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八旬老翁寫169村事本 上至領導人視察小到婚娶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07日 02:2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八旬老漢潛心19載,默默記錄村莊變遷。日前,五易其稿近十萬字的“小海子村史”編寫完成。

  昨天,筆者來到通州區于家務回族鄉小海字村張寶田家,看到幾大摞發黃的報紙堆滿了書櫃,年已83歲高齡的老人正襟危坐在炕腳兒的書案前翻閱古籍。聽聞來人要看他編寫的村史,張寶田小心翼翼地取出一摞文本,封面上寫著“小海子村史”。

  小海字本名小海子

  “村名小海字原本是‘小海子’,‘子’後來改成了‘字’,這是錯誤的,村名的來歷我都寫在了村史裏。”張寶田説,小海子自明朝正德年間,開始聚落成村,迄今約500年。當時村前有個水淀子,按照習俗,水淀都稱為海子,但是這個水淀比附近的南海子小得多,遂命村名為“小海子”。

  村史記錄村莊變遷

  張寶田做了一輩子人民教師,村裏寫寫算算的事經常找到他,他也一直關注村裏的變化,大到國家領導人外國專家來訪,小到誰家娶媳婦,他都悄悄記錄下來。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有意識地編寫村史是從1992年退休開始。

  “這本村史是我大爺數十年的心血,費了老鼻子勁兒,光采訪本就用了169個。”張寶田的侄子張嘉琦感慨良多。

  這本村史將近10萬字,分為簡介隸屬紀事姓氏人口民俗名人等十多個部分,不僅記錄了重大事項,還有手繪的村莊地形圖,並附有102塊耕地名錄。

  “哪家的後生中了舉人哪年發生自然災害,哪年開始打機井等,這些對於一個縣或者市來説,可能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但是對於一個村子來説可算大事。”張寶田説。

  去年,村史的最後一個版本完工。進入耄耋之年的張寶田希望有人來接班續寫村史,可一天找不到合適的人,他手中的筆就不會停。

  19載潛心編寫村史

  19年來,為了確保村史的準確和豐富,張寶田跑遍了大小圖書館,參閱了《漷陰志略》《通州地名志》《北京革命史話》等數十套文獻資料。

  169本學生作業本記得密密麻麻,字裏行間儘是老人的艱辛和執著。

  為了弄清楚祖籍所在地,張寶田也寫信聯絡過山東省民政廳,尋找山東省一個叫張家樓的地方。不久,對方回信了,告知全省有20多個張家樓。後來,老人鍥而不捨,經過反復的追查和聯絡,終於確認祖籍是德州市平原縣房子鄉張家樓村。

  40年前《北京日報》報道該村

  歷史上,小海字最輝煌的時候要數上世紀七十年代。村史記載,當時為了治理村裏七零八落的鹽鹼沙洼地,全村老少齊上陣,早出晚歸,風餐露宿,就憑“一顆紅心兩隻手”,愣是把鹽鹼地改造成平整的高産田,糧食總産達到解放初期的十倍。

  1970年8月,阿爾巴尼亞考察團一行來到小海字大隊考察鹽鹼地改良情況。

  40多年前,《北京日報》在1971年5月13日發表了題為《綱舉目張,互助促進》的調查報告,記述了小海字大隊貫徹執行“以糧為綱,全面發展”的方針,大搞農田基本建設,改土治水,增施肥料,把鹽鹼沙洼地改造成旱能澆澇能排的大面積高産穩産農田,從缺糧隊變成余糧隊。

  澳大利亞送來拖拉機

  小海字的輝煌,得從拖拉機説起。

  村民張夕春説,小海字村在通縣最先有的拖拉機,村民還開著拖拉機去逛過天安門。“那時候,拖拉機還不多見,開出去非常拉風,知道天安門人多,他們就特意開著拖拉機從天安門前經過,那回頭率相當高。”

  村史記載,自1971年開始,小海字大隊購進自製了大批農機具,有大中型拖拉機18輛,“北京130”汽車兩輛,各種配套農機具119台(件)。村裏還建了糧食烘乾倉4座,冷風防霉倉2座。耕耙播種等十幾種作業實現了機械化,成為全國農業機械化的一面紅旗。市農業局農機處專家梁井林表示,一個村莊擁有糧食烘乾倉和冷風防霉倉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的確少見,後來這些設備也沒有大範圍進行推廣。

  1977年6月18日,國務院副總理余秋裏陳永貴到小海字村考察農業生産情況。

  1978年4月6日,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烏蘭夫,將出訪澳大利亞回贈的一輛最新的大型拖拉機轉贈給小海字大隊。“我記得當時拖拉機都是75馬力的,而那臺澳大利亞送的拖拉機有210馬力,還帶空調,大家都爭著搶著看。”張夕春説。

  1981年8月,二十一個國家組成的農業考察團一行,來到小海字大隊考察鹽鹼地改良情況。

  寫村史為留饗後人

  “如今,提起小海字,人們多以為只是通州東南部一個普通的村落。殊不知,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小海字紅極一時,曾創下糧食畝産翻番的神話,率先實現了農業生産全程機械化,成為全國農業機械化的一面旗幟。”張寶田説,大寨當時是農業戰線的光輝榜樣,全國各地都在“學大寨”,而小海字就有“北京的大寨”之稱,還流傳著遠學大寨,近學小海字的説法。

  “編寫村史只是為了充實自己,無意爭春,也不求名利。但是小海字的歷史厚重,無論多難,都一定要如實記錄,不管對錯,不加評説,只為留饗後人。”張寶田説。

  今天,小海字村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上闊步向前,正在創建北京市最美鄉村,張寶田期盼著小海字村能與時俱進,再創新的輝煌。

熱詞:

  • 八旬老翁
  • 169村事本
  • 領導人
  • 嫁娶