民黨右派分子刺殺身亡後先被安葬在廣州駟馬崗朱執信墓的左側。國民政府1935年將其遷葬南京中山陵側,藉以表彰他在國民革命和輔佐孫中山時立下的豐功偉績。同年,為了讓廖仲愷魂歸故里,當時的國民政府在他故鄉惠州陳江幸福村建造了一座衣冠冢,豎起了紀念碑。紀念碑座北朝南,佔地約500平方米。墓碑高3.3米,寬3.39米,頂端是國民黨青天白日黨徽,中間的碑文講述了仲愷先生的生平及事跡。

  據了解,由於廖家的後人不住在村裏,紀念碑建好之後幾乎沒人管理,至1949年,紀念碑幾乎被雜草荊棘所淹沒。1950年,當時23歲的楊暢參加了幸福村的土改,當上村幹部,出於對廖仲愷先生革命事跡的景仰,從那時起,這位與廖家沒有一點血緣關係的年輕人主動承擔起守護廖仲愷紀念碑的義務。

  沒想到,這一守便是62個春秋,當年的年青村幹部轉眼已成白髮蒼蒼的老人。後來,村裏在紀念碑後面建了一個1米厚的壓頂臺,並在紀念碑的四週砌上了石墻,安裝了鐵門,鑰匙一直交由楊暢保管。

  62年如一日打理紀念碑是全家大事

  “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要講良心,廖仲愷先生是值得敬仰的偉人,我當年既然答應了要守護這裡,就一定會堅持下去,哪怕我已經85歲了。”當記者問及楊暢為何能堅持守護紀念碑時,他平靜地説。

  1963年,廖仲愷的女兒廖夢醒回家鄉為父親掃墓,聽説了楊暢的事後十分激動,拉著他的手説:“我代表我們廖家的後人感謝您!”多年前的一句答謝,老人一直記在心裏,他覺得這樣已經足夠了。

  62年來,楊暢每天早上起床後都會到紀念碑打掃衛生,風雨無阻,在生病行動不便的時候,他也會叮囑後輩去打掃。以前,楊暢一直很擔心自己老了之後,沒人看護紀念碑,所以在兒子年幼時就經常帶著他們一起去打掃,希望培養接班人。

  楊玉青是楊暢老人的小兒子,他8歲就被父親帶著去打掃紀念碑。如今他挑起了全家生活的重擔,平時雖然不能把所有的時間都放在打理碑園上,但紀念碑園有粗重的活都是他和妻子去幹,如遇到大雨,他們會及時疏通碑園周邊的排水溝,還會定期修剪紀念碑前的柏樹,爬高打掃碑頂的塵埃等。“在外人看來,打理紀念碑並不難,但一直堅持62年就不容易了,而且父親也從來沒有要求過什麼回報。也許也有人覺得他有點傻,但在家人心中,他的責任感是最值得我們學習和信賴的。”楊玉青説。

  也許是從小受到家庭熏陶,楊暢老人的孫子孫女也對廖仲愷紀念碑有著特殊的感情。目前在仲愷中學讀書的孫子楊卓基每次放假回到家,早上都早早起來就攙扶著爺爺一起去碑園打掃。他知道,這是爺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也是全家的大事。

  最大心願希望仲愷紀念館早日落成

  採訪期間,楊暢老人告訴記者,前些年他曾給上級領導寫過一封信,要求撥款用來修建村道、廖仲愷墓地通往廖家祖墳的道路以及修葺墓園。2005年8月20日,廖仲愷先生逝世80週年紀念日當天,當地政府為早就在籌劃的廖仲愷紀念館和紀念廣場工程舉行了奠基儀式。按當時的廖仲愷紀念廣場建設規劃、整個工程佔地面積約1.1萬平方米,以紀念廣場為定位,保留原墓及碑石,結合自然地形水系,分別在廣場內建紀念牌坊,紀念雕像、紀念展館和配植樹花草相襯。工程總投資約500萬元,計劃用三年時間,即于2008年建成。聽到消息後,老人興奮了好幾天,日夜祈盼著紀念館早日動工興建。但後來,由於資金缺乏等原因,相關工程至今沒有下文,而他依然每天義務打掃著紀念碑。“我現在年齡也大了,雖然子孫們可以幫忙打理紀念碑,但他們始終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望著碑園一旁立了多年的奠基石,楊暢眼中難免有些落寞。希望紀念館能早點建成,到時有專人打理紀念碑成了老人最大的心願。(林文通)

  -同題問答

  南方日報:在當今的時代,開展如此大規模的學雷鋒活動有沒有必要?

  楊暢:學雷鋒是不會過時的,雷鋒是一個好人,他一直都在堅持幫助別人,如果社會上能有多一些雷鋒這樣的好人,那大家互幫互助,生活也會過得更好。

  南方日報:您義務守碑這麼多年,默默奉獻這麼多年,也是在踐行“雷鋒精神”,那麼您覺得當今人們應該怎樣發揚“雷鋒精神”?

  楊暢:學雷鋒,也是學習做人的道理,而人這一輩子最重要的就是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要有誠信,少問些回報。有人説我義務守護紀念碑是奉獻,但是我覺得我只是做了我承諾的、我應該做的事。希望大家都把做好事當成是應該做的,那樣就是真正的學雷鋒了。

熱詞:

  • 廖仲愷
  • 1950年
  • 老人
  • 雷鋒精神
  • 碑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